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演讲的一点个人看法—提线者手中木偶的悲哀
上周偶然在B站看到了衡水中学张同学的演讲,评论区也好,自己QQ微信朋友圈也好,对演讲内容争议比较大。还是简单谈下我自己的看法。
B站上的一条评论 “这是衡水中学写的宣传稿吧”,当时看过之后没怎么在意,现在突然觉得特别到位。不得不说,有些网友的洞察力让我自愧不如。演讲内容,前面一大堆铺垫,到头来还是转到了维护衡水模式的立场上。
先谈谈对衡水模式的看法:
不得不承认衡水模式它很成功,其影响力遍布全国,尽管有争议和谩骂,它还是活了下来,而且越活越好。它精准地把握住了市场的需求,紧紧抓住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同时贩卖焦虑情绪。加之很多家长自己的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不了解教育的规律,简单地把学习时长与考试分数画上等号,大把大把的家长心甘情愿成为衡水模式的消费者。衡水模式能够公开沐浴在阳光下,符合法律法规,用户结构波及学生教师校长家长,充分适应了高考的竞争环境。能够做到这一步,十年前的杨永信看到了都会后背发凉。
不仅如此,衡水还拥有全国一流的公关实力,公关人员除了企业内部,还有用户(学生和家长),甚至其它学校的老师和校长都义务为其打广告,企业文化深入家家户户。衡水打造出了“衡水模式”“衡水金卷”等重量级IP,一方面对内收取高额学费(比我初中高中母校收费高得多得多。真正的穷人家庭可负担不起。),一方面对外销售试卷、经验、演讲。这公关和宣发能力,比起腾讯有过之无不及。
抓住家长以孩子成绩为傲的要面子心理,抓住学生用户想要逆天改命做人上人的想法,贩卖焦虑,加剧内卷,挑拨顶尖用户竞争。史玉柱估计都没有想过这一套居然还能用在教育上。
怎样才是应有的竞争和奋斗状态:
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花了几年的时间在思考。不受人支配,准确定位自身,不卷。这是我得到的答案。
“内卷”这个词最近很火,含义就是过度内部竞争且不对外散发任何价值的低效率竞争。最具有内卷味道的当然就是高考了,加班加点只为高考分数,学习效率低下,对外不产生价值(学习知识一定有用,但是各位经历过高考的同学都心知肚明,自己在学校有多少功夫是真正用在探索知识上面的)。
怎样看待高考的过程,我认为,把它看成一次投资比较合适。投入时间精力,换取最高分数。既然是投资,就要考虑性价比,要考虑边际效应,要考虑投资风险。将高考的分数看成最终利润,减少超负荷学习造成的边际效应递减带来的损失,不内卷,也不躺平,以效率为优先。学习为主,也不忘记生活的方方面面。
内卷可能让人在短期内能够得到更多利润,但是这是以牺牲自己综合实力为代价的。既然是一种低效率竞争,当然要尽量避免自己深陷其中。刚开始内卷的时候特别爽,越卷越失败。刚开始反对内卷可能会带来短暂的失败,但是当综合能力起来的时候,后期会越来越强。
真正的奋斗动力源从来都是自身的内驱力量,提线者手中的木偶根本没有谈奋斗的资格。如果奋斗要靠着别人来打鸡血,那便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这究竟是奋斗还是生产剩余价值了。
找准自己的定位,自己有怎样的实力,有怎样的特长,适合怎样的工作强度。尊重自身的客观规律,这不是认命。相反,这才是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必要条件,将自己的工作效率拉到最大,不好高骛远,“少一点功利主义的追求,多一点不为什么的坚持”,这才是自己一步步突破自己最好的途径。
对于张同学的看法:
同情居多。
演讲内容本身值得关注的点不多,张同学不过是资本包装出来的流量明星,演讲也不过是一场流量狂欢。
里面的有些内容我实在不敢苟同。每天五点起床,每天超过12个小时的学习,回忆我中学时期关在学校每天长时间学习的那个效率,我真的认为这就是在做样子。热爱学习不等于堆时间,学习知识不等于高考高分,在学校的管制逼迫下谈拼搏奋斗,不过就是生产更多剩余价值的棋子而已。
这场演讲让很多人觉得愤怒甚至恐惧。一个资本包装的流量明星,一个在内卷漩涡中的牺牲品,有什么值得恐惧的?是因为自己无所事事、一事无成感到恐惧吧!虽然演讲内容价值不大,却实实在在撕破了很多的遮羞布。
(知乎上同样的文章也是本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