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真集》白话版本解读删减版(下)
《养真集》白话版本解读删减版(下)
敬
本性灵光没有生灭,也无增减,虽然被长时间的禁锢与遮蔽,但灵光一耀,可以灭千恶而生万善。只要保得住灵光常在,与圣人又有什么不同?又问:"如何保得住灵光常在?"答:"必须保持敬心!只有敬心才能保得灵光常在。"
戒慎恐惧,固然是敬。兢兢业业,也是敬。敬则不生妄想,不随着昏聩。只要相信 “敬”。那么,存心之要,修己之法都有可成。自古圣人以此传心,现在的人,要正衣冠,净思虑,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主一则自己就没有邪僻。
心,是身体的主人。敬,是心的至上。进到庙里而生敬意的人,是因为有神像在上,却不想自己身中有个真真的鬼神在里面,轻慢而不知道自敬,为何唯独会这样?程明道说:"我某次写字时特别崇敬,并非是要把字写好,只是从中学个敬心。"
程伊川说:"周先生说“一”是无欲的。普通人该如何做便是无欲?只是在敬字上步步捱过,执持得定。只此下手用功,时时刻刻,不要昏昧,一二天便见效果。"
规矩的标准是方圆;准绳的标准是平直;人要左有规矩、右有准绳,是做人的标准。规矩准绳就是 “礼”,“礼”以敬为本。国家没有“礼”则盗贼起而丧失这个国家。身无 “礼”则情欲战胜自己而丧失这个身体。
白鬓老人说:朱子解敬字,叫做主一,务必令万事都能主一,则心专而神住,游思妄念,自不能起。道家叫做抱元守一,禅家叫做不二法门。
克治
圣人说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就是损去过失返还其中,损掉细枝末节返还其本。损去人欲而返还天理。
大凡去私欲,必须先要克制自己,克制自己好比战胜敌人,必须先知道敌人在哪里,而后可以进兵,直捣敌人的巢穴而焚毁,并且消灭残敌不要留下余孽,才得太平。
自治应该严格,好比农夫去除杂草,必须先去掉它的草根而后让草没有复生的隐患;省察如绑住贼人一样一时一刻不可放松,克制自己的欲念如杀贼一样必须一刀两断。战胜人欲的人必须如才能成功。
克制自己的欲念的人,要知道去掉的欲念本来就没有,克制到知道欲念本来没有,也就无所谓克制了。存养自己天理的人,要知道保全的天理本来就有,存养到知道天理本来有,也就无所谓存养了。
白鬓老人说:刚开始想要进步,必须如此克治,如此用功,方是真的学道人,将来可望有成,否则,晕晕乎乎光阴似箭,到老了,也是半途而废。
止
《易经》讲:"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人心之所不能静,都是因为人欲在牵扯。人体的一身都在动,只有背不动。一身都有欲,只有背无欲。所以,文王教人当「止心于背,」不获其身的,就是忘我。忘我则生起人欲的根源就会断绝,是静而止;不见其人的,是忘人,忘人则激起人欲的事也会消失,是动而止。想想看,一个人的意见停止于大伙的意见,一只鸟的鸣叫消隐于众鸟的鸣叫,物各有当止的地方。更何况人心呢?程子说:"人心必有止,没有止就会人云亦云,随环境而附庸,到哪里也是糊涂。止有两个意思:一是安住于此再不更改;一是断绝之后永不再犯,两个意思相互参详,就是入道的方法。
白鬓老人说:不执着自身,是无我。不执着他人,是无人。可见文王当日已有无我、无人的境界,岂必待佛入中国而后有无我、无人之论哉?
