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时课|第一课 玉琮,为信仰而生



玉琮,为信仰而生

“2784。黄白色,弧边矮方柱体,横截面为圆角方形,有4个凸面。器中钻穿孔,孔壁经打磨,微凹。每个凸面以转角线为中轴,琢刻相同的神兽纹。……高6.05、射径12.8、孔径5.7厘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瑶山》,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玉琮,毫无疑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琮由良渚人首创,寄托了他们的精神与信仰,并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瑶山》报告中描述的这件M12-2784玉琮,现陈列于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玉魂国魄展厅,今天,我们就以这件玉琮为解构对象,向大家阐释良渚人信仰的物质表现。

内圆外方
“弧边矮方柱体,横截面为圆角方形……器中钻穿孔,孔壁经打磨,微凹。”读完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把玉琮的形态简单概括成四个字——“内圆外方”。大体而言,琮的基本形态就是这样一种“内圆外方”的柱体。那么,琮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态呢?是不是跟我们之前听说过的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有关呢?
我们先来说“内圆”。目前,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良渚玉琮出土于苏州的张陵山遗址(图二),整体形制与玉镯高度相似,与普通玉镯不同的是,器物四面还雕刻有兽面纹饰,使其除了装饰品外,更有了特殊意义。在这件年代最早的琮上我们可以看到良渚玉琮的一种组合关系,即“镯形器+四个兽面纹”。也就是说,良渚玉琮的“内圆”与“天圆”是没什么关系的,最初是作为身体装饰佩戴而制作的。

再来说“外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上文的描述用词——“4个凸面”,强调了它是镯形器向外凸出的部分,而不是我们一般形容方体所采用的“四个角”。这样的用词是基于良渚玉琮“外方”部分最原始的成型意图——对兽面纹的立体表现。
这一点更直观的是瑶山遗址出土的另外一件玉琮M7:50(图三),依旧是“镯形器+四个兽面纹”的结构,只是这里的兽面纹被立体化地凸显了出来。随着良渚人刻纹工艺的发展和规范,从兽面纹发展出了我们后来所熟知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的节数和高度也由此增加。

撰稿:王加点
来源: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