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援助非洲不是赔本买卖?

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大多位于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分。
目前中国的对外援助,接近44%投在非洲
为什么给钱反而不好?
非洲其实并不缺钱。
2000年之前,发达国家对非洲援助了1万亿美元。
效果南辕北辙——1970年到1998年,是欧美对非援助的顶峰时期,但非洲的贫困率从11%激增到66%,人均收入甚至比70年代还要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老牌帝国主义列强被打成一片废墟,无力维系殖民地,但又不舍得这么大的市场和廉价原材料供应地。那就只能给自己立牌坊。
欧洲
欧洲为了占领道德高地bu duan zai fei zhou da sa bi,继续用低成本的基建去撬动非洲庞大的资源和市场,纷纷以援助的名义把钱投入非洲。
1957年,欧洲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这里头有一个专约,叫做《关于海外国家领土与共同体联系的实施专约》,里面就说了“各成员国同意使那些与比利时、法国、意大利、荷兰、联合王国和丹麦保持有特殊关系的非欧洲国家和领地与共同体建立联系。”
“特殊关系”:咱们六个是大哥,共享小弟,云小弟。以前一个非洲国家只有一个宗主国,现在有六个。
这就是当初八国联军在大清搞的“最惠国待遇”,相当于是要求清廷对所有列强“一视同仁”,给这个国家的待遇,相当于承诺给了所有列强。
那条约签了之后,他们发了价值相当于5.81亿欧元的拨款给非洲,但是建设目的只是为了方便继续从非洲榨取原材料,
仅仅只是把矿区和经济作物产地给连起来,大多数铁路和公路的建设没有考虑到非洲本国的发展需要,更别提地区间的贸易。
美国
美国是冷战脑,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的思路基于能不能遏制苏联,或者扩张,所以援助的表现就是投资军事基地,专心和苏联抢地盘。
1991年,苏联解体,可美国对外援助已经形成了利益集团,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是大量将领攒经验,国防承包商赚差价的地方,那不能废。
所以时至今日,美国每年对外援助的三分之一还是由美国国防部执行的。搞到今天,就连美国国防部自己都不知道美国到底有多少海外基地。
2018年,中美关系出现波动,看到中国人在非洲投资,特朗普政府也出台“新非洲战略”,依然盯着几个“战略点”。
这些点,基本上也是当年美国和苏联抢地盘时候的主战场。
欧美所谓援助,本质上不是为了发展非洲,而是为了两大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赎罪券,给帝国主义历史洗白。
欧美已经有了赎罪券产业链。大量的钱花在怎么立项目,怎么评估,怎么研究规划上,怎么研究原住民文化、性别问题上,怎么拉广告上。
相当于你们现在很穷,所以我决定慷慨的花上几千万,专门研究一下你们为啥这么穷。就算是我做了好事儿了。
再比如说,这欧美精英家庭的孩子,需要申请好大学,需要刷简历,怎么办?送孩子去非洲做助教,做慈善,做志愿者。也有专门的中介机构做这个。
这种赎罪券产业的最高光时刻,就是LIVE AID演唱会。
全球150个国家,接近20亿人观看了转播,筹了8千万美元,无数音乐媒体至今还在追忆这场文艺盛事,标榜这是地球上最伟大的一次表演。大量人道主义者宣称,正是因为这场演出,让全世界开始关注人道主义援助。
但非洲没有因此变得更好。
贫是没有钱,穷是没有路。