观
人起得身来,终日奔波劳碌,都是不知道此心去往哪里,或者,有强留这个心的人,强留反而伤了这个心。《阴符经》说:"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就是说的这个现象。人心至活而神,当放开天性,顺其生机来养它,不令一毫放逸,一毫勉强,一毫间断,这才可以称得上养心之法!孔子说它是“止于至善”,老子说是“似或存”,释家说是“观自在”。
所以,人的神在心,而心的机在目。目用在内,而心就跟着在内,所以说,眼睛是观自在。观,就是反观;自在,就是心自在。人如果反观的时间长了,不但心在而心竟定!神气一定,恍若初醒,真如天地交泰,妙不可言。《心经》说:"吾从无量劫来,观心得道。"
现在日落屋内,这个暗不知从何而来,到了点起灯的时候,这个暗又不知道去哪儿了。要知道灯无逐暗的道理,暗也没有怕灯的隐情。这个有,那个自然就没有。没有什么为什么?自然如此,毫不费力。灯明可以比作是“觉照”,暗可以比作是“无明”。
应观过去诸法恍惚如梦,现在诸法迅速如电,未来诸法黑暗如漆。又观世间一切有为之法顷刻变坏,历劫以来受过的无限苦恼,马上远离。行住坐卧都应该止观双行。止是“寂静”,观是“惺惺”。
又问:"如何是明心?"答:"虚心是明心,四相俱无,万法皆空。""如何是见性?"答:"率性是见性,不识不知,顺理成章。"
白鬓老人说:孟子说过"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易经》说:"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可见人之一心易放难收,学问吃紧之处就在这里,功夫下手处也在这里。如果能时时刻刻回光返照,小则见性明心,大则成佛作祖,《心经》说:“观心得道。”并非假话。
存养
“存养”二字原不相离。如果不能存,养个什么?存其心就是养性。未发的时候要存养,已发的时候要省察,私意要克治,克治之后又要存养,三者按照次序,相机为用,一刻不可间断。
存心不是用力把持,只要清心寡欲就是存心。须知此心觉就来,不觉就去。这个心有什么办法在常觉之后,常不离开呢?只在熟养这个心而已。曾经见过养野生的山禽,不是家禽,只是养的熟了,放了它也不肯离开。何况,心是我心中的原物,养的熟了,又岂能有肯去之理?
朱子说:"涵养本原的功夫,容易间断。然而才觉断,就是接续处,只要常自提振,分寸积累,时间长了自然接续,打成一片。"
精气神得其所养而长的人生,失其所养而消的人死。试着观察一日之间,得其所养而长者的有多长时间?失其所养而消的有多长时间?自己的生死就可以自知啊,根本不需要占卜测算了。学道之功要一日密似一日,一时密似一时,久了,自己养熟其心而与道合一!
白鬓老人说:人能反观则神气就全归于内。神气既归于内,哪有有不祛病延年的道理呢?邱祖语录中,谆谆以此引人入道,难道不由此不遵不信么?存养功夫难得熟,熟则打成一片。在儒称之为,心即理;在释称之为,心即佛;在仙称之为,与道合真。世上半途而废的人,总是因为心生,心生功夫就有间断,西游记到九十七八回才敢说猿熟马驯,唉!养熟这个心哪那么容易呢?
戒
人自有生以来到了今天,都是以情欲用事,习染已深。一旦求得清净,这事儿并不容易。所以,必以持戒为先。
持戒的人须净修三业,三业是什么?身、口、意。不杀、不盗、不淫是净修身业;无妄语、无绮语、无两舌、无恶口是净修口业;除贪、除瞋、除邪念是净修意业。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颜子的四勿,是持戒所详细要求的。好胜、自夸、怨恨与贪婪,是原宪所不行,是持戒所大略要求的。孔子说:"君子有三戒。"所以说:君子常存戒慎之心,一生不为血气所驱使。
又说:"君子有九思。"所以说君子之心常常夕惕若厉,不用持戒而自不犯戒,《楞严经》说:"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生慧。 "
白鬓老人说:净修三业,是禅门之戒,四勿九思,是儒门之戒,初学之人不得时时刻刻遵照而行,功夫的到家的人也不能匆匆忽略。
定
定性书说:"所谓定,动也是定,静也是定。"与其是内而非外,不如内外两忘。两忘则澄然无事,无事则定,那么,应物就不为所累了?心本来想定,不能定的,念头就是负累!如果止念存心,没有念头乱心,则心自定。
云门禅师说:"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入乎大定。"须知定中之道有三:一是天生定,称为本性寂然原自不动;二是修成定,称为谓涵养纯粹,自性澄澈;三是宇泰定,称为虚心顺理,行所无事。
庄子说:"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古代得道的人以恬淡养智,心智生成却不用其行事,将睡好像没有睡,世事毫无所知,身心寂然不动,便是三昧之时,在因称之为“止观”,在果称之为之“定慧”。
白鬓老人说:两忘就是颜回的坐忘,能做到到两忘,何愁不定?
