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门天子朱土木?为何如此臭名昭著?(下)

后也先战败后次年,新皇帝改元景泰。是年八月,距离太上皇朱祁镇被俘,将近一年。瓦剌无法从他身上得到好处,又多次被明军打败,于是派人南下求和,说愿意放朱祁镇回去。他倒是愿意放人,可是景泰帝不高兴。

突如其来登上皇位,大权在握,朱祁钰也就不愿意放手。北京保卫战之后,明军多次击败瓦剌。瓦剌首领也先见捞不到好处,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朱祁钰却不愿意接。大臣建议朱祁钰迎回明英宗,他不悦,说我本来不想当这个皇帝的,当初是你们逼着我当的。这个时候,于谦说,皇位已经定了,不会再更改,所以理当尽快接他回来。朱祁钰见最得力的大臣都这么说,只得说:“听你的,听你的。”便先后派遣李实、杨善出使瓦剌。派去瓦剌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竟将太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朱祁钰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朱祁钰也减了又减,明英宗抵达北京后,由安定门入城。之后,改乘法驾,入东安门,朱祁钰自东安门出迎,行拜见之礼,明英宗答拜,互拉双手,泪涕沾襟,相互推辞逊让了许久。
《明史列传58》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
景泰帝派了杨善等人前往查探,谁知杨善乘机迎驾,将太上皇接回来。于是,羁留塞北一年之后,朱祁镇踏上回乡之路。八月初二,他从也先的驻地出发,十四日抵达居庸关。十五日,一轿两骑,悄然进入安定门。北狩一年的上皇,终于回来了。
关于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会面,历史上说法不一。《明史纪事本末》渲染说二人嘘寒问暖,彼此谦让了一番。《明实录》则只有一句“帝迎见于东安门,驾入南宫,文武百官行朝见礼。”
不管是嘘寒问暖,还是冷眼相对,事实上是,景泰元年回京的太上皇,从此被锁在南宫,整整七年。
七年里,景泰帝不但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景泰帝甚至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让人无法藏匿。
就这样,太上皇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七年的软禁生涯。
习雪:景泰帝在位年间,重用大臣于谦等人,治理国政,颇为有序,也造就了日后的景泰中兴在位期间国富民强(朱祁钰的母亲吴氏本是明宣宗为皇太孙时的侍女,宣德三年(1428年)朱祁钰出生,进封贤妃。)朱祁钰正当壮年,子嗣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尚未显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储的问题再次摆上桌面。众臣议论纷纷,一时之间,定不下来。十六日内宫传来消息,说朱祁钰病体康健了。于是众臣准备第二天上朝的时候再商议皇储问题。这一夜却爆发了夺门之变,石亨亲眼看到了景泰帝的病况,估计其行将不起,便与徐有贞秘密策划,准备迎请英宗复辟。之后,二人密禀孙太后,取得了她的懿旨。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十七凌晨四更,石亨、徐有贞等人领军打开长安门,接着迅速赶到南宫,请明英宗复登大位。到东华门,守卫大声喝止,明英宗高喊:“我是太上皇!”东华门随声而开。明英宗堂而皇之进入大殿,五更时分,百官在午门外朝房等待朱祁钰升朝,忽然听到宫中钟鼓齐鸣,宫门大开,徐有贞出来高声宣布:“太上皇复位了!”目瞪口呆的公卿百官在徐有贞的催促下,匆匆整队入宫拜贺。
