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小方之争,大方真的没必要么?
当下其实很奇怪,大小方脉之争被演变成伤寒温病之争。我觉得很搞笑,大方脉是仅次于祝由的难学。
大方一般指的是剂量大或者味数多,反之小方一般指的是剂量小或者味数少。演变到明清,出现了药阵。随着外科兴起,膏方尤其是外用膏,方子越大效果越好这一点就像在餐饮界也有讲究,烹饪手法和调料越多,越好吃。
现在反过来了,笨蛋大夫为了赚钱,在自己小方的基础上开大方,开的一塌糊涂,本就是经方大方的,被教条主义约束的不敢擅自加减药,灵活多变的大方被约束成小方,过度服用造成治过甚至治死。

在汉唐的时候还有一种处方比大方更大,叫禁方,重病才用,有固定的排病反应,出现可活,治过必死,千金方里有记载,比如荡胞汤,但是更多的不以文字形式流传,怕的就是庸医辩证错了害人。
因此医患矛盾多的明清,大家开始想别的办法,第一个是减量古方,伤寒被宋人一顿改,减量后依然有效且致死率降低,第二个是拟小方,比如李东垣的处方,非常小巧,轻盈。明清温病大家也纷纷效仿。第三个是精致药材。炮制和加工,丸散膏丹酒露汤锭,其中露跟锭的剂型,都是后世才开始大量生产,但是我们现在用的更少了。通过对药材的加工,很多大方在精加工后服用剂量减少,安全疗效并存。
但是大方怎么学,现在濒临失传。大方的配伍很多来自宫廷,道教,比如龟龄集,比如108味能解河豚的太乙紫金锭,哪怕季德胜蛇药也是数十味组成,经过几代人不断实验所得。大方开对了效果很棒,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开始否定大方,说各种无用骗钱。其实不是大方的问题,是开大方人的问题。我支医时有一位同事给我说他上个单位的医生,民营哮喘医院的大夫,明明有能力让人五天不喘,非要让人喝够一个月才行。因为没诊费,从药材里面赚才正常,这是根本的原因。
小方开不好,大方自然开不对,近期有很多七八十味药的方子,多的离谱,煮都没办法煮,锅放不下,我跟诊时候问过院长,这种方子谁开的,院长说 不一定是错的,很有可能没辙,因为他亲眼见过一个每次开药不超过八味药的老中医遇到个肾上腺瘤,开了78味。。。如果真遇到这种,还不如去找人算命查查,不必跟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至今在江浙一带,熬膏方冬季滋补成为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严格意义上来说温病派开不出这种大剂量温补的方子,属于张景岳温补派的内容,这些温补的膏方在古代,有钱人才吃得起,淬炼筋骨的东西,价格很贵,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甚至备孕生子。我就曾经把国医大师朱南孙教授的四十多味备孕的膏方缩减到三十多味之后十一天让人怀孕。这些小方很难做到。
当下很多人抨击中医被资本打压,但是能打败魔法的只有魔法,中医不赚钱死路一条,赚钱了各种被骂,疗效缺失不是中医的锅,是人的问题,养不成付诊费的习惯,就很难让聪明的人去钻研中医。偷称的千千万,执法部门都不管,庸医万万千,是真庸医还是就对你庸,卫计委心里也清楚。想省钱自己学但是不要从伤寒论里面学,多看看明清的书可能收获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