缺钱的人才打钱,但是非洲哪里是缺钱这么简单,几百年的殖民统治,那些横平竖直的国境线,全都叙述着苦难的历史。他们缺少的是进入健康社会的道路。
什么叫健康社会,其实就是一个可以流转起来的社会。正常的经济生产生活,就是每个人各司其职,这样子经济才能转起来。
但是简单粗暴的大撒币, 就把这一切破坏了。
非洲的饥荒恰恰和粮食援助相关。
反正到季节了就有一车一车的精加工好的小麦运进来,援助的钱就是让你买粮食的,不买白不买,那为什么要好好种地呢?然后这个钱就打到西方农业巨头的账户上了。
再打个比方,非洲疟疾非常严重,需要挂蚊帐。这就相当于是一个需求,有市场,如果一个非洲人自己开个小作坊造蚊帐,一礼拜500顶,一开始可能没法快速满足需求,但是只要慢慢做是可以形成纺织产业的。
这时候,来了一位好莱坞明星,一下子捐10万顶蚊帐,满足了需求甚至过剩,本地的蚊帐厂直接死掉。
过度援助毁掉了发展机会
更严重的叫做杀人还诛心,给援助,还要磨灭你自己求发展的上进心。
《死亡援助》:我们生活在被援助包裹的环境里。久而久之,我们都以为接受援助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那还学习干嘛?那还奋斗干嘛?!听专家的就行。
当一个国家的产业和市场被援助摧毁之后会发生什么?生命被操之于他人之手
90年代,欧洲就凭着“没能建立民主政治”对非洲很多国家实行了所谓的“援助制裁”。这个词太残忍了,芯片制裁,我还把你当个对手,援助制裁,完全就是说明我要让你知道,没我你活不了。
那么如果我想发展怎么办呢?欧美也是一通乱教。
比如搞工业需要发电,非洲自然资源丰富,可以直接修大坝。当初加纳就想要建大坝,然后欧美专家直接设计了阿科松博大坝。
这个大坝特别大,甚至形成了世界最大人工湖。专家就说,这个工程是利在千秋万代,建完之后你一辈子不用修新的大坝。
奇观误国,加纳需要电,可不需要那么多电,这个大坝不发电浪费,发电也浪费。
而且加纳识字率10%上下,从工程师到螺丝钉全都要靠进口,维护又是巨款。就好像现在有个穷人需要买个五菱去拉货,你非要让他背上债务去买个劳斯莱斯,他光是养都养不起,坏个零件他修都修不起。
工业化到底是什么?
是不是工业化就等同于造基建?其实,无论是大厦、铁路还是大车间,都是工业化的表现,⼯业化的内核是过程的劳动分⼯和协调合作。
到了现在不过是这个分⼯与合作的深度越深,广度越广,对基础设施和综合管理能⼒的要求也更高。这些才是工业化的能力,最后的落脚点还是人。
中国能给非洲带来什么?
中国今天也在积极进入非洲,投资非洲。我们能够给非洲带来什么样的经验?
穷的核心是没有路,没有脚下物理的路,也没有未来发展的路。
中国就是要解决这个“路”的问题。
其实中国人不是今天才去非洲。50年代,我们是勒紧裤腰带也要支援非洲。虽然名为“援助”,但考虑的还是非洲国家能不能摆脱对帝国主义的依赖。
1964年,领导人谈到中国“不求回报”的援助时说,我们并不是要使他们依赖我们,他们需要“主要靠自己的努力”。
在这个条件下,中国对非援助首先考虑的也是农业和制造业。早期中国援助的制造业,也多是一些解决生活基本需要的项目。
70年代,非洲中部国家赞比亚和坦桑尼亚的货物需要出海,严重依赖当时还shi bai ren zheng fu kong zhi de nan fei。
那么,应两国请求,中方联同赞比亚、坦桑尼亚,修了全长1860公里的坦赞铁路,把赞比亚和印度洋给连了起来,从此不再受南非白人政府的束缚。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也开始探索一种新对外援助模式,也就是从“援助”转向“合作”。为了让南南合作更加长久,中非应该在合作中谋求共同发展。
当然,更重要的是,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每年都保持在10%以上,我们自己也积累了帮助别人的经验、技术还有资金。
那中国怎么样进非洲呢?
