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道德经》思想的体系化解读

2023-03-11 13:08 作者:淮阳子轩起  | 我要投稿

(一)道

老子思想的主旨是对“人道”的反思,即对人生、社会各个领域问题的思考。老子认为“人道”从属并效法“天道”,由“天道”可以推衍“人道”,因此要思考解决“人道”的各种问题,必须从研究“天道”入手。

本体论是对宇宙奥秘、生命本源的探索。它一方面源于人对生命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源于人类企图超越自身生命的有限性、追求无限以达到永恒的精神向往。老子认为,“道”之所以成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因为它雄居于天地之先、万物之上。

老子说,“道”是虚空的存在,然而它的功用发挥起来却无穷无尽(用之不盈)。“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不仅在于它雄居于天地之先、万物之上,还在于“道”具有创生性,是天地万物生命的给予者,是万物存在的总根据。

“道”的柔弱性表现为虚无性,而“道”唯有处于虚无的状态,才能蕴涵生发万有的无限功能。“道”的柔弱性同时表现为无私、处下、不争的自然品格。“道”没有主宰天地、役使万物的强权意志,但无私、处下、不争等柔弱的品格恰恰成就了“道”的至高无上的崇高地位。

“观复”就是观察万物从无到有,最终又回归虚无的运动变化规律。“道”创生的芸芸众生万物,当走完各自的生命历程,最终都要回归到万物的本源(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回到本源就是复归了虚无、虚静的存在状态(归根曰静),复归为虚无、虚静的存在状态就是恢复了万物的本性(是谓复命)。

万物不管如何发展变化,最终都要回归自己的本性,这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复命曰常)。认识这个永恒普遍的规律就是明智通达(知常曰明),不懂这个永恒普遍的规律,就会妄作非为,遭遇凶险(不知常,妄作凶)。

“道”蕴含着无限能量,具有生成天地万物的无限可能性,所以老子将“道”又称为“大”。“道”的能量“大”到极限,它就要“逝”(大曰逝)。“逝”的直接意思是离去、远行。

这里的“逝”既指“道”的能量释放,又指“道”创生万物以及万物脱离“道”的虚无性的过程:万物从虚无的“道”中产生后,渐渐脱离了“道”的虚无性(无),拥有了最初的物质特征(有),这是“大曰逝”的含义。

随着万物的成长壮大、不断发展,最终完全脱离了“道”的虚无性,而变成了纯粹的物质性存在,这时候万物的性质特征距离“道”的虚无性的本初存在状态就更加遥远了,这是“逝曰远”的含义。

但受“道”的物极必反规律的制约,任何事物不可能沿着一个方向永远直线发展下去,“远”到极限,就要返回它的原初存在状态,所以说“远曰反”。“反”到哪里呢?复归虚无,返回“道”的母体,即“各复归其根”的意思。

“道”作为天地万物遵循的总法则,天地万物都应该效法“道”的规律,这是贯穿《道德经》始终的一个基本思想。老子纵论天道是为了阐明人道,作为宇宙法则的“道”落实到人间,就成为由天道而领悟到的人类应有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社会范式。

执守自古及今永恒不变的“道”的规律(执古之道),是为了驾驭、应对当今之万事万物(以御今之有)。能洞悉宇宙万物产生的原始道理(能知古始),并以此作为人与万物的行为准则,这就是天道的普遍规律(是谓道纪)。

(二)德

“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就是与“道”同行,不背离“道”的规律,从而常能受到天道的眷顾(同于道);“德者,同于德”是“从事于德者,同于德”的省略;“失者,同于失”是“从事于失者,同于失”的省略。“失者”即背“道”叛“德”之人,他们不与“道”与“德”同行,自然也就失去“道”与“德”的眷顾(同于失)。

在《道德经》中,与“道”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或仅次于“道”的概念是“道”之“德”。老子说,“道”创生万物(道生之),“道”之“德”养育万物(德畜之),在“道”的作用下,万物获得了各自的物质形态(物形之),并使环境因素成就了万物(势成之)。

“道”是至尊的,“道”之德是珍贵的(道之尊,德之贵),但“道”的崇高地位并非“道”命令、役使万物的结果(夫莫之命),“道”只是依据自己固有的性质功能生发万物、抚育万物而已(常自然)。

“道”创生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生而不有),养育了万物而不自恃有功(为而不恃),助长了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长而不宰)。这是玄妙高深的德性啊(是谓玄德)。管仲说:“虚无无形谓之道,化育万物谓之德。”(《管子·心术上》)

“道”是宇宙的本体,“德”是本体之“道”的功能作用;“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据,“德”是宇宙万物的生发和彰显;“道”是埋在地下的种子,“德”是种子的发芽、开花、结果。

“道”是“寂兮寥兮”的虚无存在,是弥漫于寰宇的抽象能量,“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就是这一抽象能量由聚而散化为万物的过程,也即从“无”到“有”、由“道”而“德”的过程。“道”在散化为万物的过程中,既赋予万物共同的本性,又使万物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

人作为万物之一,人的本性也是由“道”赋予的,人的生存方式也要受“道”的法则和规律的制约,“道”的自然、无为、虚静的境界也是人生应该努力实现的境界。因此,老子把人效法“道”从而拥有的德性品格也称为“德”。

