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说物是人非
以前说,物是人非,起码还能睹物思人。现在想回到童年的房子,没了。以前的人没有来往了,或约不到时间,即使约到时间,也是相见无言了。或许,相望于江湖,还有一份留恋。 以前的宿舍不在了,工厂不在了,医院、银行早搬了,鲁迅先生还能朝花夕拾,可是我连“花”都埋化了。 宿舍拆了,埋了。工厂也没了。照片也没有留。可惜啊,以前觉得旧房子恐怖,现在只能郁郁梦回千百度。 我拍了两张以前医院旧大门的照片,但是手机里就是找不到了。或许打扰到“他们”了。
这个宣传牌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996年立的。有锈迹斑斑的,但这两个圆顶就是没生锈。看标题就知道是计划生育政策的牌子了。
里面两栋楼,听说1992年的时候就是危楼,而且少人住。或许以前喜欢走煤渣塘小路回家,经常被这栋楼里的一个种菜的阿婆瞪,记忆深刻。心理害怕这两栋楼,但是别的楼拆了,他也没拆。
这里还住些人,不过不是以前的人了,明显的是70到90年代的赫鲁晓夫楼。希望还住在这里的人平安,快乐。算是对我的旧宿舍的寄情于此。
阿昌的小卖铺。这么高的树,城里少见了吧。这还算不上参天大树呢,如果现在的小孩写作文道:马路上的苍天大树,我真的会觉得好笑,因为图片的树也就百年大树,如果真的是千年大树,这个真想象不了它的高度了。
应该是二年级之前,还没有校门,课间就会跑到这树下捉草蜢,小知了。围起来啰。以前下面还是鱼塘哩。
一年级,我为了抓“鬼蜢”掉下过这个鱼塘,害得身边人都紧张。这事不提了。
以前,小学的时候记忆力很好。走多少步,路面会有裂纹,有个什么特点的石子,路边哪里有什么草,什么花等等都记得清。 对于小孩时的我,世界都是新鲜的,有趣的,值得探索的。
小时候,大路不走就爱走这边沿,以前还没有栏杆哩。小孩的我真是突出一个“作”。对比现在的我,算是“性情大变”了。
2005年到2015年,这村里掀起盖房热,当然现在还有些人家心里还是热盖房的。盖好之后,也没有多少次团圆在家。既不能“安居”,也不能“乐业”。这就是一个农村盖房的一个缩影了。脑子就有个问号:盖了干嘛? 回不去了,而且这里还会继续变,新人新衣。以后甚至不会遇到小孩“笑问客从何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