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校长领导力修炼——来自《大学》的启示

2021-11-28 17:54 作者:董一點點er  | 我要投稿
  • 校长领导力修炼——来自《大学》的启示

  • 介绍:国学 圣贤先哲 (领导学 管理学)

孔子三千学生  七十二贤人(重大影响)曾子重孝 私学 《学记》中“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孔子理论(独特的中国的表率领导)——范式 路径 价值

  • 经、传 朱熹认为两部分: 经文:曾子记录孔子的部分 传文:曾子和学生的谈话

  • 因为朱熹,四书慢慢比五经重要(因为科举考试),四书第一篇文章《大学》

  • 领导学和管理学相关的文献&著作 大学是成为大领导必备的学问 是成为君子必须要学习的理论 大学=领导(真正的君子  影响别人的人)

  • 张新平.《大学》:领导学的中国千年纲领[J].现代大学教育,2019(01):53-55.

  • 首先,《大学》所订立的“明德亲民至善”领导宗旨,成为千百年来中国领导旨向的根本“宪法”;

  • 其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 《大学》着力强调的领导素养,其可整理为三个方面:

  • 一是提升认识领导现象及其本质的能力,二是充实、完善自身的情意世界,三是培养社会治理的能力;


  • 最后,《大学》发展了若干值得千年坚守的领导原则与方法,这主要包括在体悟 “关系”中做事、在协调 “德财义利”矛盾中立事、在平衡“好恶”中成事等内容。


  • 以“表率领导”引领高品质学校建设 作者:张新平

  • 儒家文化中谈论和推崇的培养君子也即培养领导者的主张,本质上就是有关“表率领导”思想与实践的系统阐释与建构。

  • 儒家所阐发的这种“表率领导”,将领导者本人的修身慎独、修己安人、言传身教、知行合一看成是领导成功的关键,从根本上决定着领导力的高低和强弱。

  • 表率领导”关注的第一焦点是领导者自身的德性境界修养和能力品质提升。



  • 介绍

  •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1] 。

  •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2] 。



  • 背景

  • 公共行政的精神

H·乔治·弗雷德里克森(H. George Frederickson),美国当代著名公共行政学家、新公共行政学派领军人物,堪萨斯大学埃德温·斯滕尼公共行政专业特聘教授。 距离悖论:距离悖论,指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公众对为其提供服务的个人或特定组织持有特别的好感,而对整个公共服务机制则抱怨不断 美国解决方法:三权分立 我国是反距离悖论 《中庸》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所以君子的举止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规范,行为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法度,语言能世世代代成为天下的准则。远离君子的人有仰慕之心,靠近君子的人无厌烦之意。

  •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领导学对距离的问题要好好的把握。 完整表述见于《论语·第十七章·阳货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要理解孔子的意图,必须回到历史的语境,准确把握孔子的说话对象。“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的说话对象是“君子”中的“人主”;“女子”不是泛指所有的女性,而是特指“人主”身边的“臣妾”,亦引申为“人主”所宠幸的身边人;小人则是与君子之道相违背之人。


  •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珍藏版) 法约尔 著  


  •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此书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第二部分论述了管理的原则与要素。[2] 亨利·法约尔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管理理论: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后者包含在前者之中;管理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劳动分工、职员与职权、纪律等管理14条原则;管理5要素问题。[3]

  • 《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融合了许多哲学上的思维方式,缜密而深刻。该书的理论不但囊括了亨利·法约尔所有关于管理学的理论,并且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开拓和创新。首次提出了一般管理的具体概念,并首次将其形成了一个理论系统。[4]




  • 孟子

  • 合作 分享 共同表达

  •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人+时代 摘自《孟子·万章章句下·第八节》

  • 曾子 (七十岁) 师从孔子(曾子和其父亲都师从孔子) 孔子托孤(曾子是孔子孙子的老师) 拒入仕途 病逝鲁国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E%E5%AD%90/208375?fr=aladdin

  • 评价: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彦。

  • 高柴的特点是比较愚笨,曾参的特点是比较迟钝,子张的特点是比较张扬,子路的特点是比较鲁莽。(孔子可以针对其特点进行调教)


  • 曾子问第七

  • 很偏僻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很个别性的,很特殊性的问题 很重视礼孝等问题


  • 《二十四孝》

  • 曾母啮指,曾子心痛


  • 故事:曾子烹彘

  • 小而言之,是家庭教育的问题:父母对孩子说话要算数,才能为孩子树立一个守信的榜样。大而言之,是处世为人要讲诚信的问题。                


  • 名言 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读书人不可以不而有毅力,因为他重大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到死才罢休,不是很遥远吗?) ----《论语·泰伯》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 君子思不出其位

  • 考虑事情不超过自己的职权范围。比喻规矩老实,守本分。也形容缺乏闯劲。


  • 曾子的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




  • 《大学》十一章(第一章讲三纲&七字诀 ;后面章节讲如何实现:八目)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AD%A6/5655065?fr=aladdin

  • 《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在明明德 教育管理 教育领导学是受到科学影响的,是问题导向的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1697331

  • 这句话分为两部分,前一字“明”是动词,是通晓、明白、理解的含义,后二字“明德”是指极为完美的德性。放在一起,“明明德”就是能够明白理解人所具有的一种高尚完美的德性。只有明白了什么是德性,才能美善光辉之德发扬光大。

  • 明:彰显

  • 明德

  • 明德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 善性  

  • 明德  暗德 无德 缺德的关系,是对应的

  • 在孔子看来,“明德”是每个人生下来就具备的,但却无形不可见,有灵而难以扑捉。

  • 人成为好人 伟人的可能性  

  • 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句话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上》。

