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宜兴文史资料 第19辑 王复茂饭馆的盛衰

2022-12-27 15:15 作者:俺们地球村那点事儿  | 我要投稿

宜兴文史资料 第19辑 王复茂饭馆的盛衰 作者:储建冰 王硕旺于清同治年间(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宜兴城内东大街开了一爿太和饭馆,后毁于火。光绪年间,在东城门口南转弯角的三开间楼房内复业,改名为王复茂饭馆。顾名思义,恢复财源茂盛的旧业。王老板经营有方,达到了宏愿。他死后,由长子守槐继承父业。自光绪年间创建王复茂到民国十九年停业,前后二十几年的经营,由盛到衰,颇堪一记。 王复茂的掌勺是有名的莫小牛,后一辈是卞双喜,红案师傅老许及富顺根擅长刀工,专司配菜,蒋福大负责冷盘,专管蒸笼里蒸的叫白锅师傅,另有把杂师傅小金、王三只;烧火派有专人。仓库、帐台和采购等,则由王守槐的三个胞弟分别担任。 王复茂经营的重点是包办筵席,享誉全县,是旧时宜兴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大饭馆。她也有随堂小吃,又好又便宜。王老板深通经营之道,常吃特别优惠,而在包办筵席上赚大钱。王复茂的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活。民国十年前后,几乎垄断了全城大户人家的婚、嫁、寿、丧等红白喜事的筵席。她的全盛时期,生财碗碟,是在九江、景德镇定制的,印有“王复茂记”字样。锡酒壶、锡盘保持一二百只,另备银台面、象牙筷五六桌。店中原料,在无锡、常州、上海等地名牌南货店栈订约,长期供应,信去货到。鱼翅、鱼皮、海参、干贝、开洋、淡菜、金针、桂圆、莲心、燕窝、银耳,装箱贮存仓库。素油以篓为单位。白糖、次精、红糖,都用蒲包储存。金华火腿成百挂在架上。库存物资比南货店还丰富。猪肉与乡间养猪农民订约购买,按需现宰现送。同时雇工养鸭,并发展到在甲子门外开了鸭行,除自用外还向市场供应。 王复茂的全盛时期,先后有四次承办筵席的大场面。 民国初年,城区南大街周组园家亲属周道如女士,家学渊源,诗、词、书法俱佳,在东北当过女教习(即今的女教师)。在任袁世凯总统府西席时,由袁作伐,下嫁当年江苏都督冯国璋。冯后任总统时,冯夫人欲娶一宜兴同乡为孙媳妇,央人作伐,其孙儿与宜城任藻清的女儿任五小姐结为伉俪。冯家来宜迎亲,假西门天官第厅堂大办酒席。这样的大场面,理所当然是王复茂的生意了。 军阀混战的奉直大战中,张作霖的奉军褚玉璞部驻扎宜兴。他向宜兴绅商各界打秋风,借为母做寿之名,大收寿礼,并聘请京剧戏班连演两天。同时大办筵席,大宴宾客,每天开上几十桌鱼皮流水席,也叫走马席。所谓流水席,是宾客随到随入席,先上鸭饺寿面一碗,边吃边上菜。先来先吃,后来后吃,不必等待坐满一桌,前客让后客,菜肴周而复始的上桌。 北洋军阀时期的银行界巨头任凤苞、陈漱六两人建造的陈任二公祠,演戏三天,庆贺落成,贺客盈门。早上鸭饺面,中午及晚上是正席,向王复茂预定一百桌。正日这一天,来客超过主人的预料,原因是四乡闻讯赶来庆贺,兼因陈任两氏对非亲非故只要进祠,都一概对待,因而宾客超过预料,酒席临时少了五十桌。主人派人到各大饭店另订,都以时间太仓促无法承办为辞。王复茂原材料充裕,临时增加五十桌没问题,但增加五十桌就得增加五十只整鸭,从宰杀到上笼蒸好时间上无论如何赶不上。真是事有湊巧,王复茂饭馆隔夜原为次日做鸭饺的整鸭,因烧火工喝多了酒打瞌睡,火候过了头,不能开饺,做全鸭正好。所以王老板在主人焦急无奈之际,一口再承办五十席,不仅主人感谢,而且使不知内情的同行瞠目结舌,五体投地。 任凤苞出资在小营前兴建任氏宗祠,落成典礼在祠堂前广场上举行,演戏三台,城乡亲朋故友、宦绅商各界人士、任氏子孙后裔,都来祝贺。酒席也少不了一二百桌。王复茂店内大部人马开到祠堂内操办。订席时,这位交通银行协理、梁财神梁士诒手下的红人任凤苞,定洋付2000元,相当于当年黄金20余两。酒席之丰盛,那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是王复茂鼎盛时期的四次盛事。自此以后,就逐渐地走下坡路了。农村破产,社会经济不景气,是这爿大饭馆停业的根本原因。大宗生意,先付定洋,事后结清,但大部是结而不清,欠个小数,小数多了,就是一笔大头寸,宜兴有“端午看看,八月半点点,过年付一半”的说法。大户人家中落,过年也付不出一文,王复茂还得按例向老主顾奉送节菜,安得不使王复茂难于周转。从莫小牛离店独立门户,开了“协记”,王复茂的营业也逐渐清淡,不能复茂而终于停业了。

宜兴文史资料 第19辑 王复茂饭馆的盛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