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域杂谈vol.1]从创作角度简谈多元文化对游戏的“浸入”
本文首发:2021-12-02于小黑盒
关键词:多元文化,代入感,人物创作,《尚气》,劳伦斯·韦努蒂

前言
之所以诞生写这篇文章的想法,主要受到外媒PC Gamer专栏制作人Natalie Clayton启发。
我曾翻译过该作者发表至PC Gamer上的文章《世界边缘:碎片东西存在之争议》,这篇文章让我对原作者产生了很强烈的好奇心,于是搜到她的推特,开始关注。
Natalie Clayton的头像用的是自己的照片,我看着那头红色短发,看着她在简介中自称“现实中的地平线”,忽然之间意识到,为什么这几年的游戏在角色创作上越来越趋向多元。
当今互联网,“政治正确”二字已经泛滥成灾,很多玩家也开始喜欢把开发商选用多元化的人物设定这个行为称作“政治正确”,但是我很反感,也很反对,用四个字描述整个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文化变迁的活动及其影射出来的结果,却跳过思考过程,这是彻头彻尾的惰性思维。
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反对政治正确也是一种政治正确,其实我反对的不是立场,反对的是这个现象背后影射的思维过程,反对的是用他人的思想拘束自己的思想,反对的是让他人的声音代替自己的声音。
总而言之,这就是我拒绝用短短四个字去解释游戏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角色的理由,我希望作为玩家,除了游戏之外,也可以思考实实在在的内容并分享思考的过程。
筑桥·Bridging
前言中,我谈到写下这篇文章的启发——PC Gamer作者Natalie Clayton,这位自称“现实中的地平线”的女性在社交媒体上毫无保留地挥洒着自己对地平线这个角色的热爱,以及附加的、对Apex的投入。
她的简介里,所在地写的是苏格兰首都——爱丁堡,而地平线,恰恰是苏格兰人;她的置顶,是一张与地平线高度相似的自拍,以及一句问答:
“你是真的享受Apex?还是认为地平线就是年纪略大版本的你?”
“Yes”
*我认为是赞同后者的同时不否认前者
Natelie对地平线产生的感情链接,就是代入感,或者让我换个词——共情。

对于不看小说的人,“代入感”也许是个很陌生的词,但我相信“共情”可以很好地解释并完整代入感的含义。
举一个很经典的例子——杨治的《龙族》。主角是个表面路人背地里金手指的废柴,他的老大是高富帅,二哥是高冷帅。《龙族》之所以在商业上如此成功,离不开“共情”。大部分读者都是普通人,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废柴主角的视角,初恋追不成,回头对着名花有主腰细腿长的师姐暗生情愫,前有低调以命换命后有舔狗浪漫烟花,第三册去日本救下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姑娘还被对方单恋。
每一步都戳在普通人最致命的软肋上,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这个废柴主角,每个人都能对他的遭遇感同身受。
这就是共情。
说回Apex。
如果有心,可以在推特上多关注几个Apex的内容创作者,尤其是专精某个角色的玩家,会发现多少有几个玩家与这个角色在文化背景上高度重合。
前些天的时候,我的某位关注点赞了一位兰伯特玩家的推文,原文大致是“相信自己的人生一定会更好,还有人每天上游戏就为了玩兰伯特呢”,然后被这位兰伯特专精转发,他附上了自己的战绩与击杀,半开玩笑的回怼。我点开这位兰伯特专精的主页,发现他的头像就是他自己与兰伯特的手绘合照,从面貌上隐约看得出是个东南亚人。
因为我与这个角色来自类似的文化背景,所以我愿意比其他玩家更多得了解他、多选用他、积极开发他的玩法。这是很了不起的事,不仅仅证明Apex的成功,也证明了多元文化与游戏的融合是健康的。
于是,一座名为“共情”的桥就这么架了起来,连接起世界不同文化不同背景下的人们。
连接·Link
先来谈谈“多元文化”。
这里额外补充一个定义——世界社会因移民活动发生且无法在目前全球背景下消解的“多元主义”。本文首发小黑盒的时候,出现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让我意识到原文的不足,所以这里注明一下。
这个词语,其实离我们中国人特别远。
大部分时候,”多元文化-主义“出现居多,主要代表的是一种政策倾向,即在国家内部推行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尊重与宽容。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概念,是因为西方国家的少子化,需要接纳移民,这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交流。
这基本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国家几乎与多元文化主义互不相干——没有对移民的需求。
我们国家与多元文化主义八竿子打不着,但不代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也是如此,更何况《Apex英雄》的开发方是诞生在民族熔炉的Respawn Entertainment。
随着信息与媒体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语义也逐渐丰富,但归根结底,都离不开一个核心——文化。
如果细数Apex中角色的文化背景,会发现几乎囊括了现代社会大部分主流文化背景。
兰伯特——印度;
寻血猎犬——北欧;
密客——韩国;
暴雷——澳洲;
直布罗陀——毛利;
地平线——苏格兰;
命脉——非裔;
罗芭——南美;
动力小子——拉丁&西班牙;
希尔——非洲;
瓦尔基里——日裔;
沃特森——法国。
我将密客标记为韩国而瓦尔基里标记为日裔的主要原因是:瓦尔基里似乎很小就离开了日语环境,因此现在也不会在游戏中说日语,但私下以及在家时会使用日语;而密客从第一次出场的CG到游戏中,一直有讲韩语。

