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四种依恋体验

2020-01-14 20:48 作者:暗界之炛  | 我要投稿

我们与自己依赖的重要他人的发展性对话的结构,慢慢地会变为我们内在世界的最初结构。Main发现,创伤(如父母一方亡故)会让人的依恋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一些学者也发现,婚姻能够让成人从不安全依恋转为安全依恋,称之为“挣来的”安全依恋模型(因为原本是不安全依恋)。

了解照顾者如何形成安全依恋,能够帮助我们调整自己对非安全型依恋个体的反应方式、促进个体的整合和安全感;了解不安全依恋能够让我们识别出非安全型依恋个体早期依恋关系中未能够被容纳的体验,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反应,使得体验能够得到整合。

安全型/自主型依恋

养育安全型依恋孩子的父母(有些原本是非安全型依恋的,后来“挣来”安全依恋的),能够深思熟虑,对自己的情绪保持开放而不被情绪左右(身处自己的体验之中,又置身于体验之外),他们能努力地理解父母,对自己童年的描述也是前后一致的,且能够娓娓道来。所以,孩子在与父母互动时,需求和情绪都能够被很好地照顾,可以向外探索。

安全依恋个体没有回避行为,也没有被抛弃的焦虑。

回避/冷漠型依恋

冷漠型的成人常常会将情绪曾经被父母冷暴力对待的经历“合理化”,即认为父母对自己的拒绝、疏忽或愤怒时为了磨砺自己的独立性、意志力。养育回避/冷漠型依恋孩子的父母常常对过去依恋相关体验理想化(或贬低)、选择性不注意、坚称“缺乏相关记忆”,将这些体验对自己的影响降低。他们的依恋规则是——将依恋有关的感受和觉知压到最低,将注意从依恋体验中调离,保持自己与他人的距离。所以,他们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同样忽视和压抑婴儿依恋的需求,孩子便内化了这一规则

冷漠型个体的人际体验中,意识上是自我依赖的,自己是强大完善的,他人是不可靠的、不可依赖的;而在潜意识里,自己是有缺陷的、无助的,而他人则是拒绝性的(会在自己提出请求时拒绝自己)、惩罚性的。他们将自己脆弱和需求“投射”到别人身上,将别人看成是懦弱的、麻烦的、令人讨厌的。冷漠型个体没有被抛弃的焦虑,但行为上是回避的。

矛盾型/迷恋型依恋

冷漠型依恋是过度调节,而矛盾型依恋则是调节不足。养育矛盾型依恋孩子的父母,常常被过去以及现在的依恋唤起强烈的愤怒、恐惧,因为很容易感受到痛苦以致于没法有效地与孩子互动,于是孩子只好放大痛苦来获得父母的关注。

矛盾型依恋的个体充满被抛弃的焦虑,但会寻求亲密。

混乱/未解决的依恋

养育混乱型依恋孩子的父母常常被创伤体验占据,而他们对这些经历缺乏解决方案,使得创伤经验从未得到过有意识的加工。于是,他们在照顾孩子时,容易因为婴儿的哭泣或脾气而导致情绪爆发,而他们作为孩子的安全感,此时又变成为最可怕的存在(孩子既想要依靠,又很害怕靠近),这些都会让没有能力理解父母行为动机的婴儿认为——父母的情绪都应该怪自己,自己就是一个错误。这些孩子长大后,常常通过承担父母的角色(小大人)和父母保持亲近(也能够帮助父母梳理情绪)。

混乱型依恋的个体持续不断地感受到内在和外在的威胁,而外部的威胁大多源于不能够忍受的内部体验的外部投射。混乱型个体有回避行为,同时也有对被抛弃的焦虑。

 

来源:《心理治疗中的依恋》(David J. Wallin)巴彤,李斌彬,施以德,杨希洁译


四种依恋体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