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 黑云压城

克里姆林宫并不宁静。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于此日飞抵莫斯科。当晚,二战前最重要的文件之一诞生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纳粹猛虎与苏维埃巨熊握手。毫无疑问,这一条约一出世便震惊世界。
此时的纳粹德国已经无法也不愿隐藏它的獠牙了。莱茵兰、奥地利、苏台德以至捷克斯洛伐克,希特勒踩着锋刃,让猛虎摆出了真正捕食的姿势。下一个目标,是波兰。波兰的但泽走廊将德国领土一分为二,吞并波兰,德国领土可以连成一片,德国会获得充足的实力称霸欧陆;波兰广袤的平原也将是德军这把尖刀最好的试验场。
但波兰没有那么简单。西边的英法与波兰是同盟,向波兰动手,毫无疑问意味着与英法开战。撕毁《慕尼黑协定》吃下捷克斯洛伐克后,英法不可能再相信希特勒,战争已然不可避免。现在的希特勒不可能知道一年之后他将横扫欧陆,与英法的冲突必须慎之又慎。在波兰另一边,是苏联。东欧是苏联高度关切与深度影响的地方,将手伸入东欧,苏联不会坐视不管。一战时的的德国正是在两线作战的消耗中一步步滑向战败。德国不能因为波兰而陷入泥淖。英法已经注定与德国决裂,但苏联,却未必。
苏联,两千余万平方公里、1.6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本营,钢铁之人斯大林的国家。自苏维埃成为现实的那一刻起,战争的阴云就从未从她头顶散去。冰雪与硝烟中走出来的斯大林非常清楚,想要保卫苏联,就不得不面对现实。斯大林要让苏联拥有更强大的力量,某种意义上,也需要不择手段。
1939年的苏联处境并不乐观。一战时苏俄割让的土地使苏联失去了在东欧的屏障;英法默许下德国实力膨胀,重新成为苏联的劲敌。在西班牙,纳粹德国支持下的法西斯势力对共和政府发动叛乱,苏联领导下的国际纵队与之拼死搏杀却最终无力回天。对于法国,苏联签订《法苏互助条约》,但终究是一纸空文。还有远东,崛起的日本虎视眈眈;苏俄成立时日本人就杀入过西伯利亚,他们极有可能再次尝试。斯大林需要、苏联需要尽可能缓和局势。战争一触即发,苏联不惧怕战争,但需要时间恢复元气与积蓄力量。同时,斯大林也不愿打一场削弱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却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扫除德国威胁的战争。苏联想要与西方各国建立针对德国的集体安全措施,但进展缓慢困难。绥靖破灭,英法依然没有放弃祸水东引的企图,斯大林也终于对英法失望了。但希特勒呢?相比于西方国家的闪烁其辞与莫衷一是,德国能对苏联做出明确的利益承诺。
“总的来说,《反共产国际协定》并不是针对苏联,而是针对西方民主派。”
“《反共产国际协定》主要吓坏了英国的小商人。”
“斯大林先生,您当然不害怕了,我们柏林流传着一句话,斯大林还要参加《反共产国际协定》。”
这是克里姆林宫的会谈间隙里宾特洛甫与斯大林开的玩笑。法西斯主义德国与社会主义苏联走到了一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诞生了。双方都知道对方是自己的死敌,也都知道这份条约迟早是要被撕毁的;但苏德又都需要时间,都需要积蓄更多的力量。在那场惊天动地的大战之前,两个国家都需要在序章中做好准备。
苏联的路并不是一片坦途。此时的红军正处于最虚弱的时候,苏联的战争机器还远没有准备好。瓜分波兰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显然不如德军的装甲部队指挥官一样得心应手,仓促动员出发的红军集团军补给困难、举步维艰。与芬兰的战争则成了苏联红军的噩梦。战争伊始,苏联45万大军、2000多辆坦克和1000多架飞机的进攻看似排山倒海,却在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前折戟沉沙。面对全国仅仅有15万士兵、100辆装甲车辆和270架老式飞机的小小芬兰,苏军损失惨重却进展甚微。严重不足的准备工作、大清洗造成的致命创伤、军队上下僵化的指挥体系……苏联红军为成长付出了、同时也将要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带着累累的伤痕,这位泥足巨人开始走向重生。
