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明松《中外设计史》重点知识梳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336艺术基础
耿明松《中外设计史》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135108艺术设计专业一336艺术基础的参考书之一,很多想报考成信大的宝子在说中外设计史的资料找不到,不知道这本书该如何学习,那么今天就给大家带来了这本书的重点知识梳理,希望能帮到需要的宝子们~~
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是从2023年考研开始招收第一届135108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
设计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以“数字技术+文化创意+创新设计”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以艺术创意与数字科技跨界融合为宗旨,坚持服务区域数字创意产业,以跨学科多维创新协同的融通发展、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培养具有系统专业知识、扎实的项目研究能力和高水平创作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数字创意人才。本学位点下设:①艺术虚拟现实与互动设计、②数字文创与衍生设计、③新媒体传播与创新设计三个培养方向。
①艺术虚拟现实与互动设计:致力于虚拟现实的艺术表现以及互动体验科学认知领域的问题分析和研究。着力培养学生对于艺术虚拟现实设计与表现,互动认知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相关方法及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以实现创造性完成虚拟现实艺术的互动设计。
②数字文创与衍生设计:以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着力于游戏、动漫、影视等数字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并在数字化赋能的加持下,推动巴蜀文化创意产业精品内容实现多元化衍生发展。
③新媒体传播与创新设计:致力于研究新媒体传播的形态变化,及其多样化的视觉语言表达。围绕媒体内容与形式的一体化设计,借助本校数字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加强新媒体传播的创意性设计与表现。
学位点建有社会工作专业实验室、文化传播与教育实验室和数字创意设计实训中心。其中数字创意设计实训中心下有5个实验室、3个专业教室。创新建立院级创新开放实验室下设数字影像、新媒体视觉设计等5个特色工作室。
新媒体传播与创新设计:致力于研究新媒体传播的形态变化,及其多样化的视觉语言表达。围绕媒体内容与形式的一体化设计,借助本校数字信息技术的学科优势,加强新媒体传播的创意性设计与表现。
135108艺术设计考试初试科目
① 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4英语(二)
③ 336艺术基础
④ 817设计创意与表现
336艺术基础考试大纲

二\耿明松《中外设计史》

1基本情况
本书是作者在从事中外设计史论教学与研究近20年的经验积累基础上完成的,内容包括古今中外设计历史的所有部分,尤其强调对设计实践具有参照意义的西方现当代部分,且涵盖了艺术设计的各个门类。
在叙述脉络上,本书把设计史分为手工时代和工业时代,前者以中国和外国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设计时期为线索,后者以现代设计前期探索(包括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等)、现代主义设计、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之外的艺术设计以及后现代艺术设计等主要设计风格的发展为线索。在写作方式上,本书以各时期的代表作品为重点,并从经典作品的设计方法、设计美学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和点评,以期为读者带来切实的设计引导和参考。
2目录
上编 手工时代的艺术设计
第一章 中国部分
第二章 外国部分
下编 工业时代的现代设计
第一章 现代设计的开端—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第二章 现代设计的初级阶段—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第三章 现代设计的新方式—装饰艺术运动时期的设计
第四章 20世纪前期中国的艺术设计
第五章 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
第六章 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
第七章 20世纪60年代现代主义之外的其他设计
第八章 后现代艺术设计
3全书知识框架


三\原始社会时期的艺术设计

1原始陶器
