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回到家乡,他们倾尽一切。
我一向都是喜爱诺兰导演的电影的。他快速而又独特的剪辑,使得电影的节奏紧张,急促。电影中新奇的概念与设定都在不断刺激着观众的神经:《盗梦空间》的梦境设定,《信条》的时间穿梭,无一例外都是十分新异的。因此对于《敦刻尔克》这部电影,明明2017年上映却一直拖到现在才看,最关键的原因便是,这是第一部诺兰导演的战争片。这是一个历史片段,是一个已然发生的故事,故事的法则都是我们熟知的一切,没有那些新奇的设定,诺兰导演还能满足我的观影需求吗?于是我便拖到了现在,在上映7年后的今天,去看《奥本海默》的前一周补上了这部可以说是诺兰导演挑战自我的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二战历史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历史的对错我无权评价,事件已然发生,我们所处的时代便是事件结局所导向。网上不少评论说是这部影片在给英国撤退洗白,我不认可这种鲁莽且无礼的评论。诺兰并没有美化事件的正确,只是着重刻画人物在事件中挣扎求生的勇气。就算拍摄现实题材的影片,诺兰依旧采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来讲述故事,三条不同时间上的人物,三种不同的意志与勇气,为我们描绘出了战争的无情。诺兰在影片中刻意的减弱了许多直接炮火交接,回想一下《拯救大兵瑞恩》,基本全片都在轰呀炸呀,斯蒂文导演的电影比较直接,许多表达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传递信息,用炮火轰鸣来表达战争的残酷。诺兰在《敦刻尔克》中,除了德军的空袭轰炸,打黑枪,就基本没见过别的战术,却通过士兵面对风吹草动时的紧张,脸上的疲乏来表达战争的恐怖,这点来说我挺喜欢的,难得见到老美的作品里没有大英雄主义(其实还是有?比如最后那个上校)。
另一点是配乐,由诺兰老搭档汉斯·季默制作了本片的配乐。在一部没有敌人,没有炮火的战争电影中该如何营造紧张的氛围感?配乐。汉斯的配乐为这部电影画龙点睛,给电影赋予了灵魂。配乐其实与大伙儿平日听的音乐有着很大区别,配乐需要去烘托画面,去引导观众的情绪。当然有些电影的配乐恰恰相反,是让观众去自己发掘自己的感官。汉斯在这部电影中的配乐属于前者。他在电影中常常使用一个不断攀高的声调刺激观众情绪,营造出了紧张的氛围。使用怀表的滴答声强调分秒必争的紧迫感。当步兵(说实话我记不住那几个主角名字)在火车上躺下的那一刻,环绕着整部电影的滴答声结束了,也代表着撤离成功。音效一向都是诺兰所重视的一环,这也是他电影总是让人紧张不停,高潮不断的至关重要一环。
电影除了在最后成功撤离,前面基本都是采用暗光,冷色调的镜头,强调战场的冷漠,人性的冰冷与士兵的绝望,营造了一种压抑的环境,沉重,让人窒息。电影里采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这是诺兰电影中极少见的。长镜头的运用将人物的命运拉长,情绪放大。强化了镜头内信息的表达,让人忍不住的担忧主角的命运。直到后面撤离成功,镜头颜色回暖,一种成功(感觉败军撤离不能用胜利)的喜悦总算来到了眼前。温暖的画面配上丘吉尔鼓舞人心的演讲,使得之前的努力都有了结果,这其实是很常见的手法,初中就学过,欲扬先抑。但诺兰运用绝美的镜头,将情绪不断放大,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属实厉害。
整体来说,诺兰在这部电影里将那些复杂的规则,新奇的设定给去除,减少了爆炸,删掉了打斗。他没有用这些最酷,最爽的技巧,以三线插叙的形式强化剧情,用配乐与音效去抬高情绪。这些减法正是诺兰走向大师的一部,这部电影绝对不是诺兰最烧脑最爽快的电影,却是诺兰突破自我,到达新高度的一部精彩万分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