在另一边,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的战车真正启动了。
36天打垮波兰,5小时迫使丹麦投降,两个月攻占挪威,5天占领荷兰;即使是曾经一战的胜利者法国,也仅仅40天就倒在了德国的战车之下。犹如夏日的暴雨,闪电战的霹雳之后,纳粹的黑云笼罩了整个欧洲。踏着倒下的欧洲各国,德军铸成了那把威名赫赫的利刃——闪电战。这一战法的核心是机械化部队配以航空兵进行高速突击从而分割击垮敌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高速发展的装甲车辆与飞机技术使这种大规模高速突击成为可能,而德军中古德里安、曼施坦因等人看到了这种可能并抓住机会实现了这一设想。从古德里安想尽一切办法演习研究并推广装甲部队开始,一群德军精英不断发展关于坦克的作战理论,又在捷克斯洛伐克、波兰、丹麦和挪威的一次次实战中不断锤炼。终于,在1940年的法国,当英法比联军主力尚在比利时前线与德军激战时,德军的坦克从侧后方阿登森林冲出并一路狂飙至英吉利海峡边,封住了英法比数十万大军的退路。经此一役,德军坦克闪电般的狂飙突进震惊世界。德军在战后系统总结了战略战术,利刃成型,“闪电战”理论就此成熟。
希特勒俨然到达了他梦想的巅峰。他在凯旋门阅兵,在埃菲尔铁塔下留影,又在当年的福煦车厢签订停战协定。此时的纳粹势力已经横跨欧陆,西起大西洋、东至布格河,广阔的欧洲大陆几乎全都是法西斯的天下。击败法国后,德国似乎已经所向无敌。
但英国还在战斗,丘吉尔还在战斗。与英国议和失败后,激烈的不列颠空战爆发。德军飞机将伦敦炸烂,丘吉尔却依旧在废墟上演讲,在下院喊出“We will never surrender”。皇家空军在英国上空击败了德军,又以牙还牙把炸弹扔在了柏林头上。空战失败了,希特勒面临着与曾经叱咤风云的拿破仑一样的困境:他们可以横扫欧陆,却始终无法跨越英吉利海峡。一道并不宽阔的海峡,却挡住了多少枭雄与豪杰。
希特勒将目光投向了拿破仑曾经的方向:苏联。
关于希特勒为何要入侵苏联历来众说纷纭。为了获得苏联土地与资源,为了彻底掌握欧洲霸权,为了使英国屈服,以及其他种种说法。德国内部对进攻苏联存在反对意见,但进攻的主张占据了主流。希特勒扬言:“苏联就是一栋破房子,只要我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倒塌。”
希特勒最信任的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曾萌生退意:“现在还不是全力以赴的时候。”
希特勒的回答是:“在我的一生中,我总是全力以赴。”
可以确定的是,1940年12月18日,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方案正式发布。德国国防部统帅部、德国陆军总司令部紧锣密鼓地筹划对苏作战,大批部队与物资源源不断运往东部。
1941年,苏联西南方面军总司令基尔波诺斯接到报告,德军开始撤去设在边界上的工程障碍物,并将炮弹和航空炸弹直接堆在地上。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炮弹直接放在地面上,说明不打算长期保存。只有一种可能:德军即将发动进攻,袭击随时可能发生。
1941年5月,距苏德战争开始不到两个月。苏联在日本的重要情报人员“红色谍星”佐尔格用无线电向莫斯科发出通知:“德国将于6月22日进攻苏联,兵力为170-190个师。”
1941年6月16日起,位于莫斯科的德国大使馆撤出了所有不必要人员。到21日,在苏联控制下的港口已无哪怕一艘德国商船。
1941年6月21日深夜,距战争24小时。斯大林同意向各方面军司令发出一份模糊的预警通知。但由于通信系统老旧,并非所有司令部都收到了通知。
1941年6月22日,清晨3:00,轰炸机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起飞。德军士兵已进入冲击阵地,静静地看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等待着进攻的命令。
莫斯科,16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