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姆记谱法、一线谱、彩色四线谱、黑色四线谱、五线谱
贝多芬804、纽姆记谱法、一线谱、彩色四线谱、黑色四线谱、五线谱

五线谱(百度百科):…
发展历史
…发、展、发展:见《伽利略21》…
(…《伽利略》:小说名…
…《伽利略21》:《伽利略》这部小说的第21话…)
…历、史、历史:见《欧几里得111》…
纽姆记谱法
五线谱的发源地是希腊。
在古希腊,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声乐,歌词发音的高低长短是用A、B、C等字母表示的,
…形、式、形式:见《欧几里得13》…
…声、乐、声乐:见《贝多芬62~66》…
到了罗马时代,开始用另一种符号来表示音的高低,这种记谱法称为“纽姆记谱法”(Neuma),这就是五线谱的雏形。
…符、号、符号:见《欧几里得160、161》…
“Neuma”源自希腊语,意为符号,是用绘图的形式表示的初期纽姆形状(见下图)。
…形、状、形状:见《欧几里得23》…

一线谱
纽姆符号开关清晰,有时表明一个音,也常常表明一组音,它能够帮助演唱者记忆、了解各种曲调进行特征,
…进、行、进行:见《贝多芬222》…
…特、征、特征:见《欧几里得32》…
但它不能表示音的长短,也没有固定的高低位置,
…位、置、位置:见《伽利略10》…
于是后人便划出一根直线,将纽姆符号写在线的上下,
以线为中心点,把音固定为F,
再根据上下位置确定音高,
…根、据、根据:见《欧几里得115》…
…音、高、音高:见《贝多芬38、39》…

这种形式称为“一线谱”。
彩色四线谱
到了11世纪,僧人规多把纽姆符号放在四根线上,从而确定其音高,这种乐谱称为“四线乐谱”。

开始的线谱是用不同的颜色画成的,如红线代表F音,黄线或绿线代表C音。


黑色四线谱
到了13世纪,四线乐谱采用全部黑色线,
只是在线的前端写上一个拉丁字母,以表示线的绝对音高。
…绝、对、绝对:见《欧几里得172》…
这就是现代五线谱的雏形。
定量音乐
…量:见《欧几里得27》…
…定量:见《贝多芬14》…
由于四线的纽姆乐谱并不能把节奏标出来,因此必须对每个音的长短 有精确的确定方法,这就是定量音乐的起因。
…节、奏、节奏:见《牛顿87~88》…
…精、确、精确:见《牛顿25》…
…确、定、确定:见《欧几里得196》…
…方、法、方法:见《欧几里得2、3》…

13世纪,科伦圣约翰教堂乐僧佛兰克著《定理歌曲艺术》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黑音符的长度。
…定、理、定理:见《欧几里得2》…
…艺、术、艺术:见《牛顿103》…
15世纪时,出现了白音符,音符种类也增加了。
线谱发展到这种状态时,已基本能记录音的高低位置 和音长短。
…发、展、发展:见《伽利略21》…
…状、态、状态:见《伽利略42》…
…基、本、基本:见《欧几里得2》…
到了16世纪,开始使用划分小节的记谱法,符头也变成了圆形。
…节:见《牛顿87》…
17世纪,四线谱又被改进为五线谱,经过300年的逐步完善,现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公用的音乐记谱法。
传入中国
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书中记述了五线谱及音阶、唱名等。
…音、阶、音阶:见《贝多芬155,188》…
…唱、名、唱名:见《贝多芬51~77》…
五线谱在中国逐步流传和使用,则于19世纪中叶以后随传教士的传教 及新学的兴办 而有所推广。
“由于音符非常多,所以“线”与线之间的缝隙也绝对不能浪费的,也就是“线”与“线”之间的地方叫做“间”,
这些间也是自下往上数的。
同“线”一样,最下面的一间叫做“第一间”,往上数是第二间、第三间、第四间。
请看下集《贝多芬805、五线谱的构成:线、间、加线与加间》”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号“中国崛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