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巴金【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2022-09-14 19:39 作者:书控蓉姑娘  | 我要投稿

2006巴金《家》的艺术成就

2007/2015“多余人”高觉新的性格命运

2012《寒夜》主角

2017《寒夜》的悲剧性

2020年考激流三部曲

注意一下巴金小说前后期的风格转变


 分析《寒夜》中曾树生的人物形象:

曾树生的性格具有复杂的多维性,作者深刻地把握其性格层次的构成动因。与汪文宣不同,她年轻有活力,然却藏着孤独与苦闷。这种精神煎熬既来自黑暗病态的社会,也来自家庭婆媳之间思想意识深处的隔阂,更与其身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有关。

作者对曾树生的潜意识及深层人格的进行了深入发掘。如想做个安分守己的贤妻良母,但潜意识里又体现出压抑与苦闷。这是因为曾树生的内心始终向往着自由幸福的人生理想。面对思想落后的婆婆的怨恨以及懦弱的丈夫的无能,曾树生在内心挣扎与牵挂的斗争之后,为了个人的自由与幸福而最终“出走”。出走是因为面临困境,但仍割舍不下这份感情。最后回来也是要寻找这份割舍不下的感情,而不是恢复从前的生活。

小说不仅写出了寒夜里对生活悲愤的控诉,更是写出了一代觉醒的女性在寒夜里对于旧的道德文化的批判,写出了寒夜里的曙光。“出走”是背叛和选择,是个体的解放,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世界,寻求新的生存和创造空间,是人生道路和拯救社会之路的另辟蹊径,因而是积极的。

小说其实是回到“五四”文学的主题上来了。“花瓶”只是曾树生的形象外表,其本质是新的一代女性。曾树生喊出了“五四”时代觉醒的一代女性在40年代的社会困境里的呼声。作者在40年代仍然坚持着五四的精神,这是不容易的。


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 

觉新则是封建专制的受害者,是一个能清醒认识到自己的悲剧命运又怯于行动的“多余人”是封建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人格分裂的悲剧典型。

虽然受到新思潮影响,但作为旧家庭长子,只好背负十字架,他善良而软弱,是能清醒意识到自己悲剧命运却怯于行动的“多余的人”,人格上是分裂的。如果说觉慧是引导青年“应当这样走”,觉新则是“不该那样做”的典型。两者对照,共同表达了《家》反封建的主题。

    觉新的悲剧在于他无力摆脱可怖的历史命运,所以只好小心翼翼地讨日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而每一次退让都以牺牲别人(甚至是自己爱的人)来换取自己暂时的安宁,为此他本人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一部分软弱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的绝望、颓废以至精神崩溃等心理,对于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性格具有很大概括性。

巴金【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