Apex将多元文化与游戏的结合体现在方方面面,而且浑然天成,不仅仅是人物生活的背景,比如寻血猎犬的信仰;还有对人物外形的塑造,比如命脉与罗芭;除此之外,我认为还有一个元素很重要但常被忽略——语音。
角色语音的口语以及口音对玩家的影响很强大,尤其对于英语不是唯一语言/英语普及度较高但非官方语言的国家,在游戏中听到自己熟悉的口音是很亲切的事,比如兰伯特的印度口音,比如暴雷的澳洲口音,比如地平线的苏格兰口音,比如希尔的非洲口音。
更有直接在语音中加入他国词汇,比如密客偶尔会触发的韩语,比如寻血猎犬会相对频繁地引用古挪威语,比如动力小子的拉丁语“无可超越”。
方方面面,都在为玩家营造一种“归属感”。
再来谈谈“共情”。
在剧本以及小说创作中,真正填满人物空洞的材料,不是戏剧冲突本身,而是无处不在的细节。这些细节可以是人性的矛盾,可以是与情节毫无关系的闪光点,可以是某个怪癖,可以是看起来废话的白描。
我们在影视剧或小说中看到某个角色时认为他”立住了“,是因为这个角色举手投足间的细节让我们感觉很真实,他面对选择时反映出来的人性很真实,他发脾气时的举动很真实。
这种对真实的感知,和上文举例《龙族》提到的“共情”不太一样,但本质上,都是在追求认同。
“共情”追求的是角色与自己的认同,而“真实”追求的则是角色与自己所认知的现实的认同。
置于Apex时,不论“代入感”、“共情”还是“归属感”、“认同”,其实指向的内容十分有限,因为玩家选用角色后经历的场景高度单一,既没有戏剧冲突,也没有情节设计,创作者想要在这种重复场景中建立玩家与角色的感情链接,难度很高。
于是,”营造多元文化氛围“应运而生。
当然,即使是理想状况下,这种认同和共情也不可能做到与所有目标玩家群体产生共鸣。Apex首先是个游戏,文化载体是最次要的目标,大家是冲着游戏来玩的,不是冲着文化。文化是加分项而不是评分的大头。关于这一点,我认为Apex的劲道使得恰到好处,没有本末倒置。
但是,文化认同仍然是必不可少的一环,道理很简单——可以用不上,但得有。
桥间裂隙·Fissure
Apex毫无疑问正在向着宇宙化迈进。《探路者之书》中,可以看到编剧们煞费苦心地塑造角色;在游戏内外的剧情漫画以及《外域故事》中,角色之间的恩怨情仇牵动着玩家们的心。
游戏角色不再只为游戏服务,在游戏外,他们有着自己的好恶,有着自己的过去,有着自己的理想。
这种影视化的人物创作方式赋予了游戏强大的泛文化活力,也成为了近年来许多游戏的发展目标。
比如宇宙化的PUBG,比如经营宇宙多年终于推出《双城之战》的《英雄联盟》,比如《守望先锋》。
然而,随着游戏影响力的扩大,随之而生的文化传播力也越来越强大。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本就是文化传播的第一主力军,游戏后来居上,逐渐成为文化载体的有力竞争者。Apex对于多元文化的结合毫无疑问是大胆且成功的一步,但同时也让世界的目光聚焦于此。
漫威电影《尚气》,近期上映云盘,无疑掀起了一阵巨浪。我不多谈制作方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援引有何争议,仅谈一点——台本。
占据全片台本量三分之一的普通话,甚至做不到找个在美中国人校对。
通篇台词,像从中国人嘴里出来的普通话,只有零星几句,少得可怜。
即使有成家班,有武侠气味浓重的文武映利丽之遇,有取景十分中国风的塔罗,都掩饰不了制作方对文化的粗心。
就是这样的粗制滥造,却落到迪士尼和漫威这样的影视巨头手中,堂而皇之拍出一支商业电影,在世界范围上映。
文化,是个很复杂的东西,它代表的是民族历史,是文明变迁的过程,任何其他世界的存在想要接触某个文化,不谈敬畏之心,最起码得做到捍卫文化的正确性。
《哈迪斯》的制作组在进阶武器的设计上选用了几个很著名的传奇武器,其中就有历史名将关羽的青龙偃月刀。Supergiant的尺度把握得很好,不仅美术到位,对关羽形象的描述也很正确。

这才是正儿八经地尊重文化。
如果做不到,我觉得也没必要揽这个活。
因此,Apex这样积极结合多元文化与游戏的做法,实际上是在走钢丝,如果能够保持对文化的敬意,那自然是大有裨益;但如果稍加差错,那就是万劫不复。
这是一道尚未成形的裂缝,但足够成为日后断桥的致因。
后记
大概有人奇怪,为什么接近尾声还没有提到关键词中的那个人名。
简单介绍一下,劳伦斯·韦努蒂是一位翻译理论家,他著有代表作《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在该书中,他详细阐述了为什么支持异化翻译理论,反对盲目归化、盲目追求通顺的翻译。
其根本在于反对英美的长期文化霸权现象,让更多的读者可以直接地体会到其他语言及其文化背景下的历史、文化、人文色彩。
反对文化霸权,就是我提到这位学者的原因。他的观点在现代看来不仅仅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也伴随着锐利的后殖民批判,但对于现代这个各国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却值得用作反思的参考。
我虽然没有在正文提到他,但除了Natalie的启发外,韦努蒂也促进了我对这个命题的思考。
文化话语权落到其他文化强国手里,绝非善事。
本来写了很多,但是删删改改,觉得还是点到为止,多说多错。
我的观点不可能是绝对正确的,对于文化这种宏大的命题,希望可以与大家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