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宇宙本源光音学说
人类,从未停止对于宇宙的探索。不论是霍金先生的宇宙“爆炸”起源学说,还是宇宙“无限”膨胀理论,以及量子理论、超弦理论……在这浩渺无垠的时空之中,是否存在平行空间?是否有佛家所述的“光音天”?“虫洞”的存在,是否能让人类能穿越时空?时空的扭曲,“引力波”的谜团。当宇宙在以“超光速”无限运转之时,渺小的人类,正用尽自身所能,一探究竟……

都说科学的尽头是“神学”,晚年的牛顿沉迷神学不可自拔,因为他无法解释:究竟是谁给了地球“第一作用力”?世界的本源,究竟是什么?当我开始参悟“佛学”时,似乎得到了一些启发,在此,与诸位同仁分享:
“佛”这个字,其实,就包含着宇宙的秘密。“佛”字的部首“亻”,代表人,这没有什么特殊含义。但当我们细细研究“佛”字的另一边,却会有惊奇的发现。“弗”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丿”、“弓”和“|”。其实,这恰恰是这个世界万物的三种运化形式!古人通过这种“象形”,在向我们传递说:这个世界上万物的运作形式是像:①水的弧形图;②音的波形图;③光的线性图。

当我们将这番观察思考,与现代已经研究得到的结果相结合,结果惊人。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宇宙中的三种基本存在是:物质、能量和信息。为什么“光”会有“波粒二象性”?这与能量、信息有何关联?我的理解是:能量,为了保证其巨大存在,选择了以近乎“直线”的方式存在;而信息,为了能存储得更多,所以它选择了以“波状”的形式存在;物质,为了能提升容量,节约材料,而选择了“类圆形”存在。我想,这便是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原因,实质上,万事万物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因为,能量也需要“填写”信息。

我有一个大胆的猜测:从中医的角度出发,万物都是由“精气”构成,那么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怎么解释?是否可以从“氢阳离子”和“氧阴离子”中找到突破?这个世界上存在最多的元素,非它们莫属。从古至今,人类对于O的研究,格外着迷。不论是道家的“道生万物”,还是佛家的“色即是空”,以及现代“二进制”……不论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大家对于O,都能保持高度的共识!假如“精气”理论,就是在描述“氢氧离子”,那么,便值得我们仔细研究探索:其它的各种元素,会不会只是这两者的演化?比如电子跃迁?从氧气O2到臭氧O3,是否外太空的元素就是O?是否所有的物质元素都从O中诞生?

上述,是谈论“物质”,下面我们回到“能量”。还是说“光”,爱因斯坦认为:E=mc2 而当事物超光速运动时,物质会改变形态。这提示我们什么?我的研究是:光,是事物的构成成分;或者说万物中,只要能被光照亮的东西,都具有光的“感受器”;或者说,物质,是光的一种“实性”存在!

但是,“音”是否会因为“超光速”而受到影响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观察到“声音”会对物体造成实质损坏。这是因为,“音”的运作更多是“信息”的输入输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植物也能“听得懂”音乐。这不禁让人联想,是否所有生命细胞都有音的“感受器”?对“音”的感知,是否是生命特有的象征?有一点让人思考的是,在宇宙真空的环境中,没有声音,那么就没有“音”了吗?或者,是“音”转化成了其他形式存在?难道是“引力波”?

我们印象当中的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的,但是放在整个宇宙当中,整个太阳系也要围绕着银河系转。而这个过程中,地球的运动轨迹,呈现出类似于DNA的双螺旋结构。这似乎也从侧面论证,螺旋(或波形)结构,是对于信息存储形式的自然选择结果。

时间与空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就像能量与信息,也能彼此交替更迭。在《易经》的世界里,所有事情似乎都是必然,都是已知的。而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说,时间,是空间变换所产生的假象。这不禁让人联想到“阴阳太极图”,有没有一种可能,这张图便是宇宙图:①最外围的圆圈代表“光音天”;②中间的弧线代表“地球在宇宙中运行的轨迹”;③在轨迹的某些部位,存在“虫洞”?从易经的角度,世间万物,没有所谓创造一说,因为都是安排好的,因为它已经在最外圈的“光音天”中“存档”,只是在恰当的时候被提取出来而已。而由于空间与时间本身就是一体,因此,我们所看到的其他的所谓适合居住的星球,也只是在不同时期的“地球的影像”而已。因此,也就有了“平行宇宙”的推论。如此,所谓穿越时间,就和穿越空间一致。而正如同人类无法抵达那些星球一样,也无法穿越时间。在百慕大黑三角,确实连连发生过一些离奇之事,或许,恰恰是在北纬30°,有经过“虫洞”的概率吧。

光与音,二者也互为阴阳。在笔者看来,这世界的本源或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只是“光、音、OH”这三者的搭配循环。我们一直在追求“超光速”,却忽略一点:最快和最慢的,其实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不单纯要研究“光”,也要花点精力研究“音”,研究“光音”二者的联系,或许从中可以有灵感突破。另外,对于氢氧元素的研究也有待更进一步深入!“光、音、OH”,“能量、信息、物质”,这或许才是真正的宇宙“三体”!


作者:谢子善(毕业于福建中医药大学)
(注:文中图片遴选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