  •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命就是明德)


  • 孔子的人才观

  • 上古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孔子似乎没有怎么提及,但“鸟生鱼汤”中的三位尧舜禹,孔子曾经一一表示过万分敬仰之意。 孔子给了如下的评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孔子说:“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 好问: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 好察迩言,就是喜欢去思考那些浅薄的话语:舜其大知也舆 (孔子向舜学习,好问);现在的领导都是驯化隐恶而扬善

  • 隐恶而扬善:舜隐恶扬善,意思是指宽厚地不谈人的坏处,光宣扬人的好处。出自《礼记·中庸》。

  •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是前面三点的总结


  • 其后,被孔子称颂的人物有泰伯和周文王、周武王(三让天下的泰伯真可谓古往今来道德最高尚的人之一。)

  • 周公


  • 五圣:

  • 孔子是至圣;孟子是亚圣;复圣为颜回,宗圣为曾参,述圣为子思(孔伋)。

  • 人人可以成为尧舜



  • 在亲民 领导不是孤家寡人 不要太高明,不然没有伙伴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599801159121940034&wfr=spider&for=pc

  • “在亲民”还是“在新民”?

  • 一是“爱民”的意思。

  • 走进百姓当中


  • 二是“使民亲和”的意思。

  • 改造 第一,“作新民”之“作”是“振作”、“鼓励”的意思,“新”是“自新”的意思。于是,“作新民”便可解释为“振作起来,做一个能够常常改过自新的人”,或者“鼓励民众时时自新”。这种解释便与“明明德”对应起来,“新民”就是民众自明其“明德”的意思。




  • 在止于至善 不明确 但是也是美妙之处 至善 是一个大目标 但是可能永远达不到,但是一直在路上 至善的理念和追求——这是中国领导学对世界领导学的贡献(不是技术  不是科学 这远远不够)

  • 在 强调当下性 现实性 现实复杂性 不要忽略掉 领导工作的诀窍和美妙 把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但是又特别强调现在

  • 止 《说文》里面说:“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这个“止”呢,就有一个根基之义,还有一种达到之义。 这个“止”,在这里就是说:大学之道的基础和根基,就是修养这个至善,离开了这个至善,我们就成了水上的浮萍,没有根柢。 不可能像深植于大地的树木那样,有根有柢而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家庭的栋梁,国家的栋梁。 所以说这个“止”,对修这个善,具有一个基础的意义,有一个目的的意义,有一个根基的意义。 这个基础和根基,就是要有肥厚的信德之土,来养育我们的十善之行。因为如果我们不信自然,不信自然大道,不相信这个德,那么这个善很难立起来,很可能就左右摇摆,时行而时不行。 所以,这个“止”,我们要从《说文》——汉代的《说文》字典里面去把它参透,而不要像现在的人这样,看到这个“止”,就单纯地理解为停止,止步。而是要演绎开来,进入到汉代以前,古代人的那种心境当中,去理解这个“止”,真正地把自己的善根、善心,深植在信德之土的牢牢基础之上!这样这个善才能立得起来,这个善行才能在我们家庭的生活化当中,在社会的生活化当中,在工厂的工作环境之中,在社会行为之中,去展开这个至善的修持。

  • 收放自如

  • 延续下去的活力

  • 达到最好的状态  最合适的状态

  • 不要用力够猛 也不要用力不足 要知道什么用力 什么时候要放下脚步 要知道“止” 不要不知进退、不知深浅




  • 领导力修炼的七字决

  • 知 知的目的是知道你不知 欲不知 苏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 知与不知是统一的 抱着不知道的态度去知道

  • 定 定海神针 领导者选择不好就不能安心 坚定 明确 稳定(不是总是在改变) 我们如何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保持相对的不变,给别人一种定感

  • 安 感受——心安理得 君子食不求其饱,居不求其安,敏于行而慎于言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修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好恶等会影响心安,比如怒气,不是中的状态,正的状态 心安很难 创造领导的环境和条件

  • 虑 思考 研究

  • 得 虑才能得 要思考得到和失去的关系 难道得到更多就是很好吗?有的时候失去也是一种得到。

  • 子曰:“孔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 人生三戒。 少年时戒的是性的问题。就像我们今天戒黄色读物和影视对 青少年的影响一样,主要是希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减少青少年 犯罪,增进社会稳定。其实,还有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不 为中、老年时代留下身体方面的祸根。不少人中、老年时代时的疾病 都是青少年代纵欲过度而埋下的病根。 壮年时戒的是斗的问题。这里的斗不是指打架斗殴,而是指 精神方面的争强斗胜。时时处处都打跨人家,而让自己出人头 地,高人一等。这是典型的中年人的毛病,多半也会种下冠心病 之类的病根。 老年人戒的是得的问题。这里的得是指贪得无厌,许多人 有一种看法,就是人越老越吝啬,越老越贪婪。不知这是不是一 种偏颇的看法,但这方面的故事也的确有很多就是了。 好在圣人一共也只提出了人生三戒(而不像猪悟能那样“ 八 戒”),而且三戒还处于人生三个不同的阶段。所以,对每个人来 说,随时需要做到的实际上也就只有一戒罢了。

  • 得有的时候很复杂,有的时候是社会制度的问题。



  • 八目:把个人和国家联系在一起 思想非常开阔,也就是如何实现七字诀

  •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平天下:全球化 个人的发展怎么和身边的同事  同行,和组织 社会 国家 全球如何联系起来 只有在大的关系网中,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 宏观&微观;抽象&具体





校长领导力修炼——来自《大学》的启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