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四)。南风编译,(三十一 ~ 四十)。

2021-07-29 05:24 作者:南風GT  | 我要投稿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四)。南风编译,(三十一 ~ 四十)。


一、诸生朔望有不升堂者,相率往问之。若果病,亦致相恤之诚;若其非病,懒惰亦有警发。(三十一)。学生在初一十五有没参加堂会的,要互相关怀问候。如果是有疾病的状况,要有同情的感应。如果不是疾病所导致的,要是有懒惰的状况,那也要有同理促进。


一、学者须要立信。如与人期约之类,虽似小事,然失信则害心为大。诸生今后或归省,期某日还馆,必要践约。又如自期从学或一年、二年,必要践言,不可易志。圯下老人与子房犹须立信,况学圣贤之道者乎!即此便是根基。(三十二)。学问与做人都需要真实的信用。如果与人有所约定,虽然是经常事情,若是让人感受不到信实,那心里便会感受到裂纹。大家以后如果返乡省亲,预定何时回到学馆,也要同样守信。又或者是,将在学馆进修,一年两年等等的计划,必定要遵守落实,不可以轻易变换。当年圯下老人和张良的故事里,都还需要守信才能有所进步,何况是学圣贤之道呢!这便是有德的根基。


一、学子须先看论语,次大学,次中庸,次孟子,乃书之序也。读论语时如未曾见论语,读大学时如未曾见大学,中庸、孟子亦然。忘其成心之私,去其习熟之旧,乃有向往之路,否则面前皆墙壁也。况又有迷心于传注之中者,如甕鸡裈虱,安能有见?(三十三)。学生须要先读论语,再读大学,再来中庸,再来孟子,这是疏文调里的顺序。学论语的时候,要像是没见过论语一样,再来的大学,中庸,孟子也都一样。要先有个空杯心态,再进入学习,才能获得一番见解,要不然就只面对着墙壁,前面没有路而已。而且,还有一种只会固执在传文与注解之中的状况,像是井底之蛙,学舌鹦鹉一般的装模作样,这是不会有体会的。


一、诸生读书,须先虚心,如在上古未有传注之前。不可先泥成说,以为心蔽。若有所得,及有未通,却取古人训释详之,其所得自别。(三十四)。学生读书,需要先虚心,就好像是没有人写过说明和注解一样。不可以,拘泥在旧的说词,而遮蔽了心思。心中有了想法,却验证不明白的时候,就拿古人所解释过的,来比对清楚,这样得来的,肯定会是自己东西。


一、每遇考业,次日班长即相率揖谢。若有所去取处,ㄧㄧ虚心听受。取必要见其所以取,去必要见其所以去。以此考验其用心之精粗,乃实有益。(三十五)。每一次拿到论文题目,隔天班长就带领大家互相礼敬,透过陈述彼此交流。虚心的聆听别人的见解,有了清楚的内容,才有利于诸多参照与取舍。这是清楚彼此人我,考验虚实精粗的时刻,是真正有益的事情。


一、朔望升堂,先生讲书一章或二章,务以发明此心此学。诸生不可作一场说话听过,亦必虚心听受,使神意一时相授,乃有大益。(三十六)。初一和十五开讲授课,先生讲书一章或两章,是要提供完整的思路应对,来促进学子精神建筑的完整性。这不仅仅是一场谈话而已,有虚心的聆听,专注的心神,在思想上求索前后条理都能流畅,那就会有真实的获得。


一、诸生朔望听讲之后,轮流一人讲书一章,以考其进修之益。(三十七)。学生初一和十五,听讲之后,便轮流一人讲书一章,这样便能检验出学习的进度。


一、诸生慎勿以举业、德业为二段事干,涵养吾德业,则发挥于文章,句句是实事。如老人自是老人声气,隔壁闻之,可知其为老人。自涵养发出,遇明有司,见之即知其人矣。邵康节诗云:「自是尧夫不会琴,非关天下少知音。」若今之剽窃而遇者,如小儿作老人声气,遇不知音者取之耳,若明者安可侥幸?(三十八)。学生不要以为从事科举,和修身养德是两件事情,有涵养的人,笔下才写得出文章。能端正自己的人,才能端正他人,事实就是如此的。这就好像是老人说话的语气,隔壁的人听到了,就知道是一种年纪大的模样。思想先于行动,没有想法的行动?那不是盲目?要不然就是一种习气。这两者,也都不一定合理。有体会内圣外王的道理,就会有明白的人情事谊,这都能够看出各种端倪。又常态的运作,哪里会有甚么不清晰的呢?邵康节有一首诗,当中说。应该是自己不会操琴,不关乎天下,有多少人不懂乐音的吧。就像是今天遇到喜欢装摆作样的人,明明是个小孩子,却装作老人的语调,去诓骗那些同样虚伪的人!要是遇到懂行的,又哪里会入坑呢?


一、科举乃圣代之制,诸生若不遵习,即是生今反古,便非天理。虽孔、孟复生,亦由此出。然孔、孟为之,亦异于今之习举业者。孔、孟必在根本上发出,自别。故举业不足以害道,人自累耳。故学者不可外此,外此便是外物也,为病不小。(三十九)。科举制度的实行,是遵从了以前的社会型态,学生若不依循,便是颠倒时空,成不了道理。若是孔孟再生,那也会这样做的。然而孔孟所作的,也会和明朝的有不同。孔孟作用的自然是在根本上,所以不一样。明朝科举取士,是一时的制度,这也不妨碍王道的推进。是人们对待科举的心态有所不同,所以有些纷争。德性的修养与时势环境,这两者之间,是有一定的关系。内圣外王是完整的道路,请不要在某些细节上,犯下了大的错误。


一、科举之学,合下立心便分义利,义利便君子小人悬绝,岂可不痛省,而甘为小人之归?且读书以明心性,体贴此实事,根干枝叶花实自然成就,而举业在其中,此义之谓也。若读书徒事记诵为举业之资,以取科第爵禄,便是计功谋利之心,其大本已失,此利之谓也。舜与跖之分,间不容发,诸生当自猛省戒勉。(四十)。社会的事功,整体来看,就有分计划方案与推动执行,这有层次之分,这是要弄得清清楚楚才行。有决策权的自然不能公器私用,推动执行的自然也要考虑成本。道德规范要拉高,权责划分要清楚。有学问,有见识的人,才会端正谋划,步步实现各个阶段,这就是完整的思想所能体现的功能。而完整的思想可以表达在文章上,因此科举的时候,写策论应对,就是重点,文章的中心价值就是王道的实践。如果学问只是抄袭和背诵,就以为功课,想去框套名利?那它的原始目的,就不存在。假装作样的人,只会越搞越模糊,于是麻木与堕落,就容易变成一种罪恶。人所不经意的行为,造成没有感触的善恶,最后形成圣人与恶人的分别。

大科书堂训,甘泉子(四)。南风编译,(三十一 ~ 四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