1、制陶工艺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最突出、 最丰富的艺术创造,是人类创造力、造型力、制造力的第一次完美展示,重要代表作有仰韶文化的红陶和彩陶、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还有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龙山文化的其他陶器。
2、原始陶器的种类与制作方法:
(1)原始陶器的种类:
①根据用途来分:
A、饮食器:包括签、钵、碗、杯、豆、勺等,用于盛放、分吃食物和水;
B、炊煮器:主要包括鼎、鬲[gé]、鬶[guī]、釜、灶、甑[zèng]、甗[yǎn]等,主要用于煮食物、生火造饭;甑是底部有较多小孔的容器,甗是鬲与甑的合体,甑、甗等,主要用手蒸食物、生火造饭;
C、储藏器:包括壶、罐、瓶、瓮等,用于储存水和粮食。
②按陶质来分:有红陶、灰陶、白陶和黑陶等。
③按器表装饰情况来划分:可分为素陶、彩陶、印纹陶和拟形陶器等。
(2)原始陶器的制作方法:
①手捏法:手捏法是指直接用手捏制,主要用于制作小件陶器或者陶器上的附件
②模制法:模制法指借助模具辅助成型的方法
③泥条盘筑法:泥条盘筑法具有诸多优点,皆适合制作正圆或规整、器壁均匀的日用器,也便于制作大型陶器,是最为常用的方法。其原理为先将泥料搓成条状,然后把泥条盘成圆形或所需形状,继而重复步骤,逐层叠筑成型。
除了这三种制作方法外,新石器时代晚期还出现了轮制法中的慢轮法,可以制作形状规整、厚薄均匀、轮廓多变的圆形器皿。
3、彩陶
(1)定义:彩陶是指用彩绘进行装饰的陶器
(2)彩陶的制作:
制作彩陶时,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然后入窑烧制,烧成后胎地上呈现出赭zhe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达到美化装饰效果。这样的陶器通称彩陶。
(3)彩陶的类型:
①仰韶文化:
A、半坡型
a、半坡型因首次发现于今西安半坡村而得名,常见器型有圆底或平底钵、平底盆、鼓腹罐、小口尖底瓶等。
b、半坡型彩陶的花纹图案除宽带、三角、斜线、波折等几何纹样外,还有相当发达的动物图案,如内彩四鹿纹盆、三彩纹盆及内彩人面鱼纹盆等陶器中的纹样。鱼的造型抽象而具有符号性,直线的运用显得质朴、大气。
c、人面鱼纹盆是半坡类型彩陶的杰出作品之一。
B、庙底沟型
a、庙底沟型彩陶最早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器形以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为代表,彩绘多施于大口小底曲腹盆外壁的上半部,风格轻盈挺秀
b、庙底沟型彩陶纹样多用弧线描绘,除了有乌,鱼、蛙等动物图形外,最流行的纹饰母题是圆点、弧边三角、垂幛[zhàng]、豆荚、花瓣、花蕾等,植物纹显著增加,多数图案采用二方连续的方式构成,具有虚实相生之妙。
②马家窑文化:
A、石岭下类型:
石岭下类型的彩陶和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有较多相似,以壶、罐、瓶等器形为主,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
B、马家窑型:
a、马家窑型彩陶器形有瓮、罐、盆、钵、盂[yú]、碗,类型较前丰富,造型也更多样。彩陶图案构成丰富,装饰面积大,布局繁密而多变,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整体风格优美、流畅,具有行云流水的运动感。
b、舞蹈纹彩陶盆是马家窑类型彩陶的杰出作品,在接近盆口的内壁,绘三组舞蹈纹饰带,每组五人,皆腰系兽皮,并肩携手,欢快起舞。
C、半山型:
a、半山型彩陶代表了新石器时期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
b、半山型器形以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为多,前具有小口、直颈、宽肩、大腹、双耳等特征,造型稳重大方;这一类型陶器彩绘颜色以红、黑为主,纹样有几何纹、螺旋纹、波状纹、折线纹、锯齿纹、大圈纹、方格纹、菱格纹等,有的作品能把各种纹样集于一身,且和谐饱满,体现出雍容华丽的效果。
D、马厂型:
马厂型彩陶的器形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但壶、瓶、罐的口沿外张,双耳增大,主要纹样有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和蛙形纹(变体人形纹)等。
4、黑陶
(1)黑陶的制作:
黑陶是在强还原气氛的窑炉里烧成的,由于采用了封窑技术和渗碳技术,陶器硬度更高,色彩黑亮。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与龙山文化等均出产较多黑陶。
(2)黑陶的造型:
①龙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其晚期陶器以黑陶为主,以轮制技术制作而成,造型规整,工艺精巧,器形主要有碗、盘、豆、杯、罐等。
②黑陶以造型见长,其特点可以概括为:黑、薄、光、纽。黑指色彩乌黑如漆;薄指器壁很薄,有的厚度仅0.1厘米称为 “蛋壳陶”;光是指平滑的光泽;纽是指在造型上具有耳、盖钮、流、足、把手等适于使用的各种附件或饰件。
(3)黑陶的地位:彩陶和黑陶代表着我国古代美术创造的第一次高峰。在技术上、造型上都为青铜器的出现做了准备,也为以后瓷器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原始陶器的装饰方法
原始陶器的装饰方法主要有彩绘、拟物、印纹等。
(1)彩绘
