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解放碑里的菜市场,每一个瞬间有烟火气息
从前,重庆最著名的夜场是“得意坝坝”,现在已经变身为得意美食城,它正对面的巷子就是民生路,一直顺着坡道向前走,就到鲁祖庙了。
旁边的石灰市菜市场正在改建,路边有许多卖蔬果杂物的地摊,而鲁祖庙的铺子显然要规矩很多,统一的招牌上写着三个艺术字——鲁祖庙。
鲁祖庙曾经确实是一座寺庙,但在历史的进程中消失了,变成了重庆民生路小学。而附近的街道依然以此为名,见证了重庆上百年的历史,如今的鲁祖庙街道依然如从前那般热闹。
转角处的干果店面积不大,目测有三平米,若是加上铺子外面的墙壁和台阶,这个数字可能会翻上好几倍。
夏天到了,铺子的最外层放着红枣、金银花、菊花、莲蓉……这些是制作冰粉、银耳汤等解暑饮品的绝佳食材,过路的行人一眼就能看到。
墙上的火锅底料颜色鲜艳,品种齐全,总能在里面找到一款满意的,买一袋回家煮一顿丰盛的火锅,对于重庆人来说,则是这个夏天最治愈的事了。
卤菜铺子前面有些“打挤”,五六米的冰箱才能装下这20来种卤菜,盐水鸭、怪味鸡、丰都鸡块、猪耳朵等畅销卤菜挂在铺子上方,即使是第一次来,也能买到最好吃的卤菜。
当然,来这里买卤菜的食客大多都是附近的居民,他们有的是外卖员,有的是餐厅服务员,有的是普通的上班族……忙碌了一整天,在这里买上一小袋卤菜,回家就着米饭就是一餐,既省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犒劳。
在岔路口向左一拐,就来到了鲁祖庙菜市场了,银白色的钢架和蓝色的塑料雨棚,仿佛在这个露天市场外部形成了一层结界——把四周密密麻麻的大楼屏蔽在外,隔绝了钢筋混泥土的冷漠,把人情冷暖留在了里面。
凌乱且又整齐,是鲁祖庙菜市场最大的特点。
入目之处可以看到红色、绿色、蓝色大小不一的框子,上面用一个泡沫箱的盖子作为支撑,用来摆放各种蔬菜。一根竹签和一个巴掌大的泡沫板就是价目表,明码标价,那些“见人喊价”的勾当绝不会出现在这里。
整个菜市场按照商品的种类大致分了区域,左边的铺子基本都是卖蔬菜的,偶尔会夹杂着几家卖咸菜、豆制品的。
每一个铺子都是一样的大小,刚好可以放得下三个泡沫箱盖子,便以此作为格挡,把铺子与铺子之间区分开来。
菜市场右边的铺子卖的是肉类,仅有长长的一排,一眼就能看到头,可以一边走一边观察肉类的颜色,走到尾,就知道哪家的肉最好。
电子秤就放在摊位上,重量和金额直接显示在上面,根本没有“耍秤”的机会,一分钱买的就是一分货。
拥有这样的菜市场,真羡慕住在这里的人!
在飞速发展的重庆,城市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样子,不知不觉中,在许多被我们忽视的角落,菜市场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个个大型连锁超市。
尤其是前几年,永辉超市在重庆大范围内扩张,而且“来势汹汹”,强势到什么程度呢,只要是有住宅小区的地方,不远处就一定有一家。
除了永辉超市,重百超市、新世纪超市等连锁超市也不甘落后,见缝插针似的开店,凭借着商品齐全等优势迅速成为了重庆老百姓们生活物资的主要来源。
而在鲁祖庙附近,有好几家大型连锁超市,但它们都没能完全取代鲁祖庙菜市场,每天下午,这里依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就足以证明菜市场存在的价值。
在这个花鸟鱼虫的小摊前,一个看起来约莫八九岁的小男孩手里攥着五块钱无奈地说到:“老板儿,三块钱卖不卖嘛?我上回儿也在你这里买的!”
老板黑着脸,毫不犹豫:“不得行!要说几遍嘛!”
鲁祖庙街道能存活至今,少不了耿直的重庆人,他们勤劳踏实,用汗水在重庆城浇筑起一个个家。
在这里,老板与我们不再只是买卖关系,还有在一日一日积累起来的情谊,这是大型连锁超市永远也无法滋生的市井文化,是重庆城最有特色的人情味。
在这里,人间的烟火正在悄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