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西迁~ “我的父亲王酉亭” 专题讲座


2023年5月27日下午,杰出校友王酉亭之子王德先生应邀来到东南大学九龙湖校区健雄书院报告厅,为吴健雄学院师生和档案馆党支部成员做 “我的父亲王酉亭” 专题讲座。本次活动,是东南大学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一场实践活动。

东南大学档案馆副馆长、党支部书记李宇青,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宋美娜,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编辑记者、中国新闻传媒书画院副院长黄志毅出席。东南大学档案馆、吴健雄学院学生党支部近60名师生代表认真聆听了一堂生动的校史、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党课。


王酉亭(1901-1982),又名友廷,江苏涟水人。曾就读于淮阴中学、江苏三农畜牧兽医系、东南大学农科畜牧系。1927年留校担任东南大学农科成贤牧场技术员。1928年被国民政府考试院录取公务员,先后担任睢宁县、涟水县建设局长期间曾参与苏豫皖淮河治理工作。1934年起,任中央大学农学院讲师、畜牧兽医兼场长。

王德先生介绍:
当时的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在全亚洲乃至全中国高等院校中,规模最大、教学科研设备水平最先进。中央大学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强化教师师资力量,建设集教学、科研、推广为一体的畜牧业繁育培训基地,力图改变旧中国农耕社会畜牧业产能落后的局面。
政府利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引进国外一千多头优良珍贵的畜禽品种,就放在中央大学。位于南京城内的成贤牧场、丁家桥农学院和安德门外800亩畜牧场,都是农学院学生的教学实验基地,将国内外的优良畜禽品种进行杂交优化,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举办多期农业新技术培训班,培养掌握畜禽兽医技术的合格人才,向国内各地农业实验场站输送改良优化的畜牧品种。
1934年,我的父亲王酉亭辞去政府官员职务,回到母校被聘任为农学院讲师、畜牧兽医兼场长。这是他人生的重要选择,赋予他一项沉甸甸的重担和责任。



国家危难、全民抗战爆发的最危急时刻
1937年12月至1938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教师、畜牧场长王酉亭为保存学校宝贵资产和中国农牧业未来发展的优良种子,毅然放弃船票,挥泪告别家人,勇敢率领畜牧场十六壮士及千余头牲畜家禽,跨越苏皖豫鄂川五省、长途跋涉四千里、历经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宜昌大撤退,克服千难万险,最后成功西迁重庆,被誉为“抗日战争中的另类长征” 。


五四运动先驱、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罗家伦,在其晚年回忆录《逝者如斯集》中,有一篇1941年“写于重庆警报声中”的《炸弹下成长的中央大学》,开篇之语就是:“武力占据一个国家的领土是可能的,武力征服一个民族的精神是不可能的。”

罗家伦校长曾在传记、诗词、演讲中,多次提起悲壮的动物西迁,并慷慨激昂地指出:
唯有诚朴者方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诚、朴、雄、伟 ”是我校校风的四字方针。
你们在敌人的大轰炸、大屠杀的追逼之下,用你们诚朴机敏的行动,将牲畜家禽从敌人的魔爪下抢救出来,辗转千里,历经千辛万苦,来到重庆,以汉代苏武牧羊的榜样,实践了中央大学的精神!
王酉亭等16位中大教职员工,本非军人,亦无命令,却完成了堪比汉代苏武牧羊更危险的艰难历程,甚至付出流血牺牲的代价。
这是全民抗战期间中,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中国人用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篇章。
他们以不屈不饶的抉择和命运,昭示了一个大时代的真理:中国不会亡,民族要自强!
当年的中央大学,是抗战时期迁徙最迅速、最完整的高等院校。
保存学术实力、延续文化命脉、培养急需人才、开拓内陆空间,为中国教育的重建发展积蓄了基础。这一举措,凝聚调动了知识分子的“抗战精神”,增强了全民族长期抗战的坚强意志,并载入中国抗战时期的教育史册。

王酉亭到达重庆后,1938年被罗家伦校长推荐担任经济部中央农业实验所高级技师,在重庆大轰炸中保护牲畜、发展西南畜牧事业、培养畜牧兽医人才工作中做出重要业绩。1939年至1952年,先后担任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勤务股长、总务长、文学院图书馆长。
1952年院系调整后离开南京工学院,开始人生新的路程。从创建中华牧场,到公私合营后的南京乳牛场、卫岗牛奶场、仙林农牧场,坚守执着痴迷所学专业,热爱畜牧兽医本职工作,为畜牧兽医技术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王酉亭的一生,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责任担当。
“诚朴雄伟”,“止于至善”,是他对母校深厚的中大情结。
学以致用的专业坚守,为他所热爱的畜牧兽医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
这是一个感动中国的传奇故事,饱含人文历史沉淀,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精神和淳朴品质,为我们提供积极的正能量、爱国主义教育。

精彩讲座最后,王德先生向在场的青年学子们送上真诚寄语:
“牢记历史,勿忘国耻,传承和发扬‘诚朴雄伟’的中大精神”。
希望新时期年轻一代能够以王酉亭先生等先辈为榜样,坚定信仰,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专题讲座中,还播放了资深媒体人黄志毅制作的《四千里路霜晨月》、《家国情怀沧桑路》宣传片。


