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主义哲学随笔(序)

近日偶然发现了实用主义哲学这一概念,其中心思想与我的很多观点不谋而合,无疑激起了本人尘封已久的思辩特性,也是我二十年来从具体哲学走向抽象哲学的第一步,更是寻找真我的第一步,值得留文纪念。就像一本书一样,每位作者都会为自己的书写下序言,我的学识以及理论不足以支持我写一本书,但我还是斗胆为这不是书的系列文章做一个序。
鉴于某文字社区充斥着大量的二极管,实用主义被妖魔化为功利主义,许多人连实用主义是干什么的都不知道就盲目把社会上某些不良风气的产生归结为实用主义泛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思想独立,这些行为更是印证了实用主义某些观点的正确,这里暂且称之为正确。因此,我不想将其发表在文字社区,视频社区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也不知道会写多少东西,有可能止步于序言,也有可能会写十几篇文章。总而言之,这一系列文章更像是对自己前二十年思维体系的总结,当然也包括对本人人生后几十年发展的展望以及指导。所以,我更加期待若干年后看到这些随笔,对其肯定或是否定都会令我欣喜,以下是正文。
自古以来,人类就在不停地探索周遭所处的世界,无数先贤从不同角度看待世界并为之发展出许多理论。在西方,哲学被两个问题大致划分为两种分支:存在的本质是什么和认识论。以上两种分支逐渐成为哲学的两个基本问题: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思维能否认识存在,这也是研究生考试政治科目中马理论的基本点。两千年来,许多人都在努力解释这些问题,但很可惜的是没有全知全能的人,上帝与佛祖也不曾面世渡人,所有的答案都是充满着漏洞。但我们就可以认为这些哲学家的努力白费了吗,显然不能,错误的结论也能够给与他人启发,更何况在我看来人类对世界的探索也没必要被认定成正确或是错误的,只要这些答案或是指导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有益即可。
那么哲学与我们个人有什么关系吗?我认为每一个人行事方针就是他人生哲学的表现,只是我们经常忽视罢了。不论是偏远乡村的农夫还是伶牙俐齿的政客,每个人都有自己一套处事法则,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无法脱离哲学范畴,都是每个人自己独有的认知,无非是哲学家将其抽象化并保留下来。在某种程度上,人都是哲学动物。
按照实用主义观点来所,当代哲学两种主要分歧:一种是非理性主义者,是唯心的、柔性重感情的、凭感觉的、乐观的、有宗教信仰和相信意志自由的;另一种是经验主义者,是唯物的、刚性不动感情的、理智的、悲观的、无宗教信仰和相信因果关系的。这两种分歧大致上也符合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但在这里恕我不能用等号,因为我很早就意识到人类的语言与思维乃至文化都有着局限性,无法反映客观真实世界。令人惊奇的是,这也是实用主义的观点之一。这种分歧导致了两派人马长时间的论战,谁也不能说服谁。也因此,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出现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潮流,而实用主义在后来甚至成为了美国的官方半哲学,对美国的社会、政治以及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杜威更是对中国的教育界、思想界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作用不是用一句话就能讲清的。
实用主义对待两种分歧的做法是居中调和,是“经验主义思想方法与人类的比较具有宗教性需要的适当的调和者”,我们应该注意实用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西方社会的宗教氛围十分浓厚,但科技的迅速发展使许多人越来越倾向唯物主义。实用主义强调事实,忠于事实,但没有反对神学。这也很像我的一些观点:世界可能存在神灵,但绝不是人类所想象的神,具有人格的神仅仅是人类心灵对身处苦难世界而向往美好世界的精神寄托,如果有证据表明神灵是存在的,那么我也会改变自己的观点。但宗教也有帮人类排解烦恼的作用,在这一点上我是认同的,既宗教的事实作用。因此,对待哲学的第一个基本问题,我与实用主义主张是保持一致的,既唯物,又唯心,认可多元论。
如果你看完以上一些对于实用主义哲学的简单论述,你会发现实用主义并没有要求信徒急功近利,不择手段,一切以利益为导向。而更像是一种方法,它折中调和了宗教与现实,不去做口舌之争,要关注其产生的结果,如果有价值,就可以将其认为是真理。将其发展到我们现代社会仍然有道理,对于有争议的议题,我们没必要说服对方,而要根据实证来建立自己的真理观。当然,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不止这些,我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结合一些著作以及自己看法来对实用主义进行一些辩证处理。我是刚刚涉猎实用主义哲学,也期待有读者能够对我进行批评或是指正,我都会欣然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