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独有的兵器——戈

2022-10-01 12:59 作者:江南拱桥夜  | 我要投稿

       戈,中国先秦时期一种主要用于勾、啄的格斗兵器。戈作为古代冷兵器符合三大基本要素:尖、刃、重。戈模仿鸟兽的喙、尖角,通过啄、钩的功能伤害敌人。戈在步兵使用时,柄长一米左右;骑兵、战车使用时,柄长三米左右。作为先秦必备的兵器装备,戈的作用不言而喻。可以说,戈极大程度地影响了后来的众多兵器。

      戈各部分的名称来源于战国时候的《周礼 · 考工记》:“戈,广二寸,内倍之,胡三之,援四之。”戈通常宽2寸,内长七寸,胡长6寸,援长8寸,重1斤14两,柄长6尺6寸。但实际上戈的尺寸并不一律,标准的戈,由戈头、柄、铜尊三部分组成 。戈头,分为援、内、胡三部分。

      1、戈头,一般由援、内、胡组成。

      援:就是平出的刃,上下两刃,前有尖锋。用来勾啄敌人,是戈的主要杀伤部。长约8寸,宽2寸,体狭长,多数体中有脊棱,剖面成扇菱形。援的上刃和下刃向前弧收,而聚成锐利的前锋,是戈的主要杀伤部位。

      内:位于援的后尾,呈棒状,用来安装木柄,有直的,也有末尾向下弯曲的。内上面有穿绳缚柄的孔用来装柄,称为“穿”。为了防止勾啄时勾和柄脱落,又常在援内之间设“阑”,援下近阑处下延成“胡”,胡上亦有“穿”。

      胡:戈援下刃接近阑的弧曲下延,并沿阑侧增升缚绳的穿孔,这部分称为胡。开始时,胡只是为了增加穿孔而设,胡越长穿孔越多,柄和戈头缚绑得更紧密,所以胡部就越来越长。两周时期将胡身加刃,增加了戈的勾割能力。胡的长度一般为戈刃的三倍,即6寸,到了战圃时期,胡的长度又有所增加,成为长胡多穿式戈。

      2、戈柲:即木柄。为了便于前砍后勾,多用扁圆形柄,以利于把持。戈柄的长度不一样,根据实战需要,步战用的柄短,车战用的柄长。早期的柄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樽,并不能杀伤敌人。也可能用于刺击。。

      3、鐏:早期的鐏只是为了便于使戈在不用时插在地上,不致斜,所以在柄的尾端加上一个铜制鐏,并不能杀伤敌人。不过,近年来,发现有的商代戈鐏带有尖刺或锋刃,也可能用于刺击。

甲士乘战车持戈挥杀图

       戈的种类主要包括:曲内戈、直内戈、銎内戈及另类轮内戈。

       根据柲的长度可以分为80厘米左右长的单手步战戈,配合盾使用;1米4左右的双手步战戈和3米左右的车战戈。

       戈的使用方法为手持,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推、斩、击、钩。

       推——《淮南子·人间训》有“门者出之,顾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句,指的是利用戈援的上刃杀伤敌人。看一看下图“援”的位置,再想想“推”的动作,是不是懂了呢?

       斩——又称“斫”,指的是利用援下部的刃或胡刃劈砍。

       击——也称“啄”,指用戈的前锋像鸡啄米一样啄击敌人。早期的戈还没有发展出内和胡这两个部分。那时候,利用前锋啄击是戈的常见使用方法。

       钩——也比较形象,就是利用援下的刃将敌人“钩”过来。在“钩”的过程中,敌人也被割伤了。

       从作战的角度来看,戈与刀剑斧矛等相比,战斗力明显逊色。戈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有带柄兵器,可用于勾、啄、割等。它有横刃前锋,垂直装柄,其内刃用于勾割,外刃可以推杵,而前锋用来啄击对方。当用戈钩住敌人回拉时,自然同时也将自身的要害暴露给对方了。将敌人拉向自己的风险很大,一旦不能重创敌人,很容易反遭其害。这就不如剑与矛直接刺杀方便;如果采取啄击的方式,戈的战场杀伤力又明显不如刀与斧等。

