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死人的血输给活人,历史上的“尸体输血”技术

输血在今天已经是比较普遍的医疗技术,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即便如此世界范围内的医疗输血仍然受到限制,那就是缺少稳定的血源,有时候病人手术不得不等待血库调遣足够血液才能进行,这个问题其实自人类掌握输血技术百年来一直存在。

血库制度在100年前的一战出现,经历二战发展成熟,一战号称打光了欧洲一代人确实死伤不少人,血库制度的建立就是为战区医院提供稳定的血液,就好比为前线部队提供武器弹药一样。尽管形成了制度,医院缺血也是常有的事,首先血液需要向健康的活人采集,而且每个人采集量有限,这些人又分散在各个地方,从采集、储存、运输到最终的手术台上存在多个环节。

“尸体输血”技术的研究就是试图解决血液不足的方法,这项技术简单理解就是将死人的血液输给活人,这种技术除了道德层面的考虑,还有技术上的难题,需要验证死人的血液是否具有活性,这样的血液是否能被人体所接受,是否会有疾病传染等。
苏联在“尸体输血”技术上算是走在了世界前列,据说这是因为该国地广人稀,血库制度并不完善,经常无法将采集的血液及时运输到需要的地方,促使一些医生等开始研究“尸体输血”技术。

早在1929年,弗拉基米尔·沙莫夫教授就对尸体血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并且提出了尸体血液没有毒害,可以进行医疗输血的观点,但他并没有进行人体实验,第一个进行有关实验的是外科医生谢尔盖.尤丁。
1930年3月23日,莫斯科一名男子被公共汽车撞死,尤丁从他的尸体上抽取血液,这些血液在6个小时后被注入另一名试图自杀的年轻工程师身体里,此次手术似乎取得成功,这应该是可以确定的第一次“尸体输血”技术的实践。

在同年9月,尤丁在哈尔科夫第四届外科医生大会上报告了他的第七次临床试验,说明此时他已经进行了多次实验,掌握了不少尸体血液有关的数据。这些实验的很多细节尚不得知,许多参与了此事的医生选择闭口不谈,因为他们害怕受到民众的道德谴责。

美国似乎也在后来进行过有关实验,各国多年的研究对血液采集技术、储存技术等都有益处,并且有不少技术含量很高的论文问世。不过“尸体输血”技术不管在哪一个国家都没有脱离实验阶段,道德谴责这一鸿沟就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再者“尸体输血”也有一些必要条件,即死者生前身体健康程度符合献血条件,死亡时间和采血时间不可隔太久,否则尸体滋生细菌污染血液,或者血液凝固失去作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平常情况下上哪儿去找那么多可以及时采血的“尸体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