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60岁退休是有科学依据的!60岁和20岁的脑子都是“最优”状态!

2022-10-19 18:41 作者:数字北京科学中心  | 我要投稿

金秋十月,重阳佳节。今年的10月是我国第13个敬老月,今年敬老月的主题是“反诈防骗,敬老助老”。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能看到老年人遭遇各种骗局和诈骗的新闻,骗子总是盯上老年人,是因为人上了年纪,思维真的会变慢吗?咱们今天就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一看。


生活中总是能听到老年人说自己“老了,脑子不中用了”“年纪大了脑子转不过来了”等等之类的说辞。在普遍的认知中,大多数人也认为年轻人的脑子转得比老年人快得多。那么,人脑真的会随年龄增长而走“下坡路”吗?从多大年龄开始,大脑思考问题的速度会变慢呢?


在很多科学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数据分析认为,大脑思考问题的速度与年龄之间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在对事物进行认知和决策时,老年人的思维速度要更慢。

平均反应时间与年龄的关系

来源丨论文《Mental speed is high until age 60 as revealed by analysis of over a million participants》


但是,你确定这是事实吗?


在今年2月,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的Mischa von Krause和他的心理研究团队发现了之前研究中的漏洞,这直接影响了最终的结论。

来源丨《nature  human behaviour》


科研团队发现,我们以往表达的结论中,对大脑活性的判断,实际上是通过反应时间的快慢间接推断出来的,即在20岁之后人体的反应时间就会开始放缓,所以脑力开始下降。


但是,经验不能被忽略!

该研究团队最终发表观点:反应时间的变慢,其实是随着年龄和心理发育的变化,导致决策谨慎性的增多(increases in decision caution)和非决策过程的放缓(slower non-decisional processes),简单来说,其实是想得多,但手指慢。


而真正的思维速度的差异,到了60岁才会体现出来。(这难道就是60岁才退休的真实原因?)


该研究直接挑战了关于年龄与思维关系的一般观点。那么,这个实验还有什么细节要注意呢?


年轻人爱冲动有了科学解释?

在这项研究中,Mischa von Krause找来了120万名年龄在10岁到80岁之间的志愿者,要求他们完成一项简单的线上实验。比如其中一项是当屏幕突然出现一张人脸后,参与者需要自我判断出这张脸的表情,并在对应的“开心”和“恼怒”按钮中按下正确的键。


研究团队借助贝叶斯扩散模型(DM)对数据进行剖析,得到了几个神奇的结果。

大脑速度Mental speed与年龄的关系

来源丨论文《Mental speed is high until age 60 as revealed by analysis of over a million participants》


首先是思维速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脑子的快慢。


就像上文中已经提到的,人们的思维速度在60岁之前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从60岁开始,大脑的活跃度就会加速下降,并持续到80岁。当然,80岁是研究样本的年龄上限,实际上极大概率会一直持续下去。


因此,不要找借口了——直到60岁时,你的大脑决策力与20岁时仍然是不相上下的!


然后是决策谨慎性,即中国话“三思而后行”,在行动前是否考虑最终后果。

决策准确度与年龄的关系

来源丨论文《Mental speed is high until age 60 as revealed by analysis of over a million participants》


研究显示,在 10岁到20 岁之间,人们做决定的谨慎度有所降低。在此之后,直到 65 岁之前(即退休之前),做事的谨慎度则呈线性增长。


通俗来说,就是处于上大学年龄的人做出的反应并不慎重,时常“头脑一热”,追求速度而并非正确性,更愿意在准确性和速度之间摇摆


但在这个时间段之后,人们对于自己所下决定的谨慎度在明显升高,很可能是因为人们希望做出最终结果之前,有更高的准确性。当大脑的心理速度(mental speed,即我们的大脑理解接收到的信息,并作出对应反应的速度)不变时,人们按下按键所花费的时间变长了。

来源丨见水印


年龄的增长让我们变得更加谨慎,减少了轻率的举动,但这也让我们的注意力更容易被其他信息所分散。


同时,因为数据量非常大,研究团队还发现,就算考虑到性别、国籍与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人们决策的能力在20岁之后也都保持在稳定高水平。


这项试验的局限性

然而,团队人员也表示,“我们必须注意到这项研究的一些局限性”。


通过刚才的实验表述也能看出来,这次实验虽然数据量惊人,而且运用了高精度的对比运算,但是实验本身的任务比较简单,只是某个特定的表决。人是在不断改变的,数据所表现的年龄差异和趋势能否代表人类的发展过程,这并不能确定。

来源丨见水印


另外,有评论认为,此项研究并没有根本上解决阿尔茨海默病(AD,老年性痴呆)早期症状的一个疑问:60岁之后,人们的思维速度变慢的原因究竟是心理认知的衰退,还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缘故?


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都开了个好头,关于大脑与衰老的联系,必定将有更多的惊喜联系等待我们发现。

来源丨pixabay


总之,这项研究证明在我们的工作的年龄区段,脑子都保持着“最优”的状态,也能“转得起来”。


如何避免老年人遭受诈骗?

在电信诈骗、一般诈骗犯罪行为中,老年人经常屡屡中招。一些老人甚至不听子女劝导、警察制止,坚持要将钱款交给骗子。犯罪学中将侵害老年人的犯罪行为界定为“可利用的被害人模式”,即被害人具有某些被告人可予“利用”的特征。根据统计和分析,老年人上当受骗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犯罪分子把握住了老年人的三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即价值需求、健康需求和情感需求


价值需求指退休后老年人劳动力逐渐丧失,从工资到养老金的差距会使老年人的投资兴趣增加,从而使不法分子找到可以行骗的机会;健康需求则是人到老年,在恐老怕病的正常心理驱使下,盲目轻信骗子所说的“神药”“高科技”而导致上当受骗;而情感需求则源于老年人得到的关怀不足,给了骗子在嘘寒问暖的同时寻找行骗空间的机会。

来源丨pixabay


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的上述三种需求均涵括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五个层次需要之中,都是人类正常需求的体现。之所以出现财产屡屡被侵害的问题,内因归结于老年人的认知敏感度、反抗能力、社会关注度降低,外因则是老年人的上述正常需求没有得到各方正确关注、引导和满足。


首先,从老年人自身而言,应该增强防范意识。正确看待年老带来的种种身体、心理上的变化,调整心态,同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社会变化,切勿偏听偏信。涉及重大财产处置的问题要慎重,通过正规途径多方咨询打探,与子女、亲友多方协商再做决定。

来源丨pixabay


其次,从子女角度而言,给予父母关心关爱。老年人对社会和家庭的付出应该得到肯定和尊重,子女不应过分强调索取,要给予老年人充分的关心关爱。“你把我养大,我为你养老”,无论何时,血缘关系都是最值得信赖和依靠的,父母子女应该理性探索相处的方式,高度重视、充分协调好老年人的上述需求,保证家庭和睦、老年人安度晚年。


最后,从社会角度而言,养老护老要更加全面。我国已经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建立健全覆盖面更广、服务更为细致的医疗体系,促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元化养老模式的建立,为老年人的老年生活提供更多方式的选择、更多层面的保障。正规医疗、养老渠道的畅通,能够缓解老年人的焦虑、正常释放相关需求,有效堵绝犯罪分子的可乘之机。 

审核专家:尹铁伦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机场院区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

本文部分转自微信公众号:江苏高院


60岁退休是有科学依据的!60岁和20岁的脑子都是“最优”状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