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蛟龙:龙夏“定远”级战列舰
该级各舰:定远、致远、镇远、靖远、平远、安远、经远、来远
首舰正式开工于1939年9月18日,首舰下水于1941年2月5日,首舰服役于1941年5月20日,末舰服役于1943年12月5日
性能数据
标准排水量:47800吨
满载排水量:57100吨
主炮:三座三连装SW—z6型405毫米50倍径舰炮(后期换装SW—z7型55倍径舰炮)
副炮:八座双联装SW—f4型125毫米47倍径高平两用炮
防空火力:八座双联装82毫米50倍径高射炮(经远,来远十座),24座双联装40毫米高射炮(平远、安远28座),42门20毫米机炮
装甲:主装甲带355毫米(倾斜角20度)
水平装甲247毫米
装甲隔仓110毫米
炮塔正面装甲500毫米
炮塔侧面装甲240毫米
炮塔背面装甲240毫米
炮塔顶部装甲220毫米
炮座装甲410—450毫米
司令塔330—480毫米
锅炉:八台GL-5B型燃油锅炉
主机:四台TJ-8型蒸汽轮机
功率:223000轴马力
推进:四轴四桨
最大航速:32节
续航力:16800海里/18节
舰长:262.8米
舰宽:32.8米
吃水:10.3米
舰员:1880名
舰尾配备两架水上飞机
设计
1937年11月,龙夏情报部门获取了东瀛正在建造“大和”级的消息,龙夏认为“重山”级不是“大和”这种45000吨级战列舰的对手(当时龙夏情报部门认为“大和”级是45000吨级标准,后来才发觉是情报错误),1938年1月12日,龙夏海军发起了新一轮招标。
要求如下:标准排水量不低于45000吨,主炮不少于九门,续航力不低于13000海里,航速不低于30节,主装甲带要求可以抵挡12海里左右距离发射的405毫米50倍径炮的炮弹,同时要拥有强悍的防空火力。
江南造船厂(此时已完成四艘“渤海”级航空母舰建造工作)、广州造船厂、大连造船厂,三家拥有建造此级舰船能力的造船厂参与竞标。
方案被命名为:3901、3902、3903
3901(广州方案):三座三联装450毫米50倍径主炮,八座双联装150毫米52倍径高平两用炮,18座双联装40毫米防空炮,36门20毫米机炮。
3902(江南方案):中标方案
3903(大连方案):三座四联装383毫米52倍径主炮,十座双联装125毫米高平两用炮,六座双联装82毫米50倍径高射炮,16座双联装40毫米防空炮,40门20毫米机炮。
第一个被淘汰的是广州造船厂方案,原因很简单,重量超标,成本过高,主炮研制难度过大。虽然其设计初衷是为了全面压制可能出现的敌人,但是,想要开工建造必须修建至少60000吨级的船台,虽然船台广州造船厂已经在建,可这至少还需要两年,龙夏海军等不起。
第二个被淘汰的是大连造船厂方案,原因是主炮口径过小,主炮塔防御过于薄弱,加强炮塔装甲将抬高战舰重心,影响平衡,而且四联装炮塔可靠性堪忧,龙夏海军不会接受连主炮都无法正常使用的战舰。
停止与重启
就在商议之时,情报局却在1939年6月传来一则令人不安的消息,“大和”不是此前猜测的45000吨级,而是标准排水量超过60000吨,满载排水量达70000吨的超级巨兽,预计完工时间不会晚于1941年。
龙夏目前所有战列舰都无法与之匹敌,这让即将动工的“定远”级因此被暂时搁置,此时海军有人想到采用广州造船厂的方案,但很快发现行不通,时间完全不够,先是建造用的船台,然后是其50倍径450毫米主炮,龙夏虽然有这种口径的火炮,但是进展十分缓慢,即使退而求次使用45倍径也来不及。
最后还是海军元帅萧林昆力排众议决定:“打不过就不和他打,用航母上的舰载机去解决他。”
此时,在自由联邦那边的谍报人员也传来消息,与“定远”级相似的“依阿华”级已经开工建造,龙夏海军当即决定将“定远”级对标对象改为“依阿华”级。
1939年9月18日上午,“定远”号在江南造船厂正式开工建造,而这一天的下午,战争,开始了。
第一批次四艘都被加快建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