       那么,战斗力具有很大局限性的戈为何能成为古代第一兵器?可能有人要说,其他作战力强的武器当时还没出现。事实不是这样的,这些更具战斗力的武器当时早就有了,现在出土的商朝文物中就有青铜剑、矛头等。如斧钺等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但在当时并没有被大规模用作武器,而是作为礼器及权力标志物,有时也用作刑器。

      原来,“戈”成为秦汉之前第一兵器的主要原因与当时盛行的作战方式有关。

      先秦时期,作战方式以马拉木质战车的交战为主。据有关资料推断,夏代已开始使用战车进行小规模车战,经商代、西周以迄春秋,战车一直是这一时期军队的主要作战装备,驾乘战车作战即成为这一时期战争的特征。战车是当时的诸侯国最重要的军事装备,战车的拥有量,也是衡量各国军事力量的基本标准。

     车战的基本作战单位是乘。乘是以战车为中心配以一定数量的甲士和步卒(徒兵),再加上相应的后勤车辆与徒役编组而成。所以乘是车、卒组合的基本单元,也是当时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古代车战分攻守两种,攻车直接对敌作战,守车用于屯守及载运辎重。考古发掘证实,商代的战车为四马两轮,木质结构,重要部位一般还饰以青铜车器,西周和春秋时期战车的形制大体略同。

春秋时代的战车部队

       作战时,甲士在车上,步卒以两为单位随同战车行动;各战车队的战车则以一定方式展开成阵。车上的甲士以手中的武器交手格斗,如果手中的武器是矛等直击兵器,如果一刺不中,两车错过后,就失去了毙敌的机会。这时,戈的钩击功能便可大显其威。车上的甲士以手中的戈钩住对方颈部或衣甲,用自身战车奔行的力量将对方拖下来致死或杀死。当时的步军也在作战中普遍使用戈,举戈执盾的战斗方式在先秦时期非常普遍。

       车战为主的先秦战争中,戈的优势是其他武器所无法比的,所以被列为当时的第一兵器。

       直到战国时期,各国军队中战车的绝对数量仍然可观,笔者考证,《史记·张仪列传》就记述了当时秦军的组成是“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战国末期,铁兵器的广泛采用和弩的改进,使步兵得以有效地遏止密集整齐的车阵进攻。同时,由于战车本身车体笨重,全车只靠榫卯结合及皮条缚绑,容易损坏,同时驾驭困难,特别是当参战车辆的数量骤增以后,战车对于战场地形及道路条件仰赖日趋严重,其只有在空旷平坦的原野,才能发挥威力,遇到山林沼泽等复杂地形,就无用武之地了。而且小块耕地的大量出现又严重地破坏了井田的道路系统,更增加了战车团队运动作战的困难。此外,随着战争性质和结构的转变以及城邑地位的提高,对要塞的争夺日趋频繁,从而大大降低了战车在作战中的地位。战国末期钢铁兵器的出现和强弩的使用,也对战车极为不利。因此到秦统一后,战车已趋衰落,随着战车地位的下降,人们将戈与另一传统的长柄武器矛进行了融合,从而诞生了一种新式武器---戟。戈自然而然也就随之逐渐退出了战争的历史舞台。在东汉就彻底退出了军队的主战装备,之后仅仅是作为一种礼仪用具,出现在一些重要场合了。

西汉马戟骑兵

        在我们熟悉的语言文字中,戈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符合,经常出没于那些用来指代战争杀戮的成语和词汇中。每当我们谈论兵事,说起战争,戈字都会不由得脱口而出。无时不刻的提醒着我们,在我们这个民族的幼年期,曾经有那么一种造型独特的武器伴随着我们的先民,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血与勇气的洗礼。


中国独有的兵器——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