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民族词典】散杂居民族

2023-02-19 22:47 作者:就叫余风同学吧  | 我要投稿

散杂居民族

散杂居民族是中国民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技术性角度,散杂居民族可以定义为“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外的少数民族和居住在自治地方以内但不行使自治权利的少数民族。”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般针对少数民族聚居区,即民族成员在某一区域集中分布的情况,在聚居的少数民族地方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享受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政策优惠。然而,散杂居则是民族成员在某一区域分散居住或者混杂居住的情况。

这种格局有一定历史形成、发展过程。有学者认为,民族自诞生起就存在散居化的趋势,民族成员由于战争、灾害、残暴统治、殖民等原因不断迁徙,最终形成今天的民族散居格局。

我国的散杂居民族主要有回族、满族、畲族、土家族、朝鲜族、苗族、蒙古族、瑶族等,总体上呈现“广”、“多”、“杂”、“散”的特点,在人口上和地理空间分布上都不均衡。

民族人口散居化会给社会稳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在宣传工作或文艺作品中,出现侮辱、伤害少数民族感情的问题,进而演变为破坏民族关系的群体性事件,甚至波及全国。此外,散杂居民族在城市中也面临各种社会、经济、文化问题,如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等,以及特殊的民族群体心理、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给社会治理提出难题。城市民族问题具有敏感性、辐射性和连锁反应性,深刻影响着我国民族工作的推进。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就十分重视散杂居民族工作。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的推进,各民族人口流动速度、规模和范围不断增加、扩大。不同民族的散居化、杂居化进一步加强,散杂居民族及其交往交流交融问题得到学术界的重视。自1992年首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大量学者在政策导向下对民族工作、民族关系等方面展开讨论。2001年国家民委政法司散杂居处组织编写的《中国散杂居民族工作丛书》对散杂居民族研究进行系统归纳总结,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2003年起,我国开始了系统地对“散杂居民族问题”方向的研究生进行培养。中央民族大学培养的第一批散杂居民族研究硕士生陆续毕业。许宪隆教授开始招收“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方向的博士生,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也迅速跟进,建立了“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这一时期,国内关于散杂居民族的族群认同、城市民族问题、民族乡问题等的研究涌现。许宪隆教授提出散杂居民族的“共生互补”理念,即散杂居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共生体系当中自主的共生单元,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不可分割的共存整体的一部分,各民族只有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才能提高共生的关联度、亲近度,使得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的重要补充,也标志着散杂居民族研究进入成熟阶段。在新时代背景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加深,散杂居民族研究也将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指导下,继续扩展研究视野,开启新的研究。

【民族词典】散杂居民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