东南大学出版社编印的《健雄文化~止于至善》图书,将黄志毅采访撰写的纪实文学《四千里路霜晨月》,编列于《东南底蕴》专栏出版。
重温历史 踔厉奋发 勇毅前进 开创未来
当年“动物大军”炮火中艰难长征的悲壮故事,再次诠释了 “诚朴雄伟”的中大精神,演绎出浴火重生、弦歌不辍、团结胜利的英雄组曲。抗日爱国的民族气节、攻坚克难的坚毅精神, 将永远感动、激励和教育着我们。
通过本次专题党课活动,吴健雄学院党支部的师生代表深入地了解了杰出校友王酉亭先生的事迹。在激发家国情怀和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为我们树立了爱国奉献的远大志向。
今后,吴健雄学院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不断用身边的素材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党性修养,培养更多有志于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的优秀人才!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简介
吴健雄学院是东南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荣誉学院,学院以世界杰出物理学家、东南大学校友吴健雄先生的名字命名,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丁肇中先生受聘为学院名誉院长,东南大学校长黄如教授兼任学院院长。
吴健雄学院的发展历程最早可以追溯到1985 年成立的原南京工学院少年班;1990 年, 依托学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拓展生源来源,少年班演化发展成为电子信息类强化班;在积累多年优秀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2004 年东南大学正式成立吴健雄学院。三十年来,吴健雄学院(强化班)作为东南大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为国家、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学院践行“卓越化、个性化、国际化”的育人理念,以培养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强烈的进取精神,扎实的基础理论,科学的知识结构,优良的素质能力,持续的发展潜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聘请国内外优秀师资开展小班化和研究型教学;实行全程导师制,为学生及早进入国家级科研平台进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良好条件;利用校、院两级资源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培养,为学生迈向更高发展平台打下坚实基础并提供有效支撑。
学院现设有面向大工科优秀学生、实施导师指导下的个性化培养的“高等理工实验班”以及面向电子信息类和机械动力类优秀学生、实施按大类宽口径培养的“2+2学科大类强化班”,在校学生人数近500 人,毕业生继续深造比例达80%。
东南大学校长黄如指出——
大学连接着昨天、今天和明天,也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情怀和抱负、希望和未来。
大学是引领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先锋力量。大学的高度在哪里,国家和民族未来的高度就在哪里。
学校要坚持走矢志服务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之路,办有使命的大学。胸怀“国之大者”,坚定不移地把服务国家和民族复兴作为最高使命。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学生感言——
葛一苇:
在党课学习中,我们有幸听到王酉亭之子王德先生亲身诉说父亲带着畜禽大军长征的故事。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央大学西迁重庆,王酉亭先生率领“动物大军”完成了几乎难以想象的动物西迁。王德先生说,西迁之前,罗家伦校长曾想过放弃这一千头家畜家禽,但王酉亭先生深知这些优良的动物品种,对国家战后重建的意义,毅然放弃了去往重庆的珍贵船票,选择和畜牧场的职工一起把没能迁移的动物护送到重庆。“动物大军”四千里西征路困难重重,全体人员昼夜兼程。寒冬腊月,众人齐心协力,牵着牲畜,吆喝牛羊,不仅要面对一千多头牲畜每天近千斤的粮草问题,还要时时防备饿狼偷袭、土匪抢劫和日军空袭。众人在王酉亭先生的率领下顺利抵达重庆。抵达时,从南京出发的16名员工只剩下了12名。“动物大军”的抵达受到了国立中央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
王酉亭先生深刻地展示了伟大的抗战精神,奋不顾身地穿越战火,辗转千里,为了留下优良动物品种不顾自身安危,勇敢无畏地和土匪斗争,无私地救治伤病抗战军人,为国家做出了贡献,是我们深刻敬仰的先辈。王酉亭先生的精神将深深地印刻在我们心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重于一切!
王飞扬:
上周我参加了学院组织的党日活动“我的父亲王酉亭”。我曾经听过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和清华北大南开师生南渡成立西南联大的故事,这次却听到了一场生动的动物西迁故事。日寇进犯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在校长罗家伦的带领下西迁重庆,时任农学院教师兼畜牧场场主的王酉亭却放弃了和妻儿一起西迁的机会,自发组织队伍,要带着动物们一起迁往重庆。战火纷飞本就缺衣少食,带着动物更是举步维艰。一路上经历了南京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翻过崇山峻岭、走过汪洋泽国,遇过土匪强盗、帮过村民和军队,四千里路霜晨月,最终到了重庆。
这样坚韧不拔的一支队伍,深深震撼了当时的中国人,也深深感动了我们。王酉亭的举动不仅拯救了动物,也坚定了当时百姓对于中国不会亡的信心,也让几十年后的我们燃起了以他为榜样,传承东大精神,坚韧不拔、奉献自我的热情。
林佳明:
在上周末的党日活动“我的父亲王酉亭”中,我了解到了王酉亭先生的事迹。他带领动物大军从南京西迁,历经千辛万苦,走遍万水千山,充分展现了青年应有的担当。他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他的故事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仰和追求,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今天,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肩负着更加重大的历史责任,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和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我们要始终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加活动的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师生与杰出校友王酉亭之子王德先生合影 (2023.5.27)
撰稿、摄影:毅君(2023.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