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年早逝,元龙失志---------陈登的失败与其他

一个人的成功,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至少有一个人没有跟上它的步伐。
上文(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5112152)说到陈登少有大志,文武双全,却最终不得大用,英年早逝。那么他到底是因为什么失败的呢?
从结果上来看,应该是陈登的英年早逝导致的。陈寿就在《三国志.三国志·魏书七 吕布(张邈)臧洪传第七》中就哀叹道:“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烈志不立,惜哉!”可见对于其才华早逝的痛惜。陈登是病死的,与其他大多数人物单纯记载的“病死”不同,其病因病状都记录在了史书中,在魏书的“方技传第二十九”中,有记载神医华佗给陈登治病的故事,说是陈登“胸中烦懑,面赤不食”,华佗诊断后说是他体内有寄生虫,给陈登喝了很多药水,结果陈登“吐出三升许虫,赤头皆动,半身是生鱼脍也,所苦便愈”,迫于当时医疗水平的有限,华佗也警告陈登此病可能复发:“此病后三期当发,遇良医乃可济救。”陈登后来果然旧病复发,结果“良医”不再,就这样憋屈地死去了。广陵靠近长江,作为当地人,陈登将鱼类作为主食也是情理之中,可能陈登非常喜欢吃生鱼片,或者只是单纯烹饪卫生条件不好,导致他吃下了大量带有寄生虫的生鱼肉,又碰巧活在了医疗水平低下的古代,最后只能死于自己“肚子里的蛔虫”。
诸位可能会哀叹:如果陈登没有那么痴迷鱼肉,可能就能活得更长,能遇上更多的机会,在历史上干出一番丰功伟绩。但是从各类对于陈登本人和其处境的记录来看,陈登就算活得更长,也不一定能够超越他在破吕之际的荣耀,甚至可能更糟。
首先就是徐州的时空位置不容乐观,用一种俏皮的比喻就是“出生点”太差。三国时期作为割据势力下的本土士族官吏数不胜数,趁着乱世为自己争取一片土地的豪杰也是有名有姓。早在群雄割据之前,刘焉就早早入蜀,刘表也利用州牧的身份笼络荆州士族,得以守成一方。孙策的起点则是比较晚,但是袁术的称帝让他后方得以无后顾之忧,孙策的军事能力又让他得以快速收取江东大量土地,后虽然也经历了孙策遇刺,内部叛乱等危机,但是江东地区几乎没有成体系的割据势力威胁孙家的扩张,于是他们也得以靠这段缓冲期在江东立稳脚跟。与这些人相比,陈登的起点就非常糟糕了,早在他父亲陈珪的年代,徐州就一直需要提防袁术势力的渗透。作为一个重要的地理位置,徐州经过了很多主子的接手,而偏偏这些主子都不是省油的灯:陶谦不能识人,早早招惹了曹操这样一个可怕的势力;接手徐州的刘备虽然有关张这样的猛将,但是毕竟兵少将寡;不久后吕布就篡夺了徐州,吕布本人外交能力可谓灾难,本人有勇无谋,不能听取手下的意见。每一个都不像是能够长期依靠的上级。平心而论,陈登作为地方士族,平衡四周各方的冲突,尽力强化现任上级的威信,他都做得非常优秀。可惜徐州这个地方“离天险太远,离曹操太近“。当陈登真正找到可以依靠的势力的时候,对方已经是一个兵多将广,”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孟德。上篇文章有提到,曹操因为自己出生经历以及早年张邈等人的叛乱,对于地方豪族的力量可谓是百般提防,而逐渐失去家族势力的陈登根本无力反抗曹操。从史书上的记载我们也可以看到,陈登的后路已经由自负无能的袁术变成了割据半壁江山的孙家,此时即使是投降,江东统治体内早就饱和的士族利益集团和众多将领也足以压得陈登喘不过气来。
我们可能会想,就算陈登所处的地理位置很不利,他总能靠着自己士族的财力,偷偷搜寻乡间名士扩充自己的力量吧?这又要说到陈登的性格。陈登作为一个侠士和官吏绝对是才华超群,但是作为一个交往的好友可能就不会总是让人愉快。《三国志》中有记载一位叫做陈矫的名士,拒绝了袁术和孙策的招揽,回到了广陵,陈登因为听说自己在许都的名气不好,就希望陈娇为他先去探探风声,陈矫回来后就直言:”我听到附近的言论,大家都认为您为人颇骄傲自大。”陈登不仅没有反思,反而开始评论其别人:” 说到家门严谨,德行俱全者,我最敬重陈元方两兄弟(陈群的父叔);说到德行清高,如玉般洁白者,我最敬重华子鱼;说到正直有义,嫉恶如仇者,我最敬重赵元达;说到博闻强记,才华横逸者,我最敬重孔文举;说到英雄杰出,有王霸之略者,我最敬重刘玄德。我如此尊敬他人,又怎会是一个骄傲的人呢?只是其他人太过庸碌,不值一谈而已。”言下之意就是:我不是针对你,而是你们所有人都是垃圾。还有一片记载提到,刘备、刘表与一位叫做许汜的人在一起共论天下之士,许汜直言“陈元龙乃湖海之士,骄狂之气至今犹在,”也就是认为这个人太过自负狂傲,理由是他曾经路过下邳顺便见到陈登,没想到陈登完全不搭理他,自己睡在床上而让他睡地板。往日的角度都是从刘备的评论来拔高陈登的思想觉悟,刘备说陈登是做大事的人,你一过去就和人家谈论买田买房这种事情,换我就直接让你滚出去了!这也是后世“求田问舍”的来源。但是如果我们带入许汜的视角,就会觉得很没面子:我特地过来拜访名士陈元龙,你不仅不指出我言论思想中的不足,还摆着张臭脸让我睡地板?