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书法家、画家杨秀和《讲国学》——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没有天地的概念
杨秀和,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文化学者、摄影师、北京大学特聘教授。畅春斋主杨秀和教授是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建党一百周年选出的百位中国功勋书画艺术家之一。杨秀和还被授予“中国实力派书画家”、“中国百强书画家”、“当代书画艺术领军人物”、“北京市海淀区文化名片”等荣誉称号。杨秀和1955年生于中国北京。杨秀和老师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2021年杨秀和先生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杨秀和自幼喜爱书画,师从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长、著名书法家刘汉春先生。刘汉春先生与刘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书画界以“昆吾切玉,铁面向人”启功评语著称的近现代书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杨秀和坚持六十年临池不辍。习遍二王、柳、颜、欧、赵诸家精品,研究历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长,自幼风格,楷、行、隶、篆、草五体皆能,以隶书见长。杨秀和经过长期努力和刻苦钻研,主攻秀气、隽永的汉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书法学术方面享有盛誉。其国画以书入画,也有较高水平,功底深厚,属传统功力型书画家。
杨秀和书画作品入编《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众多期刊杂志,作品多次入选《中国珍藏邮册》。曾出版《中国艺魂》、《中国当代艺术家》、《北京画馆》、《海淀诗词》、《晓阳书画》、《美丽中国》、《传递正能量,更筑中国梦》等多部书籍。



















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在我国流传广泛。它以浅近质朴的方式表达了华夏先民对自己民族创世历史的深邃认识。在这个传说中,盘古是开启这个世界的始祖。
在遥远的上古时期,没有所谓的天,也没有所谓的地,天地混沌一体,就像一个鸡蛋,连个窟窿都没有,谁也说不清那是什么,于是人们就暂且用帝江来称呼它。混混沌沌的帝江有两个好友:一个叫倏,一个叫忽。
倏和忽见帝江如此混沌,就和它商量,想帮它凿通七窍,让它的气息可以出入,帝江欣然同意。于是,倏和忽开始了工作,他们每天为帝江凿通一窍,七天后,七窍通了,可帝江却也因此一命呜呼了。
帝江死后,它的肚子里的精髓孕育成了一股气。一万八千年后,这股气幻化成人形——他就是盘古。
盘古在帝江的肚子里不知睡了多久,猛然醒来,睁开眼睛,发现眼前一片黑暗。他想要走出这无处不在的黑暗,可是腿一动就被东西挡住,胳膊一伸就碰到阻碍,原来自己被这黑暗紧紧地包裹住了。难道自己必须在这黑暗的包围下蜷缩地活着?想到这些他的心中顿时燃起了怒火,他从自己的嘴中拔下一颗牙,把它变成了威力无比的神斧,他抡起神斧朝眼前的混沌用力挥去。突然传来一阵山崩一样的巨响,黑暗混沌出现了一个裂口,接着,那些轻盈清澈的气体冉冉升起,成了天,另外那些沉重污浊的东西就缓缓下沉,铺成了地。从此宇宙结束了混沌不分的状态,有了天和地。盘古站在中间只觉得身心舒畅。
盘古站立起来,天就接着升高,地也继续下沉。天地还有些相连的地方,他就一手拿着凿子,一手拿着斧头,对那些东西连劈带凿,终于让天地完全分开。他怕天地会再次合拢,就头顶天,脚踏地,支撑在天地之间。他施展法力,使身体每天增高一丈,随着他的增高,天也跟着升高一丈,地也随着加厚一丈。就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已经高得遥不可及,地也厚得不能再厚了,盘古变成了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这个巨人有多高呢?据说他的身长达到了九万里。这么高大的柱子支撑着天地,使它们终于无法再合并到一起。
可是这位开天辟地的巨人支撑了这么久,已经筋疲力尽了。他疲惫地张开眼,欣赏着自己开辟的新天地,叹息了一声,就慢慢地倒在了地上,带着微笑永久地闭上了眼睛。
他巨大的身体横亘在地上,头幻化成东岳泰山,脚幻化成西岳华山,左臂幻化成南岳衡山,右臂幻化成北岳恒山,而腹部就幻化成了中岳嵩山;他呼出的最后一口气,变成了风和空中的云雾,他的那声叹息就变成了雷鸣,他的左眼变成了普照大地的太阳,右眼变成了照亮黑夜的月亮,浓密的头发变成了点点的繁星,奔流的血液变成了江河湖海,肌肉变成孕育万物的沃土,骨骼变成了花草树木,筋脉变成了条条道路,牙齿和骨骼变成了玉石和金属;就连他身上留下的汗水都变成了甘霖雨露,滋润万物。
伟大的英雄盘古,不但给人类开辟了天地,还用自己的躯体将大千世界装饰得生机勃勃。
当然,这只是神话,人们不会真的认为是盘古创造了天地万物。考古学家通过科考,已经发现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史前人类的遗址,进一步揭开了人类起源进化之谜。但是,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这些神话传说只靠口耳相传就可以流传后世,不正表明人类对生命的热爱,对美好的追求是生生不息的吗?盘古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他为人类生存的世界拼尽了全力,献出了所有,这种献身精神成为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的上古神话中,女娲是继盘古之后另外一位创世之神。因为她,世间才有了人类,她是长久以来受广大的民间百姓们崇拜的创世神和始祖神。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终于累倒了,身体也化作了世间万物,从此天地间有了日月星辰,有了花草树木,后来天地间残留的一股浊气吸收日月精华,化作了虫鱼鸟兽,从而使这寂静美丽的世界有了一丝生气。
有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四处游历,后来来到盘古开辟的天地里,她就是女娲。女娲在草丰木茂的原野上行走着,举目四望,发现山峦连绵起伏,江河奔流不息,草木枝繁叶茂,鸟儿婉转歌唱,走兽成群结伴,鱼儿水中畅游,这个世界真是太美好了。于是,她决定留下来。
日复一日,她享受着自然的美景,可是虽然有鸟兽虫鱼跟自己作伴,女娲渐渐产生了寂寞孤独的感觉。她总觉得缺少点什么,但又说不出到底是缺什么,只能任这种寂寥的感觉与日俱增。
一天,她走在草木茂盛的原野上,飞鸟、走兽、游鱼再也不能让她高兴起来。她无精打采地沿着一条河流前行,觉得很累,就在河岸的一块石头上坐了下来。清澈的河水照出了她的影子,她看到了水中闷闷不乐的自己。于是她嘴角露出微笑,影子也笑了;她皱起眉头,影子也皱起眉头,这让她觉得非常有趣。突然间,她一下子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会感到寂寞,因为世间没有跟她一样的生物,那些山川草木、虫鱼鸟兽怎么会可能与她心灵相通?
