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可否复制漫威模式?中国能不能有超级英雄?

2019-07-28 02:13 作者:自在天11  | 我要投稿

  近期有一部电影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让无数观众争论不休,便是漫威的《上气》了,第一个华裔英雄做主角的电影噱头足够大,但同时上气的出身也引起了各方面的争议,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非常气愤,“既然有辱华前科,为什么还要电影化?",不得不说,敢于触动全球第二大票仓观众的怒火,这是迪士尼和漫威的一种实力体现。

  复联4自上映以来一路高歌猛进,最终收割全球票房25.42亿美元,实在是一个非常显眼的数字,在中国地区,各大网站在复联下映之前也几乎都是被复联洗版,这些种种情况加在一起,难免引起了一部分人的疑问:中国能不能有超级英雄?漫威DC的模式能否复制?

1,何为超级英雄?

  超级英雄在美国从几十年前发展至今,长久的历史造就了无数的故事和角色,这些故事之中往往存在一些固定的套路:主角的外号、主角有过人的能力、主角穿紧身衣等等,漫威和DC为首的美国漫画产业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商业模式,这个模式下产出的英雄也通过这个商业模式进而向全世界推广,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个有广泛影响力美国特色的文化,就像日本的魔法少女,英国的魔法少男(巫师),其意义已经超越了super hero这个词的本身,目前超级英雄这个词几乎就成了美式英雄的代名词,而不是”超级“和”英雄“的组合。

  但是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如果将超级英雄定义为”美式的英雄“,似乎又不太对,因为在国漫中类似超级英雄的角色已经屡见不鲜,只是因为另一个国家的文化是不可复制的,所以这些超级英雄都做了很大程度上的“本土化”,毕竟如果真的像DC的孔克南那样做一个美式中国超人,本土化不够高在中国人眼里依然会违和感满满(孔克南是DC由华裔作家杨瑾伦创作的中国超人,是一个有超能力的中国男孩)。个人认为我们应该着重把问题延申到“中国能否有像超级英雄那样可以让人叫好叫座的商业创作系列”这个重点上,所以本文的”超级英雄“指代的是超级英雄所代表的商业/文化模式。

图为DC的孔克南

2,中国目前是否有像超级英雄这样的文化形象

  魔法少女基于日本的萝莉动画产生,超级英雄的来源则和美国的移民文化有关。

  众所周知超人是第一个真正商业模式意义上的超级英雄,而这个英雄来自于两位犹太移民作家,在当时的美国,他们的生活中遭受无数的歧视和排斥,因此超人诞生了——一个来自外星和地球乡下的超能男孩,他有强大的能力却不得不隐藏,他来自外星却爱着地球,这是两位作家基于移民背景下的理想和现实的投影,加上作家丰富的想象力,在美国深受欢迎,超级英雄的商业模式也就此逐渐开启。魔法少女和超级英雄在他们的产生国都有大量的不同创作和广泛的影响力,而在中国,如此有国民度的则是非常具有中国人特色的武侠、仙侠。

  仙侠题材的火爆可以追朔到环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当时这本书火爆到人群在印刷厂门口排长队,印出来一本卖一本,金庸和梁羽生更是受此影响相约写作,这本书也创作了许多之后网文套路的鼻祖,不然为何道教名山千千万,修真者们非逮着蜀山薅羊毛。

  之后金庸走出了一条没有修真的武侠之道,并且确立了明确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观念,成为一代又一代华人的精神食量,从八十年代射雕电视剧带来的万人空巷,到今天依然乐此不疲的翻拍,金庸武侠其影响力之广、之深,难以用言语估量,甚至连海对岸的爱的战士老虚、印度的米叔都是金庸粉丝。

  但是,相比起DC\漫威的多个编剧+画师进行几十年连载的商业模式来说,武侠、仙侠多数还是个人创作,作品完结后故事也就完结了,想要继续出周边只能一个劲儿翻拍,看多了不免审美疲劳,内地国漫虽然也是编剧画师合作的商业制度,但是起步时间不长,尚未形成具有美国超级英雄如此影响力的大IP。

  目前最能将商业和武侠两者结合的反而是港漫,以在B站被频频鬼畜的《风云》举例。

《风云》是香港著名漫画家马荣成和丹青共同创作的玄幻类漫画和小说,剧本由丹青撰写,连载时间极长(1989年7月29日首刊于天下画册第五期,并于2014年12月1日连载完)。

《风云》系列有漫画、小说、动画电影、真人电影、真人电视剧,几乎都是非常叫座,顶多也就动画电影被人吐槽配音棒读(主要是两位主演不忍直视,童自荣先生配的非常不错),票房惨败,但是依然凭借其在当时华语动画中突出的质量在东京电影节放映,总得来说,风云系列在国产漫画的商业化中表现十分不俗,然而依然是传统的创作模式,作者有限,在完结后没能延续这个商业案例。其他的港漫如《中华英雄》等,在真人化后盛极一时,但是没有达到风云这样两开花的程度。

此外台湾的布袋戏也是由多个编剧持续连载的作品,但由于布袋戏这个题材的限制,在商业和影响力上尚未达到很高的地步。

3,国漫现状

  网络漫画一步步兴起,各个平台建立,新一代年轻人成为了互联网上漫画的消费主力军,因此,漫画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各大平台争抢让工作室入驻,尽管遭遇过短时间内的泡沫破裂,面临着大环境下的种种风险,国漫各家逐鹿的热情却依然没有退却,粗略一数,除B站外还有掌阅、快看、腾讯、网易等多家平台,这些平台都各有优势,也具备了各自的粉丝群,一些平台具有整合资源的优势,因此将漫画进行了动画化、真人化的改编,带来了更大的商业效益,但是由于国漫一时之间出现的太多,乱花渐欲迷人眼,不同漫画平台总有自己的粉丝,因此国漫虽然已经有核心粉丝,凸显出一批优秀国漫,但是影响力尚未达到“出圈”。

  同时,很多漫画作品为了追求粉丝群体扩大化、低龄化,在漫画更新上求快不求好,往往会出现剧情粗陋、画风扭曲的作品,使得国漫良莠不齐,尽管在这种合作商业模式下漫画确实是种商品,但是一味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行为还是让人难以苟同,毕竟“画”怎么说也是归在艺术一类,没有艺术美感的作品只能是赚快钱,无法长久续存,但是相信在未来,随着平台、作者的成熟,属于中国的“超级英雄”必将出现。

结语:

美式超级英雄具有美式的特点和普世情怀,这点我们无法复制,而具有中国人情感的武侠、仙侠则没有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国漫还处于群雄逐鹿阶段,因此如果要形成漫威、DC那样能够续存几十年的商业模式,同时兼顾艺术和商业,我们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但是相信那一天就在不远的将来。

可否复制漫威模式?中国能不能有超级英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