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CMU,他去Columbia,不近,也不远

基本背景:
学校:中国人民大学
专业:财务管理
GPA:3.77/4.0
TOEFL:108
GRE:V155+Q168
Offers:
CMU, MISM-BIDA 16Month
Duke, Master of Engineering in Financial Technology
USC, MS in Analytics
Wake Forest University, MSBA
01
申请背景
我在大一就定下了出国读硕士的想法,但没有确定具体的方向。在大二分专业之后,我的专业是财务管理,经过多方面的了解,发现自己对时下火热的Business Analytics比较感兴趣,遂在大二下决定转专业申请BA。在这里我建议有申请出国意向的同学,尽早开始做准备。因为申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更像是一场持久战,尽早决定好申请的方向,才可以做长远、充分的准备,尤其是转专业申请的同学需要做的准备更多。由于我出国的意向很坚定,大概大二上学期就开始准备第一次托福,大二下就签了世毕盟,在世毕盟的帮助下,我后来的申请时间线也比较紧凑。
02
三维成绩
对于时下非常火爆的BA方向来说,各个项目的录取bar逐年升高,高三维无疑是很重要的竞争优势。
GPA:GPA是三维中最关键的,一个很高的GPA往往可以弥补托福和GRE的短板。对于转专业申请BA,DS等方向的同学来说,总体的GPA和相关课程(数据方面)GPA都很重要。我的Overall GPA是3.77,但是相关课程(数学、编程、统计等)的GPA基本是4.0,所以在做了WES成绩认证之后会比较沾光一点。关于GPA我的建议是,相关课程(数学、编程、统计等)尽量满绩,本专业课程尽量拿高分,但也没有必要为了刷高绩点来选“水课”,尽量把有限的学分留给更有意义/感兴趣的课程。
相关课程:BA专业比较看重business sense和data analytics的能力相结合。也就是说,既要有商科基础,也要有比较强的数据分析能力。对于文商科的同学来说,更需要补充的是后者。我把相关课程分为数学、编程和统计三方面。
关于数学,很惭愧只上过本校的(社科类)数学三件套(微积分+概率统计+线性代数),没有额外补充更高级的数学,但个人觉得对于大多数BA的申请足够了。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补充一些更高级的数学课对于申请是很有帮助的。数学课的成绩我都是90+,大概对于我的申请也多多少少有一点点点帮助吧。
关于统计,我修了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应用多元统计,都算是比较基础和重要的课程了。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再多选一些,多多益善。
关于编程,我修了Python(交换期间)、数据库、数据挖掘(比较基础),并在coursera上学了几门R和Python。申请BA方向,SQL/R/Python基本上是必须掌握的,在学习难度方面(入门级)我个人认为SQL<R<Python。要想补充编程背景,最好是在学校选课(可以体现在官方成绩单上),其次是上网课(最好有证书,选择coursera一类的平台),如果都做不到,那么自学+在实习或者项目中有所使用,我认为也是可以体现一些能力的。
TOEFL:我的留学申请准备比较早,我在大二上开始考第一次托福,总共刷了三次,第三次是在新加坡交换期间考出来的108。关于托福备考,我的心得主要有两点:一是方法比盲目努力更重要,二是集中突击比拉长战线更有效。我的前两次考托,复习重点集中在刷听力和阅读单题上,刷题的效率不是很高,数目也不多,口语和写作基本靠运气。就这样稀里糊涂上了两次考场,自我感动式努力换来了两次90左右徘徊的成绩。第三次,选择在国外交换的学期考托,事实证明交换期间相对清闲,还是很适合集中备考的。我大概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集中备考,备考重心放在我的短板听力上,但阅读、写作、口语也有所覆盖。备考方法主要是背单词+刷TPO。单词背到滚瓜烂熟,阅读和听力的问题就不太大了。
GRE:本三刷GRE 323选手并没有太多经验可以分享,血泪史就是:不要太小看数学。我的GRE备考集中在疯狂背单词和刷Verbal两方面,数学基本随缘,于是我的数学呈现出170→168→167的走势。所以还是建议两手抓。一般来说GRE 325+是比较稳的。
03
软实力:实习科研比赛推荐信
在硬件背景之外,软实力也非常关键。
首先,最主要的是实习。对于申请BA,2-3段相关实习基本是足够的。在实习的选择方面,我认为“相关+big name>相关>big name”,也就是说,找实习首先需要满足工作内容和申请的方向相关,而不是选择一个Big name公司的完全无关实习。我的两段实习都是BA岗,第二段是Big name,对于我的申请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科研方面,对于就业型导向的硕士(比如BA)来说,重要性不如实习,但是的确可以学到一些理论知识和技术。如果实习经历不够,也可以找相关领域的教授/老师做科研项目。
除此之外,参加竞赛也是提升软硬实力的一个方面,比如数学国赛、美赛等。如果能得奖更好。一方面,参与竞赛可以提升tech技能(建模、编程等),另一方面,也可以体现领导力。尤其是对于商学院开设的program来说,leadership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04
申请季
对于美国的项目来说,大概9-10月开始进入申请季,这时有些rolling的学校已经开放申请了。为了全力准备申请,建议在9月之前尽量考出GT出成绩。进入申请季之后,首先需要准备CV、文书。
关于CV,我的建议是多看大佬们的领英、在Google浏览英文简历等,一方面可以学习地道一点的措辞,另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突出经历的亮点。
关于文书,我认为文书是你的思考、经历和对未来的规划的体现。写文书的过程,也是帮助自己捋顺申请动机和未来规划的过程。相比华丽浮夸的辞藻,我觉得真情实感+自己独特的insight更为重要。建议多多挖掘自己过去经历中的亮点,也可以多向相关领域的前辈、老师请教,总之,一篇精心打磨的文书和一篇流水线生成的文书,我觉得还是有区别的。在这里,也感谢世毕盟的Mentor(MIT斯隆商学院毕业)和培训师,帮助强迫症的我不断修改完善文书和简历~
至于网申、面试等申请后续环节,我基本按照世毕盟的培训师的建议,按部就班完成。在面试方面,对于每个学校的面试,世毕盟都提供了很详细的准备方案,对我帮助很大。
05
关于GGU
从2018年夏天签约世毕盟至今,世毕盟为我的申请季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大三时,培训师和Mentor师姐帮助我规划语言考试的安排,进入申请季,培训师也为我做了明确的时间规划,帮助我有条不紊地完成申请。从申请季最初的选校,到后来的CV、文书、面试,培训师和Mentor都耐心地帮助我,为我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世毕盟宝贵的学员资源和丰富的申请经验是我最为看重的。对于像我一样对申请比较上心又有点拖延症的同学来说,半DIY的形式,相比纯DIY申请,弥补了许多信息不对称的劣势;相比“全包式”中介,又可以掌握申请的主动权。
06
结尾
漫长的申请季终于接近尾声,在过去的三个月里,我经历了斗志昂扬→患得患失→满怀期待→自我怀疑→失眠焦虑的过程,但最终幸运的收获了梦校的offer。我想许多经历过申请季的小伙伴都有类似感受。申请季也是一场心态的蜕变。感谢一路上支持我的家人、好友、男朋友、我的培训师Andrea和Mentor师姐。祝21fall的小伙伴也能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