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杨丽萍新舞因“尺度过大”再起争议:艺术应该“审美”,而非“审丑”

2023-09-08 09:40 作者:第一滴露珠  | 我要投稿

杨丽萍,1958年出生于云南大理,中国内地女舞者、舞蹈家、国家一级演员。杨丽萍以前的舞剧和舞蹈,风格纯净柔美,有一种特殊的灵慧气质。

因为擅长孔雀舞,杨丽萍被观众们亲切地称呼为孔雀公主,还被称作舞神、杨老师。


1994年,杨丽萍的独舞《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

2009年,她的《云南映像》姊妹篇《云南的响声》大获成功,由此成为国内举办个人舞蹈晚会舞蹈家第一人。



不过,随着时间流逝,杨丽萍的舞剧和舞蹈风格逐渐发生了变化,已经脱离了最初的意境与内涵,开始变得有些表面化和形式化起来,从原来的追求心灵意境通感,慢慢走向了追求视觉感官刺激。

最近,又有观众晒出杨丽萍舞团最新演出的照片,在舞剧《春之祭》里的“万物生”和“阴阳双修”段落,舞台表现非常大胆,尤其是“阴阳双修”的表演尺度更大,男演员身穿丁字裤,女舞者则穿着薄纱,舞蹈动作亲密。



其实,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此前,在杨丽萍舞剧《孔雀》中,有一段男舞者造型尺度很大,全身只穿着一条肉色紧身打底裤,侧躺在女演员怀中的时候,不仔细看会以为是全身赤裸,这件事,曾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杨丽萍的学生肖蓉浩,也曾经因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一段与男舞者贴身亲密舞蹈的视频而引发争议。

杨丽萍这是怎么了,看看她以前那些舞剧和舞蹈的照片,可都是很含蓄的,纯净优美的风格,静美含蓄,多好呀。

世界上还有比含蓄更美的吗?怎么一下子来了一个大转弯呢?



是杨丽萍自己的舞蹈天赋枯竭了,没有内在提升的空间了?还是杨丽萍也开始考虑市场、开始喜欢博眼球了?

虽然观众和网友们对杨丽萍的大尺度议论纷纷,她自己却不以为然,在谈到一些所谓“大尺度”场面时,杨丽萍解释到,男演员饰演的孔雀角色,最终奉献出了全身的羽毛,以此来获得女孔雀的自由,就像我们人出生后一样,身上也是没有任何东西的。

或许舞蹈语言过于高深,我们一般人不容易理解。如果说男孔雀为了女孔雀的自由,出于正义而不得不忍受痛苦奉献羽毛的话,这样精神倒是值得尊敬的。但是舞蹈艺术本就是象征的艺术,没必要真把“光溜溜”完全具体形式化吧?

再说,男孔雀为了女孔雀的自由而被迫奉献羽毛,这和人出生后身上没有任何东西,没有逻辑关系的啊。



网友认为尺度过大,杨丽萍说是艺术,到底谁对谁错呢?

网上有文章说,恐怕无法断言杨丽萍与网友“谁对谁错”,因为他们的讨论可能不在一个维度上。杨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理解艺术”,而网友问的是“艺术表达的限度”和“观众的感受”。

这篇文章的观点有些奇怪,网友作为观众或潜在观众,不是需要观众和网友去理解杨丽萍的艺术,而是杨丽萍的艺术作品需要理解观众,理解观众的尺度和观众的感受,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

此文观点,本末倒置。

舞剧和舞蹈,虽然说是艺术,但从市场角度来说,本质上还是商品,难道去舞剧院看舞剧和舞蹈不需要买门票?不需要收费?

只要是商品,就需要以顾客为中心,为顾客提供真正的价值。对舞剧和舞蹈来说,观众就是顾客,对观众的价值就是舞剧和舞蹈的价值。

那舞剧和舞蹈对顾客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呢?



这需要理解观众的真正需求,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为7个基本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马斯洛的观点来看,作为商品的舞剧和舞蹈艺术,它满足的应该是观众的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而人的求知需要,不仅仅是学习具体的知识和技术,更需要通过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伦理观。

由此,我认为,凡是向观众提供了美,提供了心灵启迪的,使观众心灵宁静的,就有价值。



而没有提供美,误导观众的价值观和是非观的,使观众身体内气血奔涌、欲望萌动、想入非非的,就没有价值。不但没有价值,而且有害。

舞蹈艺术应该是“审美”的,而非“审丑”的。杨丽萍的这些舞蹈画面和动作,一眼望去,会给大家什么样的感觉?有美的感觉吗?



杨丽萍和她的舞团,可以根据她们自己的想法去创作表演她们的艺术作品,或艺术商品。但是最终观众们买不买单,是观众自己说了算。当然,如果杨丽萍她们不在乎有没有观众,那谁也没有办法了。




杨丽萍最近几年的一些舞剧和舞蹈,越发庸俗化了,有些地方尺度的确过大,再进一点点,就不是艺术,而是色情了。

对于杨丽萍的新舞蹈,大家怎么看呢?


杨丽萍新舞因“尺度过大”再起争议:艺术应该“审美”,而非“审丑”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