慧
《语》说:"人心如水。澄清之可照须眉,但一个波动天地就会易位。"须知慧中之道有三:一叫人的空慧,是为了悟无生、无我、无人;二叫法空慧,是为了诸阴诸法,缘假非实;三叫空空慧,是为了境智俱空,是空亦空。
初修定的人忽发神通,或知宿命过去之事,或知异日未来之事,或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这个没啥奇怪的,儒家的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前知”,讲的就是这个。
学道至此,多有贪著世间名利恭敬,都是属于有漏之法,神气因此不能固,多会导致尸解,必须马上抛弃,有漏之法是虚妄之法。《道德经》说:"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白鬓老人说:水澄可鉴须眉,心澄可了生死,澄到无我无人处,便是生死不相关的地方。鬼神窥不破的天机,所以说是:"极乐世界"
诚
一部中庸,都讲的是“诚”。 选择好的、正确的事去做,且坚持不变,就是求诚之事;参、赞、位、育,是至诚的功夫。至诚之于圣人,是天道;存诚之于贤人,人道。法天才能成人,尽人可以合天,所以 说:到了功成就是“一”。
天之道只有诚,所以能生万物;帝王之道只有诚,所以能化万民;圣贤之道只有诚,可以具备万善。自我察省而渐渐修诚,是日用间求诚最紧要的功夫。至诚可以动天地而格鬼神。
天地之间,无处不充斥着鬼神。人虽然不能见鬼神,未尝不见天地。鬼神是天地之灵,天地是鬼神的显现。(朱熹说:“鬼神不过阴阳消长而已。)君子畏天命就是敬鬼神。世间的人敢为不善的,只害怕人知,不害怕天知。害怕人知的,是伪,是小人。害怕天知的人,是诚,是君子。
白鬓老人说:儒家去尽虚伪,则为至诚,至诚的就是圣人。道家炼尽阴私,则为纯阳,纯阳的就是真人。殊不知诚就是真。真就是诚。过去人讲:"天下无两个道,至人无两个心,"确实是这样啊!