有个客观原因当然是,之前的欧美国家并没有好好去经营当地。中方援非的第一站,是赞⽐亚的谦⽐希工业园,那是个铜矿厂,以前是南非人在管,越管越差,最后直接关掉了。98年南非人也倦了,就把整个厂作价2000万美元,卖给了中国有色集团。
另外一个原因我们也不能忽视,就是非洲人也希望找新老师,中国作为一个在近代和他们有着相似经历的伙伴,能够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这让他们希望学习。
中国需要市场,非洲需要机会,中非属于双向奔赴。
2006年11月,48名非洲国家领导人参与了中非合作论坛,中非合作来到了一个新阶段。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奥运火炬在全世界传递。火炬到达非洲的唯一一站,就是在坦赞铁路的总站。
目前,全非洲54个国家,53个接受过中国大陆的投资,还有一个斯威士兰接受台湾省的投资。
但是,非洲想要工业化大发展,挑战很大。
首先,在经济结构上,很多非洲国家的基础都是欧洲殖民者建立的种植园和原材料供应点,国内只有单一产业,各类生产要素没有办法捏成团,难以成体系。
没有完整的工业部门,哪怕是已经建好的工厂,从机械设备到零部件工程师,都是靠进口的。但是你让它完全放弃已有的产业,从头再来,也不现实。
第二,殖民者只剥削,没有在非洲建立良好的政治与社会文明,所以非洲各国独立以后,一直面临着行政效率低,政治内斗,部落内战等等问题。
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那就像是一对鸡和蛋的关系,非洲就在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上一直原地打转,最后鸡飞蛋打。
针对非洲这样的情况,中国最好的经验就是建设工业园区
产业要发展,需要的就是基建配套。比如开工需要用电,贸易畅通需要修路,但是要在全国铺工业化,东边一个厂子,西边一个厂子,不管是修路还是拉电网,这个成本太高了。
所以,干脆划一块地方出来,面积小了,圈起来,然后对于基建、能源、政策的压力全都小了。
除了硬件,还有软件,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行政团队也是一种稀缺资源。没有好的行政团队,哪怕产业落地了也搞不定。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我是来做生意的,我不了解当地,那么就需要有团队帮我厘清本地的风土人情和相关政策。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给全国都配置高效率行政团队显然是不现实,但是给园区配备对应的行政团队,人员需求就少了,还可以重点培养这些公务员,让园区成为发展中国家行政人才的黄埔军校。
空间上,如果直接把企业招到一个国家的城市里或者乡村里,容易和当地的地头蛇发生冲撞。
划一个园区,相当于是弄一个世外桃源,跟传统的已建成社会区隔开。好办事儿。在里面试点一些现代化的政策和生活,如果合适,我们再往外推广。
信息上,在园区里,大家都是冲着发展和赚钱来的,信息交流极大便利。
举个例子,中国有⾊集团在赞⽐亚的谦⽐希中赞经贸合作区,做的矿产深度加工。
入驻的企业大多是有色集团的下属企业,那一开始就聚集了矿的采选、冶炼、加工。
等产业园开始运作起来之后,当地有几家民营企业说,我能不能提供机修和后勤,我也入驻你们的产业园。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赞比亚自沦为英国殖民地以来,第一次有了往更高附加值的加工产业攀升的一个机会。
到了今天,中资在非洲的各大工业园,本土用工率已经达到了55%,这些非洲工人,就是他们各个国家宝贵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将来传帮带,就是要从这些人做起。
第二招,是基建与⼯业投资联动。
在⾮洲投基建的难点在于,非洲城市化落后,上千公⾥,也就两三个中型城镇,投资⼤但是见效慢。人口少,运维成本高。
之前我国援助的坦赞铁路后期也出现了同样的状况——铁路还在,但是东西越运越少,亏本严重。
所以重中之重是,如何提高基建的活力。中方想到的办法就是基建与⼯业联动,有了工业园这些点,铁路的建设就和工业园的建设配合,以点带线,努力建成沿线的产业带,提⾼基建的效⽤。
比如肯尼亚蒙内铁路,除了建一条铁路,中国也顺带升级了蒙巴萨港口、以及在港口附近建设经济特区,这一条铁路的活力就有了保证。