陈登这样的性格自然是因为他身为地方豪族的身份,他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名士,熟读经典,胸怀大志,自然对于别人的道德水平要求很高。但是自己心中有一套道德准则是没错的,错在陈登似乎想把他用在人际交往的沟通中,试想一下,刘备虽然赞同陈登的道德判断,但是他的手下不也有许多并非士族大家的武将和文官吗?再退一万步,即使是普遍认为最残忍无情的曹操,面对屡次对自己无理的“狂士”祢衡,也只是把他驱逐到刘表那里去。同样的场景,放在陈登身上,不知道他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陈登这套以才华道德评判他人的标准,在以其为中心的割据势力中尚且能够维护自己的身份,但是应用到曹魏这样成体系的正统官僚制度下,或许收获的只会是诸如许汜这样小人物的仇视甚至打压。

你可能又会说,曹操虽然残忍无情,但是好歹还是有用人之智的,陈登就算怎么被打压牵制,只要活得时间够长,总能像其他名吏一样做出一番功绩,安享晚年吧?可能也不一定,其原因是政治立场。除了上文所提及的曹操对于豪族野心的提防,我认为陈登留下的“把柄”还有另外一个,那就是当初刘备迟疑诸侯不服,不愿领徐州之时,陈登对刘备是百般支持,不仅当着他的面夸耀他“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还亲自跑到袁绍那里劝说他支持刘备,可以说是为刘备在徐州的统治打了一针强心剂。你可能觉得这没有什么啊,曹操取下徐州后,不是没有计较前程往事,还拜他为广陵太守吗?那时候曹操挟天子,掌握了政治高度,对他来说刘备,孙权都只是“叛贼”的性质,自己有绝对的宣传理由,而且曹操那个时候依然是招贤纳士,生怕人才流入其他诸侯手中。可是到了陈登去世的那几年,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曹操的野心愈发膨胀,被封为“公”后本质上已经大权独揽,之后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刘备自称汉中王,后来还称帝,这样以来,陈登之前的行为就变得很微妙了:他不再是“一时糊涂”帮助了“逆贼”,而是变相“支持了逆贼篡汉称帝”,既然连陈寿都知道陈登的黑历史,那么曹操没有理由不知道。你可能会觉得夸张,这种前朝旧事拿出来做文章,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呢?我认为不是,最好的证据就是曹操后期的内部清洗行为,因为政治立场微妙而丧命的人数不胜数,有名的就诸如荀彧,早期支持曹操辅佐献帝平定天下,因为提出反对意见而变相被软禁赐死;孔融,他本身属于“前朝老人”,又喜欢借着祖先的名言给曹操下绊子;最冤枉的可能还是毛阶,只是因为崔琰被迫自杀而嘟囔了几句,最终就不得不在曹操面前拔剑自刎。连这样为曹操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开国元勋”们都难逃一劫,陈登身为地方豪族和前任刘备支持者双重身份的拥有者,即使能逃过曹操的刀,恐怕也跨不过曹丕这道坎,他在政治风波到来前的早逝,反而为他保留了几分清名,让曹操想到他的时候至少是感伤而不是不甘。
陈登的故事大概是到这里结束了,但其实还有一段故事。那是距三国不知道多少春秋的宋朝,宋朝文人创作赤壁题材的诗词流传颇多,我们熟悉的大概是苏轼的《赤壁赋》。在其中的常客大概是大小乔,诸葛亮,周瑜这一类有名的人物,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诸如“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北宋张元干)这样以陈登为主角的文学创作,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我的看法是,纵观宋朝的历史,外部军事的不断失利诱发了当时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与历史情怀。但是北宋也是公认的重文轻武的年代,文人们也不能够随意赞颂吕布,孙策这样带有很强力量色彩的“武士”形象,而刘备,曹操,诸葛亮这样的角色,往往会触及当局对于政治的底线;所以我们大多看到的是周瑜这样“羽扇纶巾”这样的“儒将”形象,这种形象既符合当时意识形态对于武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让文人的想象变得更加的触手可及。陈登不就是一个下能够安定百姓,上能退敌报国的最理想,又是最安全的“儒将”形象吗?
可惜这些文人不知道,或者不敢说出来的是,他们只能将激情诉诸文字的罪魁祸首恰恰就是那个他们想守护的上层建筑,而陈登的失败本质上也不是什么性格狂傲,地理环境不好,而是在于他正好碰到了时代大变革的那个历史瞬间,而他根本没有办法跟上它的步伐。所以,今天大多数人对陈登的印象,依然是那个在《三国演义》中偷营钻机的“墙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