孝
孝,是百行之本,万善之源。立身行道是终身之孝,服劳奉养是一时之孝。
古语说:"父母把孩子完整地降生出来,孩子再把自己完整地归还给父母,一举足、一开口、一动念不敢忘记父母,没有辱身丧心羞亲的过失,可谓是孝了!"我则说:天地把人完整地降生出来,人再把自己完整地归还给天地,一举足、一开口、一动念不敢违逆天地,没有辱身丧心逆理的过失,可谓是仁了。父母,一家之天地。孝子服侍父母,如服侍天地,父母爱之,喜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天地,是万物的父母。人服侍天地当如服侍父母,富贵利达,享用而不逾规则,贫贱患难,接受而不失其正。
又问:"父母都不在了,怎么行孝?"答:"你的身体就是父母给你留下的身体,谨守而不失,就是服侍父母了。人的真性是天地留下的初衷,培养而勿丧,就是服侍天地了。"
白鬓老人说:人能成圣,则人称他父母为圣父圣母。人能成仙,则人称他的父母为仙父仙母,人能成佛,则人称他的父母为佛公佛母,人如果庸碌一生,我不知道人如何称他的父母。
德
今世得道的人很少!并非道难得,而是因为,知见不真,守持不牢。人德之功从诚意开始;崇德之功从诚意开始;修道之功由从善改过开始。
圣人说过:"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人之初谁不是赤子?只有除尽尘世的习气和染污,还我赤子之初,圣人之德自然就有了。
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此五者是天下伦理之道,舍此五者而说道,是外道。智、仁、勇三者,是天下之德,舍此三者而说德,是与德相悖的行为。
古人一怒而安天下,我今以一怒而安此心,可谓大勇。尤其可贵的是能以智慧相助,仁心相辅。智则觉而不迷,仁则纯而不杂,三者备可谓至德而成,大道才开始有些模样。
孔子说:“据于德。”据,是执守的意思。只有执守,则一得到就永远得到而不会失去。久则熟,熟则化而为仁。
白鬓老人说:朱子说:"德,就是得。行道而有得于心。我们平日应该深恶痛绝痛自我检点,真的明白么?真的得到真传么?纵有所闻所见,不过轻轻略过而已。有德则更应勉励,无德则自问心安么?
仁
仁,在于人。人而不仁,想要成真人,那是不可能的。儒家的所谓仁,即是佛家的“舍利”,仙家的“金丹”。心,是仁的房子,仁,是心的主人,但将此心打扫干净,随觉元气复来,四体百骸无不充畅,四周一看都是万物与我同一的自得景象。所以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天地生生不息的道理在于人心,称之为仁,取它能生的原因。果核的内实也叫做仁,也取其能生的原因。人何不将此生生之理存养于心?吴临川说:“仁者寿”,我试着秉持这个理念观天下之人,凡气之温和的人长寿,质之慈良的人长寿,量之宽宏的人长寿,貌之厚重的人长寿,言之简默的人长寿。
因为温和、慈良、宽宏、厚重、简默,都是仁之一端,其长寿也就理所应当。临川说:只要有仁的一端,尚且能得长寿。如果这五端都有,不问就知道有多长寿了!仁者乐山,因为,山为物也亘古不迁,是凡物之有寿者都比不过山。山能常静,仁者常静,静则神凝气结,精满形固,岂有不长寿的道理?
白鬓老人说:颜回问仁,孔子教之以克己复礼,行乾之道。令其一刀两断,即是禅家所谓的顿教。仲弓问仁,孔子教之以居敬行简,行坤之道。令其循序渐进,这就是禅家所谓的渐教。自关里(山海关以西、嘉峪关以东一带)已用这个道理教化大家。又何必等到南禅北祖,才有顿教和渐教的差别?
静
周子说:圣人主静立人极。极,是人之大中。圣人主静,并非以静为善,而是因为静是主,是万物无足以扰其心,不求静而自静也。今之求静者未得真传,都说:“紧锁心猿,牢栓意马”,至于栓锁不住,所以认为此心终不可得而静。 反而想不到这是没有尽力致知的原因。致知则明,明则见得天下之理都是停停当当,一毫私意着不得,此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外忘名利则身安,内忘思虑则心安。
人都说:“身安便是福”,我则说:“心安便是道”。慧可见达摩说:“其心未安,乞师与安,”达摩说:“将心来,与你安。” 慧可说:“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已经把你的心安好了。”这其中的秘诀是:三际求心心不有,寸心觅妄妄原无,妄原无处即菩提,是则名为真得道。
告诉你不动心的意思,是得不到的不要去求,要你遗弃身心只求不动。这是后世错修的枯槁之人告诉别人的死功夫。没有见道的人,又有谁知道他说的不对?