陶器彩绘的装饰图案体现出一定的形式法则,主要有五种:
①对比法:
对比法即采用曲直、横竖、长短、大小、黑白、虛实、动静、线面等方面的对比,产生丰富多彩的装饰变化。
②分割法:
分割法指把需要装饰的较大空间按一定比例分割区域进行装饰,避免杂乱,实现秩序和节奏的美感。
③开光法:
开光法是指在陶器表面专门划分出具有一定轮廓的区域,进行重点装饰,其优点是可以突出主体,增加层次。
④双关法:
双关可分形体双关和色彩双关:
a、形体双关:形体双关是指一种装饰图案从不同的方向或者角度,可以看作不同的形体
b、色彩双关:指色彩不同的图底可转换图底关系,成为不同的图案,类似于现代设计中的“正负形”方法。
⑤多效装饰法:
A、多效装饰法指通过有意的构思和绘制,使陶器上的因案从平视、仰视等多个角度观看时,形成不同的图形效果。
B、较多半山型彩陶运用了这一方法,有的陶壶上图案平视是水平的多道线纹或波浪纹,俯视则是同心圆或涟漪般逐层散开的圆圈纹;有的陶壶正面图案是层层下垂的幛幕纹,俯视则像重瓣盛开的花朵。
(2)拟物
拟物的陶器装饰方法是指把陶器制作成动物、人形或者其他形象,起到装饰或美化作用,如庙底沟型彩陶有一件黑陶鹰尊,健硕英武的形象显示了原始时期高超的造型能力。
(3)印纹
采用印纹装饰方法的陶器称为印纹陶,是指用绳子、编织物、指甲、尖刺、骨片或者其他工具在陶坯上压印或戳刺纹痕,产生肌理装饰的效果
2玉牙骨角等器物的装饰性
1、玉器既可以作饰品,也用于祭器、观赏品、器皿、工具及武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中出土了我国旧石器时代最早使用的以水晶打造的器具,先民们大批使用玉器是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
2、在各文化遗址中,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数量较多,也最有代表性。
(1)红山文化:
①红山文化玉器的造型常具有动物特征,如龙、鹰、乌、龟、蝉、鱼、猪等,另有马蹄形器、玦[jué]形器、勾云形器、环、璧等造型,美化手法有浮雕、圆雕、镂空等。
②玉龙:
A、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里最具代表的作品,它们形体较大,较多高25厘米以上,卷曲呈"C”形,整体简洁矫健,有腾空入海之姿,成为我国远古文化的一种代表或象征,在当今的艺术设计中被不断创新运用,如华夏银行的标志就借鉴了这种玉龙形象。
B、由于这种龙纹躯体平滑、无角无足,与今天的龙纹形象差别较大,头部形象有猪的特征,有的学者称其为"猪龙”。
(2)良渚[zhǔ]文化:
①良渚文化的玉器制作特别精良,出士量也最大。
②良渚文化玉器的代表有钺[yuè]、琮、琮形管、壁、环、璜、镯、纺轮等,尤以象征权威的钺和用于仪礼或祭祀的琮、壁最为著称。
四\课后作业
1、简答题
一、原始艺术和原始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答:
(1)原始艺术和原始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
原始艺术是原始人类生活的直接表现或反映,对生活寄予的美好向往。在纹饰上,一般会选用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人和事物作为原形,如动物纹、人面纹等,这是因为他们在渔猎生活中,对这些动物比较熟悉。在客观上有利于再现生活中的场景,在主观上体现了当时的人们对其中的一些动物有某种原始宗教性崇拜。、
(2)举例
①庙底沟类型
以河南陕县庙底沟的发现为代表。在半坡类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水平较高,影响也较大。从造型上看,庙底沟典型器型为“小底鼓腹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从纹饰上来看,一变半坡类型的直线纹为曲线纹,广泛使用曲线和圆点,形成活泼多边的装饰效果。出现蛇纹装饰。
2马家窑文化
马家窑文化受仰韶文化影响,主要出现在甘肃,青海地区。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三种类型。
a.马家窑型:马家窑型在庙底沟的基础上获得了更高的发展。从造型上,较前更为丰富多样。从纹饰上,将曲线纹发展到了极致。其中以旋涡纹最为典型。
b半山型:以甘肃宁定半山的发现为代表,其造型和装饰技术都到达了彩陶工艺的顶峰。造型短胖敦厚,纹饰根据不同装饰部位做不同的处理。
c.马厂型:首见于青海乐都马厂。马厂类型的墓葬发现最多,随葬品以彩陶为主。马厂早期陶器组合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流行黑红两彩和锯齿纹,某些因素和半山陶器颇相类似。中期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晚期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作风。
(3)发展趋势
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中原发展到西北。半坡型具有浓厚的原始文化色彩,马家窑和半山型则是彩陶造型与纹饰装饰工艺的顶峰,马厂型为彩陶文化的终结。
二、简述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特点。
答: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出土于甘肃省半山遗址而得名,为彩陶艺术的最高水平,我国早期陶器工艺史上最为成功的造型之一。其特点如下
