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昔日湖南高考状元,为何毕业后啃老9年,被4次送进精神病院?

2022-11-07 15:19 作者:世界华人周刊  | 我要投稿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2002年的刘琦绝不要“湖南高考状元”这个头衔。


那年,刘琦高考一战成名,以654分高分成为湖南高考状元。




按道理说,寒门出贵子,刘琦理应从此飞上枝头变凤凰,前途一片光明。


然而现实是,他前后四次被父母送进精神病院,连基本的社交都不会。


33岁的他,完全看不出与当年的高考状元有半毛钱关系,不仅沦为平庸之辈,甚至成为家庭的累赘。


当初的天之骄子,为何泯然众人矣,短短几年,刘琦到底经历了什么?





与同龄人相比,刘琦虽然拿到了烂得不能再烂的剧本,可这剧本烂得又很像英雄人物开始逆天改命的序言。


刘琦出生贫寒,家里要啥没啥,恐怕老鼠路过,都只能摇摇头,去下一家找吃的。


为了养活一家三口,父亲只好出门打工,好在刘琦争气,学习方面从不让父母操心。


学习勤奋、成绩优异,活脱脱的“别人家的孩子”。




到了初中,父亲一人在外,累死累活也没法撑起家庭重担。


父亲干不动了,母亲只能替补上位,没办法,母亲只好跟着丈夫一起去城里打工,将刘琦寄放在大伯家。


虽说有血缘关系,但大伯终究比不上亲生父母,住在大伯家,刘琦反倒活得像个外人。


每天,当大伯一家聚在一起聊天时,刘琦绞尽脑汁也插不上一句话,最后索性待在房间看书。


不到万不得已,他绝不会主动跟大伯聊天,生怕说多错多,惹大伯不高兴。


住在一起,难免有些小摩擦,可大伯一家要是有什么不对他胃口的,刘琦绝不敢吭声。


他宁愿把自己憋出内伤,也不敢发一次脾气,哪怕只是表达一次不开心。


他知道,这不是自己的家,大伯随时可以赶自己出去,自己在这里无依无靠的,除了大伯家,又能上哪儿去?




父母俩人在外也不好过,父亲做苦力,一天五十块,一个月至少工作25天。


然而,干得再努力,没工资还是白费力气。


啥时候发工资,全看老板心情,他要是十天心情不好,就拖到十天后发工资。


母亲在一家餐厅当洗碗工,夫妻俩拴着裤腰带过日子,就为了给儿子凑齐学费。


可以说,他们耗费体力,甚至透支身体,就是在赌一把大的,将所有筹码押在刘琦身上。


幸好,刘琦虽然不是“嘴强王者”,但学习能力没得说,科科成绩亮眼。


2002年高考,他更是考了654分,当仁不让成为湖南状元。




踩着高考这个跳板,刘琦青云直上,轻松跃过龙门。


到目前为止,刘琦打了场漂亮翻身仗,完美完成了他人生剧本的第一章。


结果,他怎么都没料到,一个急转弯,第二章开始,他的人生开始失控,已经由不得他了……




如此高的分数,上清华北大绰绰有余,而他自己也对清华一往情深。


结果,就在报志愿的当口,父母的一个决定,终究让刘琦成为清华得不到的学生。


父母认为,清华有啥好的,就是广告打得猛,专业一点技术含量也没有,还不如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既能圆了去北京的梦,毕业后指不定还能蹭到个国家单位,这岂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


于是,不顾刘琦的反对,父母强行篡改了他的志愿,把他硬生生塞进了北航。


他们以为,他们为儿子铺了一条康庄大道,殊不知亲手将孩子送上绝路。


上帝关掉了刘琦的门,他用尽全力才踢开了唯一的一扇窗,结果父母反手就把窗拆了。


北航再好,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大学四年,刘琦完全蔫了,得过且过混日子罢了。


终于熬到了毕业,好歹是知名学府出来的学生,刘琦顺利进入陕西一家大型企业。


结果,待了一阵子,刘琦觉得没劲,自己堂堂的北航毕业生,就值这么点工资,说不过去。


去找老板理论,要求涨工资,老板面带微笑,直接请他出门左转,辞职走人。


就这样,刘琦带着那一身傲骨,潇洒离开了公司。




原本以为,凭借北航毕业生的头衔,绝对有老板哭着喊着求他加入。


事实证明,刘琦想太多了,他简历递了好几份,见了好几个面试官,工作仍旧没有着落。


也正是这个时候,老家外婆意外去世,刘琦回家奔丧。


料理完外婆后事,刘琦顺势赖在家里,刚开始父母心想,儿子在外奔波这么久,偶尔休息一下应该的。


他们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儿子这一赖,就赖了整整九年。


这九年间,除非万不得已,不然他连家门都不出,整天躲在二楼房间,拒绝跟父母沟通。


平日里,任父母在外喊破喉咙,他也懒得应一声。


明明待在一个家,明明是最亲的人,可三人却陌生得连路人都不如。


看着儿子再待下去,就成废柴了,父母托人找了份保安工作给他。




自己可是北航毕业生,竟然要沦落去当保安,这不分明埋汰自己吗?