然后呢,埃塞俄⽐亚首都的亚的斯亚贝巴-吉布提铁路,原本就有两家民企开发的工业园,中国土木工程集团就和埃塞俄比亚工业部协商,把计划的工业园都建在亚吉铁路沿线,充分利用铁路。
第三招是依托本土需求,尽量做满足当地需求的工厂。
2010年,温州⽼板孙坚去尼⽇利亚,发现当地⼤量从国外进⼝陶瓷制品。陶瓷本身不是什么高难度的产品,但运输很难,所以成本高,价格贵。那如果能把陶瓷厂开在当地,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所以孙坚就筹了4000万美元,建设了旺康陶瓷厂。他做到现在,陆续在尼⽇利亚、加纳、坦桑尼亚、乌⼲达建了5座⼤⼯⼚,现在,全⾮洲25%的陶瓷都是他家产的。
而且非洲够大,本土消费品部分到处都是市场空白,这类本地化的工厂都在做大蛋糕的阶段,还不到内卷的程度。
还有个案例,有个福建商家专门在加纳做塑料回收生意,就是收集当地⼈喝⽔⽤的塑料袋,处理加⼯成更耐用一点的购物塑料袋。虽然活累,但是没⼈和他抢。刚开始做就赚了大钱。
其他中国企业看了能赚钱,从国内拉了更先进的设备,好⼏家公司⼀起⼲。
这⼏家公司⼀起把⾏业蛋糕做⼤,从⾸都到全国,甚⾄塑料回收⾥还⼲出了分⼯。有的做上游的回收,有的做后端的加工。
这陶瓷和塑料袋,不管是技术含量,还是投资金额,肯定是不如那铁路大坝来得高端,听上去都是生活当中的细枝末节,但这才是发展当中真正的毛细血管。
比如旺康陶瓷厂这类解决非洲本土消费需求的厂,非洲本地员工能占到85%以上,创造的就业岗位那是美国企业的3倍多。积累就是从小处做起。咱没法一口气培训出4万个工程师,但是一家家中小企业积少成多,就可以培训出4万个熟练工。
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在中国的对非直接投资中占到70%,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根据中非民间商会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民营企业和福建老板的塑料回收厂一样,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环节带到非洲,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超过三分之一都投入了新技术,给当地积累了不少工业化的基础。
在国内消费方面,非洲几乎可以说是到处是蓝海。这部分不单单是中国,也是亚洲其他国家大有可为的地方。
那么哪怕再小众的产业,再细分的细分行业,都能找到人才技术,都能对接得上。我们继续说旺康陶瓷的案例,⽼板孙坚在国内的时候压根不是做陶瓷的,但他朋友多,⼀个电话打回国,就把⽣产设备给拉来了,⼏个⽉就能在⾮洲完成⽣产线的装配,投入生产。
出海是赔钱买卖吗?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我们走出去,不是白走。
第一个,开发了非洲的市场,中国生产的东西能够卖出去了,解决了产能过剩的问题,盘活了大量的外汇储备。
非洲面积世界第二,人口仅次于亚洲,有14亿。以往东西想要出口非洲,一是人家买不起,二是没有现代化生活,住在部落里,根本不需要中国的家电,汽车,还有小商品。
只有帮助他们建设一个更加现代化的社会,中国的产品才能有更大的市场。
在千禧年之后的20年间,中非贸易增长了20倍。
刚才咱们说的工业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根据国家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经备案的中非经贸合作区共有25个,入区企业达到623家,累计投资73亿美元,形成了制造装备、轻工纺织还有家用电器等等多个产业群。
2021年,中国同非洲地区全年的双边贸易总额突破2500亿美元大关,同比增长35%,其中非洲对华出口占到1059亿美元,接近一半,创下新高。
第二个好处,中国正在靠着和亚非拉国家之间的产业互补,建立全新的世界体系。
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包括今年4月份,中央出了一份《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
如果真要闭关锁国,只要说内循环就可以了。为什么要说大内循环?在哪里?