(1)半山类型的彩陶器,多为罐、壶。造型饱满近似球,足内收,腹近直线,由于器型的下半部内收,装饰都集中于上半部。
(2)半山类型彩陶的代表器形是长颈(或短颈、或无颈而有折沿)、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罐。造型比例、外轮廓线的转折变化都非常考究,形象丰富浑厚、稳重大方。
(3)半山彩陶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漩涡纹、波浪纹、葫芦形纹、大圈纹等等,也有变体的蛙纹。色调和谐热烈,不像马家窑类型的纹饰那样整洁繁,但却更加粗壮浓烈
(4)半山类型的彩陶,是在马家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它的繁荣昌盛雍容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
三、简述彩陶工艺的艺术成就和特点。
答:
(1)艺术成就
无论其造型还是其文饰,无论是其品种还是其功能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文明水平。尽管某些文饰具有一定的宗教色彩,但大都带有强烈的装饰性,而且还体现出对装饰艺术的众多法则的运用,如对比、均衡、变化、统一、虚实等。其抽象性的造型语言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欣赏性和借鉴意义,并为后来的青铜艺术提供了丰富而精美的范本。
(2)特点
原始工艺中,实用性重于装饰性,认识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并充分地统一。技术对艺术的决定性的影响,这在人类社会的初期是一种必然的规律。由于受到技术水平的限制,人们常采用符号化的手法,抽象性的语言来突出形象特征和装饰效果。
四、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答: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如下:
(1)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①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凯、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②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2)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①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运用点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②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③马厂型彩陶造型上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五、原始玉器和新石器的联系
答:
原始玉器和新石器的联系主要从三个方面叙述,具体内容如下
(1)在生产过程中以“美石为玉”。玉器和石器不仅有着直接联系,而且玉器是由石器发展演变而来的。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品种较多,大都是装饰品。玉的本质是石,玉器是由石器转化而来的,玉器与石器的区别在于质地和加工方式的不同。未经人加工过的天然玉石是玉料玉料多为交织结构的透闪石和阳起石,不同于可以敲击成形的石料。古玉器的出现,在于新石器时期晚期的中华古人创造了使用解玉砂琢碾加工玉石的方法。中国玉器自史前出现起即是最高规格的器物,主要用作礼器和配饰。有祭祀天的玉璧,祭祀地的玉琼,有祭祀四方的圭、璋、琥、璜。史前典型的玉器见于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等。人类使用新石器,对于过去所用的打制的旧石器而言是一个进步。新石器可一直使用到铜石并用时代及青铜器时代。
(2)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典型器有玉琼、玉璧、玉、三又形玉器及成串玉项饰等。良渚玉器以体大自居,显得深沉严谨,对称均衡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尤以浅浮雕的装饰手法见长,特别是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也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最能反映良渚琢玉水平的是型式多样,数量众多,又高深莫测的玉瑞和兽面羽人纹的刻画
(3)与良诸玉器相比,红山文化少见呆板的方形玉器,而以动物形玉器和圆形玉器为特色典型器有玉龙、玉兽形饰、玉形器等。红山文化琢玉技艺最大的特点是,玉匠能巧妙地运用玉材,把握住物体的造型特点,寥寥数刀,把器物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神似”是红山古玉最大的特色。红山古玉,不以大取胜,而以精巧见长
从良渚、红山古玉多出自大中型墓葬分析,新石器时代玉器除祭天祀地,陪葬验尸等几种用途外,还被用作辟邪,用来象征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
6. 原始时代主要陶器遗址有哪些?