“道”是形而上的宇宙本源,“德”是形而上之“道”层层向下落实,从而生成形而下之宇宙万有的过程。哲学探讨的一系列形而上的抽象问题,归根结底是为了揭示形而下之现实世界的本质,是为现实世界生存的人们提供理想生存的终极根据和根本途径。

(三)和

老子用“朴”字指称“道”,形容“道”的原始质朴、自然纯真、混沌未分的存在状态,用器皿的“器”指代由“道”生发的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散”是散发、扩散、生成的意思。“万物负阴而抱阳”是是对天地万象、芸芸众物的共同的内在结构、存在方式及其关系的高度概括。“道”经裂变,一元之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道”创生万物的过程就是阴阳二气相互激荡,不断凝聚成万物的过程,就是从“无”到“有”、由“道”而“德”的过程。

从“万物负阴而抱阳”的自然法则中,我们首先领悟到的是辩证地看待万物、评价人事的人生智慧。所谓的异己,是指相对“我”而言具有与“我”相反的性质特征、旨趣爱好、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的“他者”。阴与阳既对立又统一才能构成互相抗衡、互相弥补、平衡有序的和谐关系(“冲气以为和”)。而“和”正是一切事物最富有生命力、最理想的存在状态。

(四)为学与为道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意思是说,追求一般的知识或学问(为学),需要经验知识的日积月累(日益);而对“道”的观照、体认(为道),则需要日渐否定、排除世俗的经验常识和观念(日损)。

“为学”是从人类趋利避害的生存动机出发,通过对世事万物的认识,判断哪些事物对人有利或有害,评价哪些观念行为是正当的或不正当的。“为学”是以人为中心、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对人类面对的世事万物的认知,体现了向外索取的人生旨趣和功利主义的求知态度,旨在满足人的现实性的生存需要。

“为道”的认识目的虽然总体上也基于人类趋利避害的动机,但它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人的生存意义,而是关注全人类的生存意义;它不仅仅关注人类自身的价值取向,而且关注自然界万物共有的价值理想。“为道”旨在探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利共赢的根本途径。

老子认识论的宗旨是实现“为道”的最高智慧,通过对“道”的观照、体认,洞悉宇宙世界的本质,认识人与万物的本真实相,从而扩充人的精神境界,探寻人类生存的理想之道。

“为学”是对现象世界的认识,对外在事物的探求,其认知方法和途径重在“日益”,即在感知、观察、实践的基础,注重感性经验和理性知识的日积月累;“为道”是对宇宙本源、万物最高本质的认识,其认知方法和途径重在“日损”。

在老子看来,“为学”所获得的一切形而下的经验知识,都是从人的感知觉和观察的视角出发,以人的价值观、是非观、审美观为标准,对自然、人生、社会诸事物进行认知评价的产物。

这样的知识体系,虽然从人的现实性生存的角度而言是有效的,但本质上都是人的主观性的见识,是偏见、妄识。所以,要获得“为道”的最高智慧,就要“损”掉一切带着人的主观偏见的经验常识和价值观念。

“为学”是“以我观物”,“为道”是“以道观物”。“以我观物”是从人的感知觉视角出发,以人的价值观为标准,感知观察、分析判断世事万物的世界观。

(五)涤除玄览

概念需要语言赋予对象一个名称,来规定或限制对象的特定内涵与外延,而“道”是内涵上无限丰富、外延上无限延伸、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性存在。“为道日损”只是从否定的角度指出,实现“为道”的认识目标首先必须否定、排除一切遮蔽智慧之眼的世俗的认知方式、经验常识和价值观念。

从肯定角度而言,“为道”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认知方式或途径呢?老子说要“涤除玄览”。老子认为,生命的本质和原理在于阴与阳或形与神的和谐统一(营魄抱一)。“涤除”是清洗、打扫的意思,分而言之,洗垢之谓涤,去尘之谓除。“涤除”即清洗掉遮蔽、束缚人们心灵的污垢。

“玄”有幽深、幽远、神秘莫测的意思,“道”就是幽隐神秘、“玄之又玄”的存在。通过“玄览”获得的认识,叫“玄通”;通过“玄览”看到的世界本真实相叫“玄同”;通过“玄览”达到的道德境界叫“玄德”。

“玄览”既是站在“道”角度对万物的观照,又是站在万物的角度对“道”的体认。“涤除玄览”最一般、最通俗的意涵,是指排除以我观物的认知视角、经验常识和情思物欲,怀着高度虚静和澄明的心灵之镜,实现对“道”的观照。“道”是虚无宁静的,人只有怀着“道”一般的虚无宁静之心,才能观照、体认“道”的虚无宁静的存在特征。“玄览”首先表现为整体直观的认知思维方式。

“道”的客观真实性虽然无法直观、难以实证,但从宇宙的因果法则看,天地万物之所以得以创生,之所以构成一个自然和谐、井然有序的有机整体,这一切背后必然有一个总缘由、总根源。

虚静的一般意义,是指人通过一定的内心修炼功夫,摒弃了各种欲望杂念、主观偏见、功利得失后所达到的极端平静、空明的精神状态。老子之所以否定人们非分的物质贪欲,是因为物质贪欲使人忘记了人同时作为精神性存在的崇高性和作为社会性存在的互利互助性。

人类的欲望是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某种需要。人类的需要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人类有怎样的需要就会产生怎样的欲望。欲望作为需要的表现,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源泉,也是人类一切烦恼、祸患的根源。

来源:赵维森《老子的精神世界:《道德经》思想的体系化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

《道德经》思想的体系化解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