朱祁钰听到钟声,问周围的人说:“这是于谦吗?”。周围的人回答说:“不是,是太上皇”。朱祁钰说道:“哥哥做皇帝,好,好,好。”
明英宗复辟当日就当了把秦桧即逮捕了兵部尚书于谦、大学士王文,并将一批大臣、太监下狱。随即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朱祁镇复辟后两三天,在朝堂之上对大臣们说,弟弟的病好多了,可以吃粥了。众臣皆默然不语。一个月后,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丑,朱祁钰死去,死因不明,一说为被人杀害。正月二十一,明英宗改景泰八年(1457年)为天顺元年。(习雪:明史记载:复位当日,他传旨逮捕兵部尚书于谦、吏部尚书王文。都御史萧惟祯建议以谋逆罪,处死二人。皇帝犹豫,说当年抵御瓦剌,于谦是有功劳的。徐有贞说,不杀了于谦,您复位无名。皇帝最终同意,二十二日以谋逆罪处死于谦、王文,籍没其家。随之,于谦所推荐的文武官员都被波及。仓促之间,皇帝来不及罢黜景泰帝,直到二月初一乙未日,才想起将景泰帝废为郕王。因此,短短几日之内,一个朝廷,竟然存在两位合法的皇帝,不能不说是奇事一桩。二月乙未,皇帝废朱祁钰为郕王,软禁在西苑。癸丑,郕王去世,享年三十。皇帝似乎还不解气,给了他一个恶谥,叫做戾。以亲王之礼,葬于西山。)习雪:戾(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值得一提的是朱祁祯后面把朱祁钰的墓地砸了)
不久之后明英宗还干了一件不可饶恕的事情,那就是杀害了民族英雄于谦。在北京保卫战中,于少保居功至伟。然而明英宗却深恨于谦拥立其弟景泰帝,所以将其杀害。与于谦一起被杀的,还有许多参与北京保卫战的功臣,包括副总兵范广,内阁辅臣王文,还有多名栋梁之才被流放。其原因就是在于,他们在自己被捕之时,没有救自己,没有打开北京城门于谦等当初拥立朱祁钰的大臣,纷纷被明英宗以谋逆之名,处死。景泰朝结束。
明英宗复位后,下诏指斥朱祁钰“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并废其帝号,赐谥号为“戾”,称“郕戾王”。这是一个恶谥,表示朱祁钰终身为恶。按亲王礼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钰因此成为明朝迁都北京之后,仅有的一个没有被葬入帝王陵寝的明朝皇帝。
但成化年间,一些臣僚开始为朱祁钰不平,他们认为朱祁钰危难之时受命,削平惑乱,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功劳很大,却谥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责问,当时若不是朱祁钰即位,瓦剌如何能退,明英宗如何能返京。
明宪宗虽然曾被朱祁钰废去太子地位,但对这位叔叔的功绩还是相当理解。几经周折,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下诏恢复朱祁钰帝号,定谥号为“恭仁康定景皇帝”,并下令按帝陵的规格修饰陵寝。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景帝的功绩。但明宪宗没有给朱祁钰全面平反,所定谥号仅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谥号都是17字,朱祁钰在规格上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钰还没有庙号。