【参考答案】
原始陶器指用瓷土做胎,经1200°C左右高温烧成,无吸水性或吸水性较弱,胎釉烧结,胎呈灰色,薄层不透光的瓷器,又称原始青瓷、陶釉器等。主要有素陶、彩陶和彩绘陶三种类型。主要陶器遗址有:
(1)中国新石器时代的绘画,主要体现在彩陶的装饰纹样上。以质朴明快、绚丽多彩为特色的仰韶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图案,是我国先民为世界艺术宝库作出的卓越贡献。
(2)大汶口文化、红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昙石山文化及凤鼻山文化,也有一定数量的彩陶。
(3)福建闽侯昙石山文化和台湾高雄凤鼻头文化的彩陶,器形与纹饰均极相似,共同流行直线纹、人字纹及网格纹,这是史前时期中国台湾海峡两岸有着紧密的经济文化联系的例证。
7.简述马家窑彩陶的特点。
【简析】
马家窑文化分为石岭下类型、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此题须解答四种类型的器型及纹饰特征。
【参考答案】
①石岭下类型∶彩陶多壶、罐、瓶等器形,流行变形鸟纹、弧边三角纹及圆圈纹,构图简洁疏朗。
②马家窑类型彩陶多瓮、瓶、盆、罐等器形,装饰面积大,纹样以旋涡纹、波浪纹、弧边三角纹居多,具有构图繁密、回旋多变之特色。
③半山类型∶彩陶多小口鼓腹双耳壶、单耳瓶等器形,造型稳重大方,流行红黑相间的锯齿纹及旋涡纹,色调和谐热烈。
④马厂类型∶器形与半山类型基本相同,惟壶、瓶、罐的口沿外侈,双耳增大彩绘流行四大圆圈的布局,盛行网格、菱格、米字、波折及变体人形等纹样,格调庄重刚健。
8. 对原始彩陶艺术装饰特色的认识。
【简析】
原始彩陶装饰特色最显著的是装饰纹样,其中最多的是动物纹、植物纹、人面纹、舞蹈纹,此题不仅要解答纹样特点,还要对以上四种纹样进行简述并举例。
【参考答案】
彩陶纹样,特别是接近写实风格的纹样,除少量的描绘人物形象外,其余的大都表现的是与当时原始先民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界形象。有动物纹,如鱼、鹿、鸟、虫、蛙、犬等;也有植物纹,如枝叶、花朵等;还有可能是从劳动工具变化而来的网纹等。
(1)动物纹∶半坡类型彩陶纹饰中的水族动物形象已具有一定写实水平。其中有侧面游动的鱼,将鳞鳍各部均如实画出;有的鱼张口露齿,环绕陶盆外壁,呈现出首尾衔接的游动状态;还有的以剪影般的手法表现小鱼相互结伴嬉游,活泼优美而富有意趣;有的鱼纹经过概括、变形和图案化,形象简洁明快。三鱼纹彩陶盆,器腹外绘三尾张嘴露齿的大鱼,鼻部翘起,呈现出吸水吐气、向前游动的状态。鹿的形象也多次出现于半坡彩陶中。庙底沟类型中的鸟纹也极具艺术表现力。陕西华县泉护村出土的一件彩陶盆的腹部画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鸟,虽仅是简单的侧影,但由于抓住鸟将要起飞前的刹那动态,因而具有生动感人的艺术效果。
(2)植物纹庙底沟类型彩陶中的植物纹也具有一定写实技巧。花朵盛开怒放,枝叶似迎风飘摆,具有很强的韵律感。
(3)人面纹∶半坡彩陶上常有人面纹,五官具备。半坡彩陶上常有人面纹,人面多为圆形,五官具备,鼻为三角形,嘴用两道相交的斜线表示,耳部或作向上的钩纹,或饰以鱼纹,具有特色。
(4)舞蹈纹舞蹈纹彩陶盆。
2、论述题
论述原始陶器的设计特点。
答:
农业的出现促使人类早期生活的相对稳定,从而结束了采集渔猎的漂泊不定,导致了原始时代艺术设计一场革命,这就是原始陶器的产生。新石器时代原始陶器开始出现,多分布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主要分为素陶、彩陶,和彩绘陶。种类主要有鼎、釜、盆、盂、盘等
第一:陶器的制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陶器产生的两个基本物质条件,一是对火的利用,二是丰富的粘土资源。
在原始时代的人造物中的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由人类创造的器物始原始陶器。
陶器的产生,从黏土到烧制成陶器,不仅改变了自然物的形态,而且改变了其本质。这种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使陶器成为人类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造物。因此,陶器的产生,体现了原始时代最高的设计水平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标志着人类的造物活动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质的飞跃。