一个世界模型,也就是沃勒斯坦世界体系,“中心——半边缘——边缘”结构。
美国站在中心发号施令,以前还算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2008年之后,美国已经没有办法解决国内的矛盾,就开始发了疯一样收割世界,一堆中东传统盟友都被美国送走,隔三差五就用刺激俄罗斯的方式来恐吓欧洲,然后收割欧洲。
说白了,美国体系的整套玩法本就是建立在不公平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哪怕这么不公平的游戏玩法,还要面对美国人随时掐尖。
改革开放后,中国结合自己的优势,利用外资,积极承接外溢产业,形成了相当规模水平的产业,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已经从当初那个出口玩具、袜子的边缘国家,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就是我们在双循环中,这就是我们在外循环上取得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没有去打破西方建立的体系,也没有坏规矩,就是按照你的游戏规则,我拿到了全服第二的成绩。
这么守规矩,还要被宰割,永远要被PUA,这样子中国就永远只能当半边缘国家。
美国可以利用各种工具把我们给排斥出去。
暴论:这个世界足够大,可以存在两个世界体系。
一个是美国为核心的金融霸权世界体系,一个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制造业分工体系,中国为核心的体系,就是大内循环,美国为核心的体系,就是外循环。
我们不打冷战,我们两个体系都玩。
美国可以把南美当作自己的后花园,但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和南美国家做生意;欧洲可以把非洲当成自己专属大油田,但不意味着中国不能和非洲签订贸易协定。
你愿意好好玩,我们一起玩。如果你要闹别扭,想搞孤立,那就请你自便。我带着剩下的兄弟们也能做出更大的蛋糕。
这就是中国开放,和南南合作最大的意义。
------------------------------------------------------------
援助非洲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农村包围城市
资源是多,但是如果开采不到就是画大饼
给钱只能解一时之急,可持续发展才是王道
投资的钱和到地方的钱不是一个数字,被抽走多少只有操作的人知道
只输入了战争,没有输入生产
你生产蚊帐,我就出口蚊帐,名为援助,实为搞垮你工业生产
欧美的援助就是养狗 富的流油 穷的掉渣
欧美给非洲带来的苦难,混乱和战争可不是这宣称的一万亿可以弥补的
口惠而实不至
欧美的发展史就是世界人民的血泪史
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
美帝援助=变相掠夺
那会因为苏联还在,所以欧美才舍得真金白银来援助
本来是工具的东西获得了主体性,相当于巫师制造的魔偶活了
搞性别问题的一看就是不懂非洲穷的吃不起饭
单极脑/冷战脑
不以善小而不为
其实说赎罪也有点狭隘了,总不能否定了那可能的百分之五十的善意
有些个别可能是真的想做慈善,只是大环境更多人是在混
参加演唱会的艺人的确是真心想帮忙的,之后筹集的款项怎么用也不是他们可以掌控的
人类群星闪耀时,但黑暗一直都在
这些艺术家大部分初心是好的,只是援助没落到正确的地方
更好是因为中国来过
古汉语里,“贫”对应的是“富”,“穷”对应的是“达”
前者是物质贫乏,可以撑,但后者是失去希望,只想等死
不光是缺钱,还缺知识技术,缺设备等等很多问题
鱼渔之别
救急不救穷
自力更生的能力
相比于输血,更应该输造血干细胞
从原始部落直接跨越到近现代社会肯定是难度很大的
完整产业链(工业,能造白色家电,汽车,农工,核武器的那种)
生产运营社会化
很多非洲区域,当地人就是靠排队领救济食物过日子
说人种的,你仔细想想以前我们落后时西方对我们的刻板印象
援助方有限制援助,只能买粮食
故意的,因为这是一盘生意,要可持续性竭泽而渔
商品倾销
倾销是毁灭一个地方产业的最好方法
进口税也是这个逻辑,考虑进口价格之前先考虑钱从哪里来
“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
白血病只管输血,不移植骨髓
