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之个人理解(一)

(带“?”的乃是本人力有不足处,这里主要是对原文的转述和个人理解,有不当处还望指正) 一.工资 1.本文的劳动价值更该理解为劳动力的价值,因为劳动是人使用劳动力的过程,是人生命活动的体现,劳动本身不能独立于人而存在作为具有价值的商品来进行交换,如果要,那劳动必须成为物化的劳动,也就是劳动产品,但这样进行的交换是劳动产品的交换,而非劳动(这一过程)本身。资本家与工人交换的,是工人的劳动力,是承载了劳动的人,也就是工人本身 2.地租(地产)、资本(生产资料)与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是致命的有害的,但这也是工人存在的条件(分离对工人是必然的)。但资本(家)不会停留于这种分离(要劳动生产、要剥削、要增殖) 3.工人的工资往往只够维持其畜牲般的生存 4.商品价格受供需关系影响,劳动力亦然 商品具有自然价格(无利润、无剩余价值可得的价格)和市场价格(可获利) 一般商品的市场价格由三部分组成(地租、工资、利润——前两者算成本)当供大于求时,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时,资本家更喜欢削减成本的开支(工资)来弥补利润收入 也可以看见,市场波动对于价格组成成分的影响是不同的(地租<利润<工资) 所以市场价格倾向于自然价格,受害的首先是工人 实际情况是不论获利还是亏本,工人都不会好过,亏本的时候更不好过,而且没有生产生活资料,日子总比不过有产者阶级 5.分工的发展和资本的积累只对工人有害对资本家有利 分工发展让工人受制于大量的单一的重复劳动,对精神和肉体的发展是毁灭性的,失去生产资料和无法多方面发展而造成的相对身心独立性的缺失,工人被贬为一种机器和工具般的存在,因而工人也越依赖于资本家的雇佣(使用) 同时资本家转用资本的能力(在一个劳动部门亏损可以投资到另一个劳动部门,对于工资的调用)使得工人不得不屈服于资本家(如上所述,独立性的缺失,工人要从一个部门转到另一部门,学习一种新的具体劳动形式,其适用过程是相对困难的) 6.(?)劳动(力)价格要比生活资料的价格远为稳定。两者往往成反比 7.不同部门的劳动价格的差别比不同部门投资的利润差别更大(利润不同,资本家为了逐利和竞争,会更多的调整劳动(力)价格//工资//成本来弥补利润差) 8.不同的工人在劳动时的各种差别会体现出来,但死资本迈着一样的步伐,从不关心现实的个人(资本家调整工资只会根据利润、根据盈亏状况来) 9.工人不仅必须为物质的生活资料而斗争,而且必须为谋求工作,即为谋求实现自己的活动的可能性和手段而斗争(求得工作才能劳动,才能有机会取得生活资料)。 10.三种不同社会状态下的工人 1).社会财富衰落(大萧条、经济危机)工人极度贫困,而且相对好的状况工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2).社会财富增长:一国的资本和收入增加的情况,资本家相互竞争,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 劳动力求大于供,劳动力价格相对提高,工人工资高,为求生脱贫的生产积极性也高,容易造成过劳死和早衰,引起劳动力需求的持续性,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牺牲换来了整个阶级的存续 但是这种状况的前提,以及这种状况持续下就是 a.资本的积累,资本乃是劳动(的产物)即工人越是劳动生产,其劳动产品就越发与自身相对立,乃至成为剥削自己的资本 b.资本积累,生产规模扩大分工扩大和细化,工人人数增加,反过来有促进之前的环节跟进,同时供需关系变化,工人之间竞争激烈劳动力价格也开始降低,劳动力价格降低且由于分工和失去生产资料的工人越发失去相对的独立性,越发被贬为机器,其人的活动被抽象的活动和求食的胃来概括、指代(只是“工人”而非“人”)因而越发依赖于市场波动对于其价格的影响和资本家的雇佣(而且这种依赖性又将使之前的各个环节继续发展,整个资本主义在一种向上的发展中由陷入不断向下着的恶性循环) c.社会最富有的人以货币利息为生,大中小资本家相互竞争,中小资本家竞争失败或沦为工人阶级工人阶级人数增加,供需关系变化,引起并越发强制性的使工人内部斗争反常化、激烈化,又造成一部分工人沦为饿死或乞丐 d.同时发生的: 工资提高,促进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但结果就是工人被贬为机器乃至机器本身和工人“竞争” 生产过剩,大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集中生产形成了巨大的生产力,因而也造就了大量的产品产出,但市场无法消耗,亏损远大于盈利,资本家不得不在之后的情况下极力削减成本来相对弥补亏损,被减少的“成本”正是工资 3).社会财富到达顶点,资本获利和工人工资都压到最低程度,工资仅够工人存活维持一定的数量,这种情况下社会人口也不在增长,超过一定的人口量就会有人死亡 所以,在三种状况中。工人生活的贫穷困苦(饿死、累死、沦为机器、工具而活)的最终结局是不变的,即: 1.相当且更为贫穷 2.贫穷以错综复杂的形式表现,并向着整体的贫穷发展 3.贫穷程度保持不变 11.(?)工资的提高对资本家来说,可以由劳动时间总量的减少而绰绰有余地得到补偿;工资的提高和资本利息的提高会像单利和复利那样影响商品的价格 12.国民经济学要求幸福,定义了大多数人的不幸福乃是社会的不幸福,但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本质上只会导致大多数人的不幸福,这便是国民经济学的矛盾 关于国民经济学的观点: a.劳动的全部产品应当属于工人。但是工人只能得到其中维持作为工人(雇佣奴隶)而存在的一部分,而非为一个人 b.劳动可以购买一切,资本不过是积累的劳动(资本可以购买一切)。但是人不能购买一切,人不能出卖自己和自己的尊严(但是工人正是因为资本家的存在而出卖了自己) c.工人干得最多,但是得到的最少 d.劳动是人增大自然价值的唯一的东西,劳动是人自觉主动(能动)的财产。但是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可以高高在上地对工人发号施令(不劳动也能获得价值,而且工人是被动劳动) e.劳动是唯一不变的物价(可以以劳动来衡量物价)。但劳动价值是极易受市场波动的(工人支出的劳动应当可以衡量工人的价值,但事实并非如此,而且工资与工人消耗的劳动力——形成的劳动本就不等价,否则无法剥削) f.理论上地租和利润是工资的扣除。但实际上工资是从劳动产品、劳动中扣除的一部分,剩下的都规资本家和有地者 g.分工促进生产力,资本积累促进福利。但是工人的竞争却在加剧并越发依附于资本家。生产过剩紧接着就是急剧的生产衰落(亏损严重,生产端受到严重打击) h.劳动在资本主义下对劳动者而言最终是有害的 i.社会整体衰落,工人受害最重。社会财富增长,工人的贫困却在他的劳动中产生。社会最富裕,这是国民经济学的理想,但对工人是不变的贫困 j.国民经济学不把工人看做人,只把工人看做工人(以最低限度确保其生存即可的生产用牲畜、机器、工具、奴隶)只是抽象的把作为工人的一面当做工人这个人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