直到南明弘光时期,朱祁钰才加上庙号代宗,并增加谥号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至此,朱祁钰在礼仪规格上与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历史功绩也稍稍为后人所知了。
习雪:其实复位之后明英宗并没有守护好他弟给他打下的中兴底子在《谥法》中,“英”代表着出类拔萃、聪明智慧,属于美谥,往往被赠予年少有为的帝王,但人到中年的明英宗自从改天顺为年号后,事事不顺。在第四次北伐中明英宗因情报系统失灵战败被俘,九边大乱,导致“海西野人女直之有名者,率死于也先之乱,朝廷所赐玺书,尽为也先所取。”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对海西的经略付诸一炬,三朝旧人皆战死,辽海藩篱尽消撤。海西财产的损失事后可以弥补,但海西旧人战死,投顺脱脱不花而活下来的海西众人通过对明初二帝北伐建立起的“天朝上国”无敌的政治形象的破灭无法挽回。明英宗心有不甘,于天顺六年, 明英宗派锦衣卫都指挥金事马鉴等前往奴儿干、吉列迷、黑龙江等“ 女直地方买卖” 欲趁机把铁岭的奴儿干迁回庙街。马鉴等人来到开原, 得等候“ 夷人接护” , 而夷人“ 过期不来” 。后来呕罕河卫头领你哈答率众到边, “ 诈言迎接” , 至晚竟人边寇掠, 过了几天, 成讨温卫头领娄得率众来迎, “ 称说黑龙江野人与都督阿哈仇杀,阿哈又与娄得有仇” 。(也自此把女真养肥了)
天顺元年,明英宗欲遣马云以开撒马儿罕道路补过,奈何因杀于谦苍天不予,马云因弩温答失里恐吓,逐罢 习雪:后又发生震惊天下的曹石之乱皇位差点再次异位,明英宗复位后,石亨和曹吉祥在朝中的地位更是无以复加,石亨亲属数十人被授予卫所指挥、千户、百户,曹吉祥的侄辈数人因缘成为都督,甚至有一侄得到封侯的荣耀。
石亨在英宗年间,渐渐暴露了骄狂和欲壑难填的本性。大肆冒领军功,为部下四千余人冒领功赏,各地的守将都愤愤不平。石亨奏请皇帝撤销各边省巡抚及提督军务诸官,英宗也同意了。巡抚大同都御史年富由于不投附石亨,被禁卫军奉命逮入锦衣卫狱。英宗问大学士李贤:"年富这人怎么样?"李贤如实回答:"行事严明公正,能革除宿弊。"英宗有所觉察,说道:"一定是石彪忌恨年富,满足不了其私欲,陷害他!"李贤跪伏称颂:"皇上明见,这是实情!"年富被释放,但却解甲归田。石亨的权势之重由此可知。
石亨和曹吉祥肆意侵夺民田,有一位御史上书弹劾。英宗看到奏书,对大学士李贤和徐有贞说:"御史敢这样直言,真是国家的福分!"站在皇帝身旁的曹吉祥恼羞成怒,要治御史之罪,被皇帝制止。石亨闻讯后,怒气冲天,指斥御史胡言不实,进而迁怒于李贤和徐有贞,称他们是后台主使。石亨对曹吉祥说:"如今在内廷是你的天下,在外朝由我统领,李贤之流这样诬陷,其用意很明显啊!" 徐有贞因夺门之功升任内阁首辅,想再立功名自固,因而与石亨发生了矛盾。石亨与曹吉祥在皇帝面前猛烈攻击徐有贞,御史又多次上书揭露石亨和曹吉祥的违法事端,于是英宗对这三人都有了看法。皇帝转而信任专为自己刺事侦缉的锦衣卫统帅门达、逯杲,让他们侦伺实情上奏。
此时锦衣卫指挥门达正依附于曹吉祥和石亨。门达和给事中王铉分别上书皇帝,称都御史耿九畴党附首辅徐有贞和大学士李贤,唆使御史诬陷石亨。太监曹吉祥乘机在皇帝跟前跪奏:"臣等万死一生,舍命迎皇上复位,内阁大臣一定要杀了我等而后快!"说时声泪俱下,伏在地上痛哭不起。皇帝的立场又回转过来,依旧信用石亨和曹吉祥,将徐有贞和李贤降职,弹劾他们的御史夺职戍边。