白鬓老人说:人能内忘思虑,外忘名利,则主静工夫,不用说自己就成了。若思虑未除,名利未断,纵然能静片刻,怎么能长久把捉合于自然,看破与未破,是毫厘之分,天壤之别啊。
乐
乐没有比得道的更快乐,平民得道,快乐超过王侯;苦没有比失道的更痛苦,王侯失道,他的痛苦大于乞丐。一日学道一日快活,日日学道日日快活,终身学道终身快活。学道原是安乐法门,所以圣人学之不厌。
周茂叔教二程氏寻找儒家的快乐之道,是快乐也在每个人的身中,向内反求之则自得。孟子说君子有三乐:一是天伦之乐,二是率性尽份之乐,三是名教之乐。其快乐是上天给予的,我得不到那要尽力,其快乐是我贪求的,难道不赶紧自己杜绝?
现在的人有不被人所驱使的么?有不被物所驱使的么?有不被所驱使的么?人能去掉这个三个驱使,就可与他谈论天乐了!只见茫茫之人筋疲力尽,只要放得下,便觉快乐。学道之人如果能放下,其快乐要超出世人万万倍!
以前我曾在炎热的夏天远行,见一个老人坐于树阴下,觉得他快乐极了。我现在闲暇也坐在树阴下,并没有感到多快乐。为什么?那是之前劳累看到了安逸有了作对比,所以才羡慕。推而广之,以贫看富、以贱看贵,都是如此?为人只可随遇而安,所以人能不为外境动心而相安自得么?凡向外攀求的心都没有好处,一切攀缘业债是非功过,都是由这个向外攀求的一念而起,难道不因此谨慎么?
白鬓老人说:学道为安乐法门,人多求为苦,名利是极苦的事,人能返观自己就能了却其心,慧眼与肉眼原该有如此的区别。
中
古圣相传只有一个“中”字。不偏不倚,是“中”的体;无过、不及,是“中”之用。尧说:"允执厥中。"执“中”,兼说动静而言。静时,执此“中”以存心。动时,执此“中”以应事。允,是信的意思,有随时随事自然执“中”,无一丝一毫勉强间断的意思。
舜说: "惟精惟一"。“灼见元微”叫「精」,“始终不二”叫“一”。说明人必须有惟精的理念,有惟一之守,而后才可以执“中”。允字,已包含此意,怕人不知道,所以特意说明。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有念头,是人心。无念头,道心。所以,人心容易愈演愈烈因利害关系而不安,而道心容易微妙难见不易察觉。这说的是人心难以把控而道心难以久察,所以要警惕世人,想要让人谨慎执“中”。
李延平危坐终日,以验证喜怒哀乐未发以前的气象是什么样子?以求所谓的“中”。像这样久坐半天,而知天下的大本,真在其“中”,所以:"学问不在多言,但静坐澄心,体验天理,天理若见,人欲之私都统统消退了!"
李清庵说:"此“中”不是中外的中,不是四方的中,也不是在中的中,念头不起处就是“中”。"《易经》说:"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 "
白鬓老人说:念头不起处,谓之“中”。 李清庵这句话可谓画龙点睛。李延平先生终日危坐,以验证喜怒哀乐未发以前的气象,正是允执厥中,日久功深则人欲变为天理,障碍你的妖精都是如来在度你,功夫全在于洗心退藏。
学圣
古人有句话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是天生的圣人,汤武是学成的圣人。老君说:"我不是圣人,学习而能成圣。"又问周茂叔说:"圣人可以学习么?"答:"可以!"问:"有什么要点?"答:"有!"请告诉我!答:"“一”就是要点,一是无欲。无欲,心就会虚静。心再动就会正直。心虚静就会心地光明,心地光明就会智慧通达。心动就会正直,正直就会公正,公正就会无私。如果做到心地光明,智慧通达,公正无私,那就差不多了。 "
学道就是学圣人。道于我本来就有,不从外来;圣人之后并非就没有德行很高的人,只要虚心学习就可以达到。我的真性与圣人一样,能尽其性就是圣人。学八股文的能中了举人,人们都知道;学圣人的能成为圣人,人们却浑然不知啊?