故意的 他就是想让你失去发展机会永远贫穷
故意的,为了让非洲永远只能当原材料产地
西方援助背后的目的是继续维系殖民关系,如果小弟能自食其力了就不存在所谓的大哥了
养懒汉,等你都变成懒汉了再撒手,你就离不开他了
中国一路披荆斩棘,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西方的排挤
最核心的还是援助毁灭了市场,毁灭了供需,下面就自然不会需求人才
当人类被养的过于矫情时,就没必要去做认为苦累的事情了
把自己过剩的产品用过援助运过去,直接冲垮当地企业和金融,最后就可以随意掠夺当地资源了
直接给你输液,然后让你的嘴退化掉,一旦停止输液,人就废了
只能是那些国家搞援助权限,把援助的钱打进一个帐户,用来发展工业和经济
佛大庙小,羞辱人
工业化是模拟经营游戏
工业化为了谁
说卖电的,就像你拿劳斯莱斯出租,租出去也赚不回来钱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
工业化就是可以自力更生,不在于有多少有多好,在于有没有
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是王道
工业化要有足够数量受训练受教育的劳工,需要在教育普及后才有条件开展
农业也是一样的,农业协作和公共的基础设施比自耕农有优势
工业化基本的是人,这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必须性,没有普及教育根本行不通
工业化是产业化
没有工业,商业,电靠卖老百姓是用不了多少的
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才是工业化,靠别人送的那就是个空壳
他们现在需要的只是地方五小工业,然后再慢慢走
工业化也是人的思想和能力的转变
白左的病之一就是从来不从实际和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
这也是国际共运的一部分,没有那么激烈热血,但确实是最有效,最彻底的一部分
我们其实也是要资源,区别在于,我们不是居高临下去抢,而是交换
扶贫先扶人/扶志
都是被人欺负过来的国家,中国深知非洲能自己站起来发展才是根本,这过程中中国只需要实现资源置换的双赢局面就好了
很多非洲国家的人已经被西方养出懒汉思维了,我们这样做有些人还不一定领情
不依赖我们没关系,只要让他们摆脱对西方的依赖就行
朋友和酒肉朋友是不一样的
西方世界援助是建立农场主与猪的关系,我们援助更像农民的互助
只要每个国家都能独立自主,都能繁荣富强,那我们基于最好的历史遗产和党的领导,公平竞争下肯定是最繁荣富强的
扶不起的阿斗,被西方忽悠一下又躺着了
我们这样做,只有聪明的人才能领会
聪明人也是需要培养的,能生产,有富裕,才会有教育,有教育就能提示眼光,自然会理解中国的援助
我要做的是让全文明复兴,摆脱西方拷上的枷锁,进一步削弱西方的霸权
我们是一定有收益的,不然没人会干的
说中国当年怎么怎么困难还要援助,你要知道我们当年国际地位同样困难
按你之前的逻辑,以后他们都不会修路了,路都让你修了
那是人家过来求我们帮忙修的,人家当时没有修的能力,我们也考虑了人家需求,又不是倾销式的援助
前面的,我们在当地修路的同时,培养了很多当地基础的技工,甚至高级工程师,这就是区别
顶流国家输出的不是标准,而是给处于绝望与黑暗中的人以希望的火花
白人现在也懒~全世界只有亚洲卷
帮非洲是为了削弱帝国的控制,也是变相帮自己铺路
他们资源很好 可惜 被分的太碎了 都是小国 整合不到一起
中国进五常,还有一部分是通过战争打出来的地位
这也和空气一样,有的时候感觉不到,没了才知道有多难受
没有好的行政团队,建立的产业就运转不起来,甚至变为私人产业
任何体系再完美,最后还是落在人身上,一个好的团队确实能创造奇迹
综合起来就是软硬件建设
要非洲一步踏入现代社会不现实,只能慢慢来
行政团队有点危险,不能干涉内政
特区本来就是条好路,每个地方情况不一样,非洲也不能硬套中国的发展道路,先以特区形式实验好了再推广
援非也可以看作增强后发国家的实力以对抗发达国家,地球村中的统一战线
产业工人永远都是稀缺资源即使是在中国
有了产业工人,社会制度都会慢慢改变
只要永远发展中就永远不会被人掐脖子,科技没有尽头新产业永远都会进化
中国:我们协商一下 欧美:老子要在这建东西通知你一下
铁路出现的原因就是为工业运输原材料和输出工业产品
克里斯坦森《繁荣的悖论》,非洲需要的不是钱,而是开辟式创新
非洲人根本不需要卷,全是空缺,卷也只能跟空气卷