她想,既然如此,何不按照自己的样子创造一些生物,让世界热闹起来呢?有了主意,她马上动起手来,在河边抓起一团黄泥,对着水中的影子又是捏又是揉,很快一个小泥人就做好了。女娲把小泥人托在手里,放到嘴前轻轻地吹一口气。小泥人有了气息竟活动起来,放到地面上后就到处走动,还一个劲儿地喊着:“妈妈!妈妈……”女娲真是太高兴了,赶紧动手捏第二个,并吹了一口气,第二个也活了,她又捏第三个,第四个……泥人越捏越多,后来女娲就把他们通通放在地上冲着他们吹了一口气,泥人们活了。他们有喜怒哀乐,而且能够说话,跟那些草木鸟兽完全不同。女娲再也不觉得寂寞了,她称呼这些活了的泥人为“人”。人们开始时在女娲的周围活动着,渐渐地很多都走远了,分散到各处。
有了人,世界变得无比充实,女娲非常高兴,她继续一刻不停地接着捏泥人。可是大地如此辽阔,人们很快就消散于各地,女娲也感到越来越累了。她想,这样下去,世间的人还不够多时,她已经累得不行了。于是,她顺手从山崖上扯下一条藤蔓,伸进泥潭里抽打起来,溅起了很多混黄的泥点儿,泥点儿落地后也变成了活蹦乱跳的小人儿。她每抽打一下,就会产生很多人,而且和之前捏成的小人没什么两样,这样造人就快多了。于是,女娲高兴地使劲抽打起来,泥点子落得到处都是。等女娲停下来时,大地上已经有足够多的人了。
一天,她想看看各处的人类,来到一个地方,发现有些人躺在地上一动不动,十分奇怪,仔细一看才发现这些小人都已经满头白发,老态龙钟了。原来他们年纪太大,已经死了。女娲就想,人们都会老去、死去,这样下去,总有一天人会死光的,难道到时候还要再重新创造吗?这也太麻烦了!女娲想,最好的办法是让人类自己繁衍生息,这样他们就可以绵延不绝了。
于是,她就让这些人具有不同的身体特征,从而区分出男女,并让男人和女人结合,生出后代。为了不让这种结合使人类陷入混乱,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从此人类靠自己就可以不断发展壮大了,所以女娲又被称为“婚姻女神”或“神媒”。
人类可以靠自己繁衍生息了,他们一代一代地在大地上幸福地生活着。可是没过多久,他们就遇到了一次毁灭性地灾难。原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争夺帝位,结果共工被打败了。共工一气之下,就用头去撞不周之山。这座擎天的大柱在一声巨响之后,便轰然倒塌,紧接着天向西北倾斜,地往东南塌陷,海水灌进了陆地,洪灾泛滥。因为剧烈的震荡,地上裂开很多大豁口,一个劲儿地往外喷火,山林里野兽也都受到触动,纷纷窜出来,见人便咬。很多人不是被水淹死,就是被火烧死,要么就是被野兽咬死。
看着自己的子孙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女娲痛心不已,决定拯救人类。她周游四海走遍群山,走到东海的天台山,发现那里有可以炼石用的五色土,便决定在那里炼石补天。她在天台山顶堆起巨石当炉子,借来太阳神火,将五色土放入炉中,经过九天九夜终于炼就了五色巨石。然后她又花了九天九夜,用这些五彩的巨石把天补好。天好不容易被补好了,为了不让它再塌下来,她就斩下了一只万年神龟的四足支撑四极。终于,天地归位,洪水入渠,大火也熄灭了,人间又恢复了平静。不但如此,从此以后,每当雨过天晴,天边就会出现五色云霞,天空比以前更美了。人们摆脱了灾难,各个欢呼雀跃。
女娲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她不仅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人,建立了让人类可以繁衍的婚姻制度,使人们结成人类社会;当人类受到天灾的威胁时,还勇敢地保护我们。为了对这位伟大的母亲表示感谢,人们在天台山下建了女娲庙,世代朝拜,香火从不曾断过。
关于女娲的传说,虽然是神话,但绝不是凭空捏造的,它是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的写照。众所周知,早期人类缔结了以血缘为基础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子女只识其母,不知其父,而女娲的传说正是母系社会这一历史时期的反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