第二:陶器的设计具有实用与审美的完整统一体。
原始时期的装饰,是适应使用的需要产生的,大多具有表号的作用,器皿的立体装饰最先是作为器体的部件,都是为了提高器物的实用价值。
人类的一切造物活动都是基于获取衣、食、住、用、行等最基本的物质方面的需要,“满足自身生产生活需要”的实用目的是推动人类造物不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原始时代的工艺,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原始陶器的设计。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彩陶,彩陶是一种实用的器皿,可以用作蒸煮器、盛食器、用水器等,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品,因为彩陶造型优美,装饰精巧。
举个栗子——半坡型彩陶中的小口尖底瓶
在造型设计上,大多是尖底、大腹、小口,用于汲水与存水,系绳的耳环设在瓶腹稍靠下的部位,当汲水瓶中未装水时,由于瓶的重心高于绳的悬点,它就会倾倒;当把汲水瓶放到水里时,水就会自动流进去;当瓶中汲入适量的水时,瓶的重心降到绳的悬点以下,一提绳,汲水瓶就会直立着被提上来。如果瓶中的水太满,瓶的重心又高于绳的悬点,瓶会自动倾倒,将多余的水倒出,汲水瓶的重心变换十分巧妙,使得汲水方便、省力,又能控制汲水量。
在装饰设计上,也独具匠心,装饰花纹多用折线纹、三角纹、斜线纹、菱形纹等几何图案,使瓶身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汲水瓶充分体现了装饰性与实用性统一。
第三:陶器纹样有动物、植物、人物纹样,包括夔纹、叶脉纹、人字纹等,表明陶器装饰纹样来源于当时社会生活形态,也是艺术的反映。
仰韶文化中晚期的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纹饰出现睫毛状纹和天文图象纹饰。据分析睫毛状纹是鱼纹的演化。天文图象纹饰有太阳纹、月亮纹、星座纹和量理纹。这表明当时人为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已经开始观察和认识自然现象,是原始时代人们的现实生活在艺术上的主动反映。
仰韶文化彩陶上的鱼形绘画,表明鱼和捕鱼业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相当的地位。如仰韶文化宝鸡北首岭彩陶描绘了一只叼着鱼的长嘴水鸟,右边竖石斧。仰韶文化彩陶具象纹中还有一定比例的鸟纹、人面纹及鹿纹,这些具象纹虽然数量较少,但是它们反映了原始人对图腾的崇拜。图腾是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自然物体的,在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个人缺乏足够的生存能力,必须依靠氏族的集体力量才能维持生存。当时人们不了解人类自身和氏族的起源,也不了解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把经常与氏族发生蔓系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当作自己的祖先或保护神,对那些有利于生存的事物产生敬仰和崇拜的心理。图腾是以生存为目的的,带有浓烈宗教意味的一种精神慰藉,彩陶的具象纹反映了远古时期生活在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人们的精神活动,同时它们是最早出现的中国绘画艺术与陶器工艺相结合的艺术品种,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原始陶器的发明与设计是划时代的创造,标志着人类的设计由原始设计阶段进入手工设计的阶段。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陶土是含有铁质,带有黄褐、灰白、红紫等色,具有可塑性的黏土,是烧制陶器的最好原料。陶器以黏土为胎,经过手捏、轮制、模塑等方法加工成型后,在高温下焙烧而成。陶器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里程碑。