一天,内阁赞善岳正入值文渊阁。皇帝问他:"你何以辅佐?"岳正回答:"内臣、武臣权势过重。"皇帝会意。岳正退朝后,将此事告知曹钦、石彪,劝他们辞却兵权。曹钦、石彪大惊,奔告曹吉祥。曹吉祥面见皇帝,摘下帽子,跪在地上哭着请求皇帝处死。皇帝问清缘由,召来岳正,斥责他泄露谈话。岳正却说:"这二人必定会背叛陛下,我这是防患于未然,以全君臣共难之情。"皇帝很不高兴。石亨和曹吉祥也不高兴。不久,岳正被谪调广东任钦州同知;兵部尚书陈汝言又命他远戍肃州卫,随后远遣云、贵两广边地。
石亨恃宠骄狂,无所顾忌。有一天,石亨率千户卢旺、彦敬进入皇宫禁地,直入文华殿。皇帝惊问:"他们是何人?"石亨满不在乎地说:"这是微臣的两个心腹,迎复皇上之功,这两人功劳最大。"石亨当即请皇帝下旨,擢迁二人为锦衣卫指挥使。后来石亨推荐同乡孙弘担任工部侍郎,英宗也照准了。石亨又奏请皇帝提升孙弘为尚书,皇帝没同意。石亨气哼哼地出来说道:"一次迁尚书不行,下次再请迁任!"石亨的骄狂,皇帝也有些不快,但念及夺门之功,也就容忍了。
后来英宗向李贤咨问政务得失。李贤说:"权力不能下放,望陛下独断。"皇帝会意,进而君臣谈到夺门之功。李贤说:"迎驾还说得过去,'夺门'二字,如何能传示后世?陛下顺应天命,复收长位,门何必夺?而且内廷门哪能夺呢!当时有人邀我参与此事,我没同意!"皇帝很吃惊,问他缘故。李贤说:"景皇帝卧病不起,群臣自当上表请陛下复位。这样名正言顺,没什么可疑虑的,更不致夺门。如果事泄,这班人倒没什么可惜的,但陛下又将置于何地?这些人只想借机图个富贵,哪里想什么江山社稷!"英宗恍然大悟。后曹其心腹起兵造反孙镗指挥禁卫军发动猛攻,叛军溃败。到中午时,曹钅睿被杀,曹钦中箭负伤,策马奔逃。吴瑾带领五六名卫士也参与平叛,在路上遭遇曹钦人马。曹钦虽是处于末途,但困兽犹斗,吴瑾等人寡不敌众,全部被杀。一身是伤的曹钦带着残兵返回其驻地东大市街,与前来追剿的禁卫军抗拒。曹铉率领一百余名骑兵往来驰奔,与禁卫军作最后的较量,一次次击溃禁卫军的进攻。双方战至夕阳西下。孙镗在后督战,将溃退的甲士镇压,命神射手放箭,他自己亲发神臂弓远远地射杀曹铉将士。禁卫军再次发动攻击,追杀曹铉。孙镗的儿子孙辄在激战中砍中曹钦肩膀,孙辄却被曹钦卫士杀死。曹钦感到大势已去,立即统率兵马试图从朝阳门逃走,没有成功;奔走安定门、东直门、齐化门(今建国门),诸门被禁卫军紧闭。大雨倾盆,曹钦乘夜窜归。孙镗统禁卫军追杀;兵部尚书马昂、会昌侯孙继宗分别统领禁卫军增援,鏖战杀敌,喊声震天。禁卫军士卒们呼喊着杀向曹钦宅第,团团包围。曹氏府第被禁卫军攻开,军士大声叫嚷着蜂拥而入,见人就杀。最后曹钦投井自尽,曹铎死在禁卫军刀下,家中大小全被杀光。皇帝临御午门,宣布太监曹吉祥谋反,命禁卫军将曹吉祥关入都察院狱中详审,第二天将他弃市凌迟。其党羽和家族成员也都被杀,或被流放岭南。明廷下令,族灭曹家及其姻家,尽屠参与政变的党羽,并把大太监曹吉祥当众碎剐。只有出首告变的马亮好命,得授都督一职。至此,“夺门之变”三大“功臣”,一贬二死。
习雪:在他最后的时间里也就是他还是做了一件好事的天顺八年正月十六(1464年2月23日),英宗皇帝驾崩,享年三十七,葬于裕陵,庙号英宗,谥曰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明英宗朱祁镇,前后两次在位,共计二十二年。三十七年的人生,七年太子,十四年皇帝,八年幽禁,最后八年又当皇帝。少年不识愁滋味,肆意北征的热血,加上从皇位坠落的彷徨与毫无自由的恐慌,最终失而复得,勤政处事,这样的人生不可谓不复杂。英宗遗诏,废除自明太祖开始的宫妃殉葬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或许是他历经磨难之后的灵光一点。
习雪:各位觉得如果当年没有夺门之变,明朝又是一份什么景象呢?明英宗是否又是一个合格的明君呢?(顺手涂鸦仅供参考,请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