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药理学(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

2022-03-18 18:47 作者:智霸忠缘  | 我要投稿

1.抗微生物药(antimicrobial drugs):用以治疗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的各种药物。

2.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drugs):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3.抑菌药(bacteriostatic drugs):仅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而无杀灭作用的药物。

4.杀菌药(bactericidal drugs):既能抑制细菌生长繁殖,且又有杀灭作用的药物。

5.抗生素 (antibiotics):由细菌、真菌或其他生物在其生命活动中所产生的,具有干扰细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必需的某些重要的结构与生理生化过程的化合物。包括天然抗生素和半合成抗生素。

6.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抗菌药物的抗菌范围(窄、广)。

7.抗菌活性(antimicrobial activity):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能力。

8.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体外培养细菌 18-24h 后能抑制培养基内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9.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MBC):杀灭培养基内细菌或使细菌数减少 99.9%的最低药物浓度。

10.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抗生素浓度下降,低于 MIC 或消失后,细菌生长仍然受到持续抑制的效应。

11.首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e effect,FEE):抗菌药物在首次接触细菌时具有强大的抗菌作用,再度接触或连续与细菌接触,并不明显增加或再次出现这种明显的效应,需要相隔相当长时间以后才会再起作用。

12.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抑制或杀灭机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癌细胞,消除或缓解由其所引起的疾病。

13.化疗指数(chemotherapeutic index,CI):化疗药物的半数动物致死量与治疗感染动物的半数有效量之比来表示:LD50/ED50

14.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和代表药物

(1)抑制细胞壁合成:万古霉素、β-内酰胺类、磷霉素;

(2)增加细胞膜通透性:多粘菌素、两性霉素;

(3)抑制或干扰蛋白质合成:

①影响蛋白质合成全过程(30S):氨基苷类;

②与 30S 核糖体亚基结合:四环素类;

③与 50S 核糖体亚基结合:氯霉素类、林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4)抑制核酸合成:

①影响细菌叶酸代谢:磺胺类;

②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DNA)、利福平(RNA)。

15.耐药性(resistance):指细菌对常规剂量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造成抗菌药物对耐药菌感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16.交叉耐药(cross resistance):病原微生物对某一种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后,对其他作用机制相似的抗菌药物也产生耐药性。

17.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1)产生灭活酶; 

(2)药物靶点改变或被保护; 

(3)药物积聚减少;

(4)其他:改变代谢途径、牵制机制、形成细菌生物被膜。

18.牵制机制(trapping mechanism):β内酰胺酶可与某些耐酶β内酰胺类结合,使药物停留在胞浆膜外隙中,不能到达靶位 PBPs 发挥作用。此非水解机制也称为“陷阱机制”。

19.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的指征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 

(4)长期用药可产生耐药的感染;

(5)减少剂量降低毒性;

(6)增强疗效。

20.联合应用的可能效果:Ⅰ+ Ⅱ协同,Ⅰ+ Ⅲ拮抗,Ⅲ + Ⅳ相加,Ⅰ+ Ⅳ无关。

(1)Ⅰ繁殖期杀菌药:β-内酰胺类,万古霉素; 

(2)Ⅱ静止期杀菌药:氨基糖苷,多粘菌素; 

(3)Ⅲ快速抑菌药:四环素、大环内酯类、氯霉素;

(4)Ⅳ慢速抑菌药:磺胺类;

21.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2)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据病原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3)按照药物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4)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制订。

22.“特殊使用”药物包括

(1)四代头孢:头孢吡肟、头孢匹罗;

(2)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3)糖肽类:万古霉素;

(4)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


药理学(第三十九章 抗菌药物概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