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金字塔模型”分析口琴社

在分析社团情况之前,首先要对“大学生群体”与“口琴受众”有一定认知。
社员画像如下:
1.留存周期1-3年,能以年级作为分层管理依据:1年级是练琴和吃瓜群众的主力军;2年级拥有一定演出能力是发光发热的最佳时期;3年级为所欲为摸鱼,偶尔贡献个惊喜。
2.作为大学生,有很大的身体锻炼需求和社交需求:上大学之前根本没时间在这两点拥有机会和精力,在满足两者之前不存在利用音乐自我实现的追求可言。
3.大部分人只是爱好口琴,不是爱好吹口琴。百分之20的演奏者完全可以满足百分之80的听众,但维持一定量的爱好者是社团运作中必要的。
4.热衷于自主学习,互联网学习,不喜欢照本宣科的教学活动。
口琴——在b站投稿量长期处于第三位,稳超除钢琴、吉他外的其他乐器。是一种上手较快,普及率高的乐器,人人都有机会演奏出自己喜爱的歌曲。在大学艺术类社团中属于出节目较快,表演形式多变,易于和其他乐器甚至非乐器社团联合产出内容。
根据存量与个体对社团的贡献,不难对社员做出三层划分:
最大的群体、金字塔的底层,是没有演奏经验也没有社团活动经验的大一新生或“云社员”。他们来的快,去的也快。刚脱离高考的大家要从“每个月回家才能玩手机”到“身边有无数社团活动”,想要将一时兴起的同学转化为长期社员务必首先满足大家“社交需求”和“健康需求”。
金字塔腰部:由新社员发展成运营的一员,或者具有一定的演奏水平,哪怕是“氛围组”都是很有必要维系的社员。音乐是一种语言,有人爱说,就有人爱听,爱说的人并不会高人一等。
金字塔顶端:演出机器、教学达人、神出鬼没的大神、社团管理顶梁柱...在非大型口琴社能出现1人以实属难得,类似小说中天降的大神,
由此看来,各个阶段的社员联系紧密,理想状态下会有大量腰部社员。又可以根据发展方向分为三个方向。
演奏爱好者:比会吹琴更重要的是想吹琴。该群体需要适中的演出机会、其他社员、其他社团的合作、易上手有市场的歌曲资源。
管理型人才:在口琴社属于很少见的存在,如果抱着“连口琴都吹不好还管什么口琴社”的想法,否定其作用就暴殄天物了。
社交型人才:事实上,除了能活络气氛的社员,能明白大家需要的是怎样的教学内容也是社交能力的一种。能玩到一起或全力输出知识,却意识不到如何细水长流,是这类社员的特征。
下一期我们将分析,通过哪些信息将社员划分至三个层次,如何判断一名社员的发展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