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书笔记5—4 (《老子古今》导论一)

2021-05-05 12:34 作者:龍門公  | 我要投稿


正统道藏的道德经版本是傅弈本,据说是根据项羽妾冢本作为底本而来。

河上公本可能是东汉末年的版本。

从古本(竹、帛本)、传世古本(傅本)到通行本(河上公、王弼本)的文本演化,逐步走向文句整齐、一致,思想集中、强化的过程——“文本改善”(改善性歧变)

竹简本无明确的分篇与分章,个别章节有类似分章的符号,

帛书乙本分为道经和德经,但无分章符号;帛书甲本有分章符号,但无明显的分章。

一般来说,原作者主要的注意力在于思想内容的表达,而后来编校者则更在乎形式的整齐。

一个明显的加工原则是删去原文中的虚词以求句式简洁和整齐。

文本趋同:如王、河两本的文字相当一致,就是两个版本长期分别流传、相互参校的结果。

《老子》从古到今的两大变化:

1.尽可能多加四字句

2.尽可能减少虚词

后世将《老子》的排比句式特点进行了强化

所谓“思想聚焦”,是指由古本、到传世古本、再到通行本的发展过程中强化、突出《老子》思想观点和重要概念的过程。当语言趋同现象发生于哲学概念时,例如“无为”和“道”,就产生了“思想聚焦”的现象。思想聚焦涉及的不是一般语词,而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概念。这些重要概念出现的频率和位置都有哲学意义,会影响我们对老子文本的理解

思想聚焦现象对于思想史的研究更有意义

在中国的哲学传统中,专门概念不像在西方思想传统里那么重要,因为中国哲学常常食用隐喻、寓言、类比和格言来讲述道理,不过某些语词还是起到了哲学概念的作用。

“无为”作为一个哲学概念开始于老子,而后出版本比古本更多使用了无为的概念。

竹简本的“绝智弃辩”在所有后来的版本甚至帛书本中都改成了“绝圣弃智”,“绝伪弃诈”改成了“绝仁弃义”.......如果我们相信竹简本早于帛书本,那么这些攻击儒家伦理的句子一定出于受到战国中期儒道纷争影响的编校者之手。

老子的文体相当独特,有诗有文,亦诗亦文。但从全文看,又不同于一般的诗、一般的文——这为后来编校者将老子中诗的特点不断强化、扩大留下了空间。

老子中出现最多、对文本研究来说最重要的岐变是改善性岐变。

一般来说编校者“改善”老子文本有两个理由:一是恢复古书原貌,二是通顺合理——后者往往被认为和前者是一样的,古书原貌必然通顺合理。很多编校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的“理想文本”,这往往成为编校者校改的依据。

然而,又不能说每个人的理想文本都是纯主观的,这些理想文本还是基于原有文本之上的。上面所举的大量语言趋同和思想聚焦的实例都都说明了不同时代的编校者对于老子文本的基本句式和基本概念还是有着某种共同的理解的。


读书笔记5—4 (《老子古今》导论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