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孙思邈:“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
唐代孙思邈:“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本草纲目》:“栗味甘性温,入脾胃肾经……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有人内寒,暴泻如注,食煨栗二三十枚顿愈。”
宋代苏辙《颂栗》诗:“老去自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
栗肉含有淀粉、蛋白质、维生素C、B,纤维素、矿物质、脂肪等多种营养素,有“干果之王”的美称,北京名小吃“栗子面窝头”,相传是慈禧太后的最爱。
《别录》:“主益气,厚肠胃,补肾气,令人忍饥。”
《千金方·食治》:“生食之,甚治腰脚不遂。”
《唐本草》:“嚼生者涂病上,疗筋骨断碎、疼痛、肿瘀。”
《日华子本草》:“生食破冷痃癖,日生吃七个。生嚼罯恶刺,并敷瘰疬肿毒痛。”
《滇南本草》:“治山岚嶂气,疟疾,或水泻不止,或红白痢疾。用火煅为末。每服三钱姜汤下。生吃止吐血、衄血、便血,一切血症俱可用。”《滇南本草图说》:“治反胃。”
《食物本草》:治小儿脚弱无力,三、四岁尚不能行步:“日以生栗与食。”
栗子多食滞气,变质、发霉者,有毒,不能吃。栗肉性温、味甘,助热、助火,木形人、火形人、金形人不宜多食。
桃,为蔷薇科桃树的果实,6~9月成熟。别名桃子。桃有多个品种,分食用桃和观赏桃两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