人如果相信自己可以成为圣人。所以,学而不厌;见世人都可以成为圣人,所以,诲人不倦;想要以圣人之道教化天下,所以周游列国;想要以圣人之道传给后世,所以删述六经。儒家的所谓圣,就是僧道所谓的仙佛。
佛,就是觉。仙,就是山。这是古来命名的含义。我认为佛这个字另有深意,佛字,就是让人去认弗,弗是不的意思,有让人不为人欲的含义。人能做到不为人欲做事,就可以成佛!仙字,就是让人去认山,山是静的意思,有常定常静的含义。人能不动如山,就可以成仙!
放下便是佛,提起就成仙,如何能作圣?只有一无二三,看来儒释道都以无欲而成。你如果做事还有贪念,百无一成。
又问:想要学圣人,习气却难除,怎么办?答:你只要不肯除所以说难,如果肯除,当下就能除去习气。为什么?一切习气都是虚妄,心迷好像有,心悟实际无,并非悟到才是无,本来就是无。
白鬓老人说:道于我本来就有,不从外来;圣人之后并非就没有德行很高的人,只要虚心学习就可以达到。这段话可以开圣门的奥秘,发扬学习的精神,孟子生于孔子百年之后,愿意学习孔子,所以至今人们称为孔孟。
就正
孔圣人说:"君子食不求饱,居不求安,敏于事、慎于言,就是有道而正。"君子心专力勤,可以算得上学得其宗。而有道者仍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是过谦,是求精益求精。真有见地的人,知道天下的道理无穷,一个人的学问有限,所以像大舜那样的圣人,仍然好问,即使是浅显易懂的话也仔细倾听。经常放下自己的观点,听取别人的意见以为善;颜回是大贤,以自己贤能问于不贤能的人,以多知问于少知,有好像无,实好像虚。
自古以来,圣人不自称圣人所以称其为圣人,贤人不自称贤人所以称其为贤人。现在的人则不然,自称遇到高人,而不察觉这个高人的真伪,自称听闻大道,不察觉这个大道之深浅。误入旁门,盲修瞎炼,终是一事无成。你们经常认假为真,执迷不悟,就算有人可怜你们被误导,告诉你们什么是正道,你们也会不会相信。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仁者见了叫仁,智者见了叫智。当今各家谈道的人都是仁智之见,求其本末兼赅、上下俱尽、性命双修、道明德立,必须等到好学的人。常怀就正之心,才可以与他论道啊。
有道的人可以成就自身也可成就他人,可以广泛接应、无不恰当。就像洪钟,大敲大响,小敲小响,不敲就响人就以为是怪钟!敲了不响人以为是废钟!所以,有道的人因材施教,不至于错失教化一人,也不至于说话出现大的过失。
又问:"当今世上纵有求道之人,可难遇有道之士,怎么办?"答:"世上的经书都是有道之士所留的,依照经书而正的人,只要不违反经书的教导,那么,教导我的人不是很多么? "
白鬓老人说:前文提到的“就是有道而正”,自己要是没有道怎么能知道别人有道?何况道有大小不同,邪正之分。自己正才知道别人是否是正,自己没有邪念才知道别人有没有邪念。如果一味黑白不分,逢人求教,不入旁门外道的,很少啊!
跋
我曾说:"大修行人必须学禅家参悟,用道家功夫,沿袭儒家品行。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不学禅家参悟,则心性不能明彻;不用道家功夫,则神气不能相抱;不沿袭儒家品行,则必然会以好奇尚怪,惊世骇俗为结果。这会使本欲学仙、学佛的人,反成魔王的妖孽。试看往古今来,得正道而行成功的人不少,入于旁门左道而丧身失命的人,也是不少。所以邱祖讲:"试叩禅关,参求无数,往往到头空老。"又说:磨砖作镜,积雪为粮,误了几多年少光阴!唉!世上有躬行深造的人,心里必能与我所说的话默默契合。
丁末花朝日,白鬓老人再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