非洲市场很大,而且很多行业还是空白的,现在去难度在于如何开拓市场,但竞争肯定是远小于成熟的经济体的
铁路为工业化服务
市场足够大,根本不需要竞争,也有足够的时间往上下游迁移,各个企业都有相当大的发展空间
这块是市场空白,全是发展空间,几十年内都卷不起来
既环保又促进经济发展 这就是格局和智慧
蓝海肯定是合作为主
衣食住行就是最稳定的需求
饭都吃不上你竟然说污染,先发展后治理
劳动会塑造人的社会属性
只要有了广大工人基础,自然就会有工程师
有了工作和收入,孩子就能去学校上学了
第一代是苦工,第二代就可以考虑干工程师了
都是我们走走过的路,只不过我们上升的空间在欧美的挤压下没有多少
污染那是发展起来之后才需要考虑的事,对非洲谈污染简直是何不食肉糜
这是在培育产业工人和产业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发动那些本地的人一起思考如何建设自身
赚到钱人家可不一定运回来,资本是没有国界的,只会去下一个更有赚头的地方
消化过剩的想多的了,又不是国内生产运出去,都说了是当地生产了
许多人认知有限总以为我们是出去送钱
全世界面临的是钱多项目少,能把钱投出去不亏就是赚
在哪儿都是蛋糕不够大,被人一口吃太多总归是小部分
他们不需要,那就帮助他们建立起这个需要
我们不是转移产业,是做大蛋糕
他们发展好了,就不用内战之后可以更好发展
人的需求是商业化的核心
还能把中国标准带出去,欧洲大陆逐渐边缘化,挺好的
没有足够军力,根本无法保护海外市场
欧亚菲终将连为一体,中国周边无大国强国,中国崛起
新全球化
重點是把全球消費力從歐美發達國家稀釋出來
新时代下的国际性的农村包围城市
不只是矿产,还可以转移我们过剩的基础制造产能,还能促进我们的就业,对我们一样有利
中国不怕竞争,西方现在怕了
话语体系是别人的,怎么说话都吃亏
以前,美国吃肉,小弟们还能跟着喝汤;现在,食物不够了,美国想把汤都喝个大半,小弟不服又干不过大哥,只能先忍着
有点美国人搞欧洲我们搞非洲的意思,不过这之间的区别是美国是耍赖我们是合作
新的世界当然要有新的秩序,旧的工业殖民体系变成了现在的金融殖民体系,我们要慢慢改变它
欧亚如果连成一片,英国就是边缘国家
最大的优势是基层动员组织能力
不可能冷战 因为两个体系不是绝对对立,而是互相融合的
两个互补,他们输资本,我们给他们输血
苏联圈子不小,只是只有苏联一个人讲话
不一定非要爆发战争的,徐徐图之
能够并存的才是世界和平本来的样子,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
工业资本vs金融资本
两个体系的世界美国不同意也不接受,但只要你足够强大,他就只能暗地里搞鬼,但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你打你的 我打我的
工业国家天生完胜商业国家,美国也不傻的
只要我们没有变弱,他们就不敢随便挖墙脚
流动性,当钱的流动性增加了,你一年2w花1.8w,变成一年挣4w花3.6w,要记住你这3.6w是买了东西的!你买的多了,物质生活水平是提升的!
回复一个杠精:你和骂国企低效率的是同一拨人吧,没有前期低收益和负收益的投资,哪有后期的营商环境?为什么建设全面小康和乡村振兴是要富先修路、村村通、五通下乡,而不是直接办企业?是农民不想挣钱吗?是外地企业不想挣农民的钱吗?
钱他没拿到/欧美没拿到=赔本
非洲或者非洲人没有之前想象的那么差,当然治安、卫生、疾病等问题肯定存在。本地人很多不是真正的懒,是真的缺机会,起码我接触的当地非洲人工作很勤奋
他们只能想到国家往外边拿钱没给他们,再加上他们钱不够花,所以就开始骂国家
多人连外汇是什么都没搞懂,动不动就是那是老百姓的血汗钱,为什么不花在国内
按这些虫子的思想,国家甚至都不能搞外交,应该天天围着它们嘘寒问暖,然后把所有的钱都拿来给它们享受才对
一个工业几乎为零,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市场,不去占位置难道留给别人去吗?
对外宣传不跟上,最后欧美之需要花点小钱宣传几天就全变成他们的功劳了
有些人嘴上说:内宣外宣都没眼看,现在有可能(只是有可能)招安一些有干货有自己价值观的人帮忙做宣传就一副“你被招安了,我很失望”的表情,其实呢,你反国可以明说的,没必要藏着掖着
他们的经典言论就是,你看到的都是想让你看到的
他们打他们的,我们打我们的,主动权要在我们自己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