刘琦非但不体谅父母的苦衷,更是不念及多年情分,指着他们鼻子骂。


怪他们看不起他,存心拿份小工作敷衍他,好让别人有机会嘲笑他。


这下,父母比窦娥还冤啊,就差一场六月飞雪了,他们只想儿子振作起来,别废掉了。


可无论他们怎么折腾,刘琦就是不领情,继续赖在家里啃老。


当初那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去哪儿了?父母想不通,他们一口咬定儿子绝对是病了,不然不可能变成这副模样。


为了救儿子,他们又做了个愚蠢的决定,一把将他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亲戚朋友的拱火下,父母不打一声招呼,强制将刘琦押到精神病院,不停做检查。


这个医院检查不出来,那就换下个医院继续检查,直到检查出儿子确实有病,他们才松口气。


前前后后换了四家精神病院,刘琦反反复复做着同样的检查,听着医生老调重弹,问来问去都是那几个问题。


就连医生也没能给出个准确答案,刘琦分别被确诊为偏执型精神病、抑郁症、躁狂症、自闭症。


对于这些专业术语,父母一头雾水,他们只知道,反正儿子就是病了。


有病就该治,就这样他们不由分说,一股脑将刘琦塞进精神病院,关在里头强行“治疗”7个月。




他们期待着,只要7个月,再忍7个月,上天就能还他们个健康上进的儿子。


结果,7个月过去,换来的只有空欢喜一场。


刘琦非但没有“痊愈”,反而情况越来越差,与父母见面,如同仇人相见,恨不得干一架。


回到家,刘琦又回归到以前的生活模式,将自己反锁在二楼房间。


饿了就出门吃饭,没钱就伸手跟父亲刘峰讨,等他喊一声爸爸妈妈,比中彩票还难。


父母年近60岁,还在深圳打工赚钱,平日里只有刘琦在家。




多年前,他是留守儿童,而现在,他又成了留守“大龄儿童”。


同龄人正在外头见天地、见世面,而他在老家房间里,熬干了自己的青春。


这九年里,对父母来说,简直是活生生折磨了他们九年,只有刘琦“乐在其中”。


当初,刘琦成为湖南状元,他们高兴得整夜睡不着,以他为骄傲。


可现在,他们只觉得他是累赘,还不如从来没有生过他。


在他们看来,除了啃老、好吃懒做,刘琦就是一团烂泥,扶不上墙。




然而,随着记者的介入,事情真相来了个180度大反转。


病的不是刘琦,而是另有他人……



当时,记者来到家里,父亲在刘琦房间外喊了他好几声,里头的他两耳不闻,全不当一回事。


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邻居,踩梯子翻上二楼,强行破门而入。


表面看着他无理取闹,故意刁难父母,实际上他只是以为,父亲这次回来,准又是抓他去精神病院。


面对自己的亲生父母,他唯一能做的,只有无声的反抗,不愿开门。


面对镜头与记者,刘琦的父母声泪俱下,反复控诉儿子的罪行。




父母的怨言无论再大,也只是打在棉花上,刘琦不痛不痒,淡淡问一句:“想要怎样?”


气得记者忍不住接过话茬,回复道:“想你好啊,他们能想要你怎样?”


然而,这一切所有的祸端,恰恰来自于“想你好”。


父母为儿子好,在刘琦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两人双双远走高飞,将他放在亲戚家。


他们以为,只要给儿子足够的学费,供他上学,这就算尽到父母职责。


乍一看,这并没有错,可细细一品,这所有的付出,背后都藏着“索取”。


在他们眼里,刘琦就是一只待开发的股票,他们将这一场付出,当作是一次长期投资,希望未来它能有所回报。


所以,他们打着“为你好”的幌子,不经刘琦同意,就擅自改了他的志愿,逼迫他去读不感兴趣的大学。




口口声声地“为你好”,说到底就是“为我好”。


如今,刘琦偏离了他们设计的航道,他们投资的股票看涨了一会,又跌跌不休,优质股跌成了垃圾股。


他们就觉得,这只股票废了,儿子变得一文不值,一概否定他的所有。


然而,事实上,他蜗居啃老的这九年里,他并不是一事无成,而是潜心搞发明。


在他的书桌上,摆着他发明的电子显示器。


他也不像父母所说的那样,整天好吃懒做,生活不能自理。


每天,他不到十二点就上床睡觉,五六点起床,要么搞研究,要么看看电影,一日三餐自理。


他早已计划,一旦手头上的研究有了成果,他立马就去找工作。


可惜,这一切努力,父母视而不见,只觉得他在浪费时间、虚度光阴。


最后,在记者的劝说下,刘琦到权威医院检查,结果显示他啥病都没有,只是人有点内向。


他一直都没病,病的其实是父母。


他们希望,儿子就像手中的提线木偶,只要他们稍微扯一扯线,他就能走上他们喜欢的道路,过上他们喜欢的生活。


殊不知,爱,从不是自以为是地,将所谓最好的东西强加于人,而是知道对方需要什么,给他需要的。


父母,只是给了孩子活着的资格,而该怎么活,活成什么样,更要尊重孩子的想法。


他们的人生,不是轻飘飘一句“为你好”,就能随心所欲操控的。


爱孩子,别爱得太用力,一旦爱得过于用力,不仅累坏了自己,也伤着了孩子,得不偿失。


最合理的亲子关系就是,刚开始双方相濡以沫,后来慢慢“相忘于江湖”。文/夕四


昔日湖南高考状元,为何毕业后啃老9年,被4次送进精神病院?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