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与判断:人工智能的终极未来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_cCX6IQYLdTnICOUf9MRAA?pwd=xnzt
提取码:xnzt

1.理解人工智能研究的哲学基础:各派人工智能研究从根本上是基于不同的哲学假设,因此,从本体论与认识论层面考察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本书是审视当前人工智能研究哲学基础的重要作品。
2.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前沿理论指导:与德雷福斯的《计算机不能做什么》曾对第一波人工智能研究的哲学前提提出了挑战一样,本书对第二波,甚至马上到来的第三波人工智能研究提出了警示。
3.哲学视角而非技术视角审视人工智能:以往探讨人工智能研究的著作多是技术专家撰写的,导致现如今对人工智能的讨论经常陷在各种技术细节之中,只见树木不见树林。而本书是从更广阔的本体论意义上理解人工智能,即通过考察人工智能的哲学基础,预先指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方向。
内容简介
现在的人工智能技术突破或许具有划时代意义,但即使是计算能力z强大、最先进的机器,也达不到人类智能的层级。人工智能具备测算能力,但它无法完全等同于人类的判断力。判断力是一种以符合伦理的承诺和负责任的行动为基础的冷静、深入的思考能力。
本书为我们理解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根本性的、新颖的本体论和认知框架。在以判断力作为终极智能目标的讨论框架下,作者试图考察人工智能从萌芽至今的发展历程。通过分析每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哲学假设、每一个阶段的智能概念以及迄今为止所取得的成就,作者对“智能”这一概念本身进行了阐释。他建议,人们应学习使用人工智能来执行后者擅长的计算性任务,同时加强自身的判断力和伦理原则。
作者简介
[美] 布莱恩·坎特韦尔·史密斯(Brian Cantwell Smith),麻省理工学院博士,斯坦福大学语言与信息研究中心创始人,曾在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担任首席科学家,现任多伦多大学信息、计算机科学和哲学教授。他专注于认知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研究和哲学,特别是本体论领域的研究。 刘志毅,数字经济学家,上海交大计算法学与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人工智能与营销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生物数字融合系统评估组(IEC/SMB/SEG12)伦理专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智能经济以及数字经济学等。
精彩书评
这本书讨论了诸多关于人工智能的形而上学的问题,显示了作者在计算科学、人工智能和心智科学等领域的哲学视角下的深刻洞见。作者指出了目前人工智能的判断和思考能力与人类自身所具备的智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的原因,并提供了一种基于系统论的思考逻辑去提升人工智能的能力的方式。有别于其他欧美学者的观点,这本书的作者认为在可预见的时间内,人工智能系统并不会比人类发展出更强大的智能或是自我意识,重要的问题是我们如何与人工智能建立长期有效的人机交互模式,去解决复杂世界中诸多越来越有挑战的问题。
——数字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法学与人工智能伦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刘志毅
这本书站在人工智能的大陆分水岭上,它将基于符号处理和语法的过去与基于感官体验的学习和语义的未来区分开来,令人备受鼓舞。
——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特聘教授 弗朗西斯·克里克
目录
前 言
序 言
第一章 缘起:人工智能浪潮下的终极追问
第二章 渊源:人工智能思想基础的四个假设和四条原则
第三章 失败:老派人工智能的根本局限性
第四章 转换:两波人工智能之间的一些重要思想
第五章 机器学习
第六章 评估:第二波人工智能的成就与局限
第七章 认识论挑战:实现通用智能的根本障碍
第八章 对象:通用智能需要满足的七个要求
第九章 世界:通用智能所需要的存在担当
第十章 测算能力和判断能力
第十一章 讨论:关于通用智能和判断能力的七个深入话题
第十二章 应用:本体论立场在三个深层技术问题上的启示
第十三章 结 论
参考文献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