3、综合分析题
分析中国原始彩陶装饰纹样的基本特征及其审美意义。
答:
中国陶器的起源很早,目前发现最早的陶器资料,是距今1万年的湖南道县玉蟾岩出士的釜形陶器残片。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由于陶窑、陶轮和封窑技术的发明应用,陶器的设计制造达到较高水平,可以设计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陶器。其中的主要代表有以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为中心的彩陶和继之而起的以黄河下游龙山文化为中心的黑陶,以及长江以南东南广大地区的几何印纹陶。
彩陶是指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坏上,以天然的矿物质颜料进行描绘,用猪石和氧化锰作呈色元素,然后入窑烧制。在橙红色的胎体上呈现出猪红、黑、白、诸种颜色的美丽图案,形成纹样与器物造型高度统一,达到装饰美化效果的陶器
(1)基本特征
中国原始彩陶装饰纹样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几何形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植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
①几何形图案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装饰图案最普遍的是几何形图案,主要由线的粗细、疏密、长短、横竖曲折、交叉和各种圆点、圈点等相互有规则地排列组成。这些几何纹样通常又按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和适合纹样等各种小同的构成方法进行图案构成。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的彩陶中,常见以并列的斜线和三角为单位组成反复连续的图案,从而产生一种既富于节奏和条理,又富于变化的形式美感。
a.二方连续纹样,是从点入手,在点与点之间用曲线或直线连接起来,一直到与花叶形结a合组成优美的纹样。最为典型的是以弧线组成的月形、花瓣形与圆点相结合的形状,反复连续构成清新、活泼的图章。纹样的黑白各自成形,并有阴阳双关、虚实相生的意味。
b.四方连续纹样,是由一个纹样或几个纹样组成一个单位,向四周重复地连续和延伸扩展而成的图案形式。常见排法有梯形连续、菱形连续和四切连续等。这种纹样节奏均匀,韵律统一,整体感强。
②人、动植物或昆虫一类的图案
具象的彩陶纹饰非常令人瞩目。在西安半坡村遗址发掘出的彩陶上的动物纹虽然非常简练但表现得很生动:自由自在游动着的鱼,奔跑的鹿,站立吠叫的狗,好像受到惊吓。从中显示了远古艺术家捕捉动物瞬间特点的才能。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的一个陶盆上,画着五个跳舞的人,手牵手连成一排,既是一幅描绘舞蹈的图画,又是一个适应纹样的图案。
(2)审美意义
彩陶纹装饰纹样能或隐或显地折射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基调和时代的主要精神。
①在甘肃省马家窑一带发现的被称为马家窑类型的彩陶上,大都描绘水波纹、旋转纹图案这些图案匀称、流畅,十分精彩,看上去真有行云流水之感,使人觉得轻松活泼,平和而亲切。面对这些五千年前的历史遗存,我们很容易想象到历史中讲述的原始氏族社会的情景:男人耕作,狩猎,捕鱼,女人从事家务或采集。没有剥削,没有奴役,一幅平等和谐的社会景象。
②稍晚于此的半山类型和马场类型彩陶的纹饰则发生了变化,那些锯齿纹、四大圈纹以及蛙纹等显得大起大落,粗犷狞厉,甚至怪诞神秘。当时原始社会行将解体,社会发生变革,战乱、动荡等不安的情绪也在图案中流露出来。
2023上岸名单: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23年135108艺术设计一志愿上岸4人,调剂上岸1人。录取初试最高分410分,录取初试最低分37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