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卖米蒙古,皇太极大惊害怕,八旗跟蒙古联盟将破裂
明朝末年,蒙古人的米粮,依赖进口。
八旗军一直出口米粮给蒙古部落,是为了建立两者的联盟,并用米粮贸易绑架蒙古。
1628年,自从明朝的袁崇焕对蒙古卖米,八旗军的领袖皇太极得知了,大惊失色。一旦蒙古人选择了明朝的米粮,就不再依赖八旗军的米粮,八旗蒙古联盟会不攻自破。
下文有三个部分,八旗军对蒙古的卖米,明朝袁崇焕对蒙古的卖米,皇太极阻止袁崇焕卖米。
。
一,八旗军对蒙古的卖米。
崇祯初期,皇太极出卖米给蒙古,并且希望从朝鲜处买米。蒙古人得到了八旗军的米粮,因此一直有部落投靠八旗军。同时,八旗军也利用朝鲜的毛文龙,跟明朝商人购买米麦布匹,走私到八旗军地盘内。
根据满清内部档案,满文老档,皇清开国方略,都记载了以下内容。
【我国粮食,如止供本国人食,亦已足用。但蒙古诸贝勒携众来降者不绝,慨加赡养,所以米粟不敷。】
【汝与毛文龙粮饷已经七年,我岂似彼之无故索取哉?惟今岁市籴一年,汝当发粮。当此窘乏之时,汝能助我,方见敦睦之谊。平安、黄海二道,实经残破,然大局尚无损,且其余六道仍如故也。若愿以粮相济,由鸭绿江运可也,由海运亦可也。】
【至(崇祯元年)二月朝鲜践此言,采米三千石,以二千石赠遗金国,一千石为商品,于鸭绿江中洲之中江交易之,是为中江贸易之始。】
据义州报告,这一次贸易额,是八万四千余两白银。
蒙古一直有部落投靠八旗军,希望得到八旗军的米粮来生存。
【天聪二年四月初三日,赐敖汉部(蒙古部落)之额驸杜稜号为济浓。先是,敖汉部杜稜,因察哈尔汗无道残害兄弟,不养人民,开满洲国天聪汗爱养人民,携部众来归。是以赐号济浓。】
【扎鲁特部(蒙古部落),色本,马尼,闻天聪汗善养人民,举部来归。】
同时,朝鲜国内驻扎一支明军,叫做毛文龙,他管辖的皮岛贸易值得关注,是八旗军跟明朝的走私贸易中心。
皮岛起到重要的贸易中介作用,朝鲜商人将人参、银两、粮米等运往皮岛,从皮岛商人手中换取中原内地的绸缎、青布、纸张等日用生活品,转卖给急需这些物品的后金商人,再从后金商人手中换取人参、银两和貂皮。
皮岛在朝鲜史料中称椴岛,因其处于鸭绿江以东,故明朝人称其为东江。
明史记载,毛文龙广招商贾,贩易禁物,名济朝鲜,实阑出塞,无事则鬻参贩布为业,有事亦罕得其用。
朝鲜《仁祖实录》曾记载了皮岛开市及毛文龙坐收税银的盛况:“毛都督于岛中,接置客商,一年收税,不啻累巨万云。……我国则京外商人,云集椴岛,赍持银参,换贸物货者,不可胜数”以致朝鲜称“岛中之马市不罢,则译官商贾辈买卖之路不绝”
朝鲜《仁祖实录》中,也有关于山东商人黄汝诚前往皮岛贸易因风而漂向朝鲜半岛的记载。崇祯二年八月,“济州漂流唐人十名到京。上命礼宾寺,丰其馈饷,遂差人押赴中朝。唐人黄汝诚等言:载米布等物,前往椴岛,自黄河小口出,至小海洋中,狂风夜作,迷失海道。漂到一处,登岸汲水,询知贵国旌义地方。下陆之际,狂风又作,本船漂去,不知何向”。
另据《崇祯长编》记载,“初,登州僻在海隅,素称荒阻。自万历戊午(1618年,八旗军开始攻打明朝)以来,辽人渡海,避处各岛及诸州县间。毛文龙号召为一军,岁饷八十万,皆从登州达皮岛中。而辽地一切参貂之属,潜市中土者亦由登地内输,由是商旅之往来云集登海上,登之繁富遂甲六郡”
崇祯二年(1629),袁崇焕禁止走私贸易,并且斩杀了毛文龙,封锁八旗军的经济贸易。
二,,明朝袁崇焕对蒙古的卖米。
根据袁崇的调查,蒙古酋长一直需要买米糊口,这是因为地理环境恶劣,导致部落容易饥荒。
如果明朝不卖米,那么蒙古人就要继续找八旗军买米糊口,并用布匹做支付。
【各夷共谓:室如悬磬,不市卖一二布匹于东,何由藉其利而糊口?】
当然了,蒙古人同样会出售战马,或者柴薪给明朝的袁崇焕,作为支付代价。历史上袁崇焕因此获得了大量的马匹,达到了马八万一千六百零三匹。
三,皇太极阻止袁崇焕卖米。
有些蒙古部落,他们购买了袁崇焕的米粮,因此收到八旗军的问责。
有一个典型的蒙古酋长,叫做奥巴,他暗地里和明朝来往,故而拒绝皇太极征兵,还私下跟袁崇焕贸易,结果被皇太极发现了。最后这个奥巴亲自去沈阳,跪着乞求原谅,才得到了皇太极的宽恕。
这份记载,是根据满清内部档案。
皇清开国方略:【命巴克什库尔禅希福等,复申前书中语,致诘奥巴,俱服,罪其私与明国交市,愿罚驼十马百,征察哈尔违约遽归,亦愿罚驼十马百,又越三日,奥巴献马一甲一,谢罪,太宗宥之。】
满文老档:【天聪二年十二月,尔竟负约,与我为敌之明国,两次遣使通商,尔之诈不可信,七也。】
。
最后。
蒙古是一群部落,由一个个单独的部落和酋长组成,不能把蒙古视作一个整体。
袁崇焕的策略,就是把敌对部落变成中立,把中立的部落尽量亲近明朝,把亲近明朝的部落编入明军。
苏布地(束不的)就是一个首鼠两端的例子。
由于袁崇焕对苏布地的互市,己巳之变时苏布地还未完全倒向后金,虽然有些族人跟随八旗军大汗,但是打完遵化就开始摸鱼,还在关外抢大汗的钱粮人口,结果被八旗军警告了。
质问这苏布地是要投效大汗的态度吗?明显是苏布地确实不愿意得罪明朝太狠了。
在明朝末年,有的部落中立,有的亲近明朝,有的亲近八旗,这是不断变化的。
而八旗领袖的皇太极,则是一直整合到1636年,才能把漠南蒙古编入八旗军,并开创了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