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农学子赴绵阳市开展红色教育实践活动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正派正气、坚定理想信念,担当青年使命,7月,四川农业大学青“码”逐梦实践团队员吴濂来到了位于四川省绵阳市烈士陵园瞻仰学习,追寻红色足迹,继承红色文旅。 绵阳市烈士陵园位于涪江、安昌江、芙蓉溪三江汇流处的南山的绵阳市南山公园内,始建于1955年,1985年10月,绵阳市人民政府将陵园扩建并命名为绵阳市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纪念区由烈士公墓、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广场等建筑物组成。烈士公墓占地200平方米,外观呈几何块状堆积,墓内安埋着67名烈士遗骨,其中有人民解放军18兵团60军180师于1949年12月12日在解放绵阳时牺牲于磨家沟的12位烈士,有1976年8月23日牺牲在平武县抗震救灾中的人民解放军副连长、一等功臣侯德富烈士,还有绵阳第一批共产党员谭德政烈士和张思德同志生前所在部队的政治指导员欧文烈士等。烈士墓后室内安放烈士骨灰,墓体正面的白色大理石上镌刻着烈士的姓名和生平简介,背面刻郭沫若书写的“浩气长存”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烈士纪念馆充满浓郁的红色文化意蕴,由前厅、展示大厅、后厅三部分组成,通过图片、文字、雕塑、实物展柜以及多媒体展示系统,全方位、多层次地重点展现了绵阳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2008年5.12特大地震期间73位烈士的英勇事迹。整个布展以绵阳近、现代革命史及中共绵阳地方党组织建立、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为背景,按照中国革命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三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焕然一新的烈士纪念馆为构筑灾区人民精神家园特别是为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教育平台,成为服务于绵阳精神文明建设的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实践团成员吴濂首先参观了烈士纪念馆,在馆中学习烈士先烈伟大精神,领悟伟大的革命精神。流连于革命烈士诗抄碑廊前,用心去领会那慷慨激昂的文字,感受那一个个曾经鲜活的生命,感受那一颗颗为理想、为幸福为之奋斗的心。或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或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决不会忘记,为祖国牺牲的人们,他们的理想,他们的信念,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实践团成员吴濂还前往无名烈士的墓前进行瞻仰,参观了烈士纪念碑,向革命烈士献花鞠躬,对人民烈士致以无比的崇敬之情。结束完行程后,实践团成员吴濂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美好生活应当珍惜。实践团成员吴濂表示,烈士虽已离去,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青年一代的心中,青年一代今后的道路已有了方向,向烈士们一样,坚持奋斗,永不放下,永不言败,绝不向困难屈服。
庄严的纪念是一次记忆的唤醒,更是一次触动灵魂的激励。实践团成员吴濂怀着崇敬的心向着碑默哀三分钟,并庄严宣誓,以这种方式寄托哀思。祭扫烈士墓,回顾党的历史和先烈的英勇事迹,深刻体会革命先烈坚定的理想信念。 最好的缅怀是奋进,新时代的征程里,实践团成员吴濂表示必将继承英烈遗志,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同时,通过此次红色教育活动,实践团成员吴濂清楚地认识到,要无比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要以先辈的革命历程为启示,传承红色基因,与革命烈士精神同频共振。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更让实践团成员吴濂明确了新时期大学生前进的方向,实践团成员吴濂表示将要更加努力学习,虽然目前社会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但要从自身做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更加焕发斗志,牢记初心情怀与使命担当,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脚踏实地,全心全意做好本职工作,用心做好每一件事,不懈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