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霜天【2021拜年纪单品】

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弹幕!!!
本人只是按时间线进行收集!
太初太易 无相无形:先天五太是道家哲学中解释天地诞生的五个阶段,即: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极。
万类众生总异同,可曾千人皆一面?
莫知浊重 孰辨清轻:化自《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生乎混沌 分其昏明:混沌,指宇宙形成前的迷蒙状态。《列子·天瑞》:“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同混沌)。”
昏明,昏暗和明亮,后代指愚昧和智慧。《列子·周穆王》:“昏明之分察,故一昼一夜”
天得以健 地得以宁:此句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相仿。 “天行健”句出自诠释《易经》的经典著作《易传》,是对乾坤两卦的解释。
莫知浊重 孰辨清轻:化自《道德经》:“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绵绵若存 用之不勤:语出《道德经》,意思是说道虽然微不可见,却无处不在,连绵不绝,充斥宇宙,造化万物却永不枯竭。
礼乐即作 仁义乃兴:化用《真武妙经》,原文为“大朴即散 仁义乃兴 礼乐即作 奸邪斯行”顺序一变,寓意大有不同。
我有此言 众妙之门:出自《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意为道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
万类咸听:与上句一起,化用《真武妙经》“吾有此令 人鬼咸听”。
正如主创团队所言,“世人千千万万,世间之道亦有千千万万”。面对这富有哲思的作品,我的科普也只是万千思考中的一种。
这万象 恒有道可求:万象,宇宙间各种事物展现出的万千气象。
成语“森罗万象”即语出道教茅山宗创始人陶弘景:“夫万象森罗,不离两仪所育。”
尽人间 穷宇宙: 许多先贤一生的目标,就是穷尽世间万象之道。而对道是否能穷尽的不同观点,实际上对应了哲学体系中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就比如宋朝卫宗武就认为“物盈宇宙皆有穷”,而金朝元好问则感叹“无穷宇宙无穷事”。
曾邂逅 是告诫亦是悠远的经咒:戒,宗教禁律(古时告戒同告诫);经,宗教典籍;咒,宗教中施行法术的口诀。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背景下,儒释道三教都将求“道”的思想内化进了自己的信条。
总试问 何所有:有与无这组概念也是道家经常思考的对象。《道德经》中就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到尽头 这至简的真言知否:大道至简最早出自五代《还金述》:“妙言至径,大道至简。”
所谓大道至简,就是说最终极的真理也是最简单的,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明白的。
是灵台菩提的初萌:灵台,道家语,指内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於灵台。”
菩提,佛家语,梵语Bodhi的音译,意为觉悟、智慧,代指大彻大悟,豁然开朗的境界。
此句也可能是化用了六祖惠能大师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灵台明镜似乎化用佛教六能惠祖的经典偈语来描述对世界的看法,唯心唯物,哲学起步
是神游蝶茧的悸动:此处典故为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醒来后他想,究竟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庄子借此寓言表达了万物并无不同的“齐物”思想。
是万物的方生方死:这句同样出自《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是庄子的相对主义哲学,即没有绝对的生与死。
《齐物论》中的另一例子更好地解释了这一观点:“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也就是说,参考系不同时,我们可以说早夭的婴儿最为长寿,而彭祖才是短命者。
鱼跃方成龙:即我们熟知的鲤鱼跳龙门的传说。这一传说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三秦记》。
此外,道教有乘鲤鱼升天成仙的传说,因而鲤鱼在道教体系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被称为“赤晖公”。
是神游蝶茧的悸动:此处典故为庄周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讲的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
方生方死———《庄子•齐物论》指事物不断成长,也在不断死亡消失
是弹指白驹的飞纵:语出《庄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是刹那朝菌的临终:《庄子·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待天地封冻可曾怨西风:个人认为此处化用《庄子·齐物论》“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
即当一个人得道之时,土地着火也不会热,江河封冻也不会冷,面对轰雷和狂风也不会害怕。
(谁又能在) 白云的变换里 寻影踪:白云苍狗,出自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杜甫借云的形态变化来比喻世事变化无常,不易揣测。
(挽下东风)眨眼间腐草化萤虫 再枯荣:腐草为萤,即萤火虫是腐草变化而成。这一传说最早出自《礼记·月令》。
葛洪的《抱朴子内篇·论仙》曾引述腐草为萤,论证世间万物“无有彼此”。
(我观自在) 惊涛巨浪化为桑田 心未动:沧海桑田,出自葛洪《神仙传·麻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般若心经》就称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因而“心无挂碍”“究竟涅槃”。
此外,观自在既是观世音菩萨的别称,也是佛教的一种处世观。
(天地虽大) 水中明月又一片:水中月是佛教的重要意象,用来形容不可捉摸的空灵的意境。
宋代禅师释宗杲就有诗曰:“生灭不灭,如水中月。不可揽触,妙在甄别。”
另外,“天地虽大,其化均也;万物虽多,其治一也”出自《庄子·外篇》
指的是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由一篇叶的成长到凋零,直至与大地合为一体,悟得万物之道。
(万物虽多) 提指拈花却一线:这里的典故是“佛祖拈花”,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对此有记载。
(其化均也) 心上尘埃只一叶:出自《华严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指的是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由一篇叶的成长到凋零,直至与大地合为一体,悟得万物之道。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
(万物虽多)提指捻花却一线 恍然一念间
(四达通流) 欸乃渔谣隔一涧:《欸乃》是中国古琴名曲,“欸乃”二字指的是桨橹之声或渔家号子声。
柳宗元《渔翁》:“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在古代,渔翁这一意象代表了不受世间凡俗之礼约束的隐士形象。而因为他们置身世外,所以对世事洞若观火。
四达通流可能化用自《淮南子·本经训》:“江淮通流,四海溟涬。”
(无所不及) 跌宕石中叩一焰:除去我们熟知的含义,跌宕的本意其实是“形容为人处事放纵不羁”
无所不及出自《鹖冠子·环流五》:“终身之命,无时成者也。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时或后而得之命也。”
“动以天行”出自《庄子·外篇》:“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惔而无为,动而以天行”
(执守无心 动以天行) 万化兴衰皆成镜鉴 照霜天:“万化”也指万事万物。出自《申鉴·政体》:“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
“镜鉴”则出自《申鉴·杂言上》:“君子有三鉴,世人镜鉴。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
是不舍昼夜的吟诵:不舍昼夜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是望洋叹息的迷蒙:望洋兴叹源自《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至简的真言——《道德经》:“大道至简”
是秉烛夜游的晚风:秉烛夜游出自《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秉烛夜游”体现的是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价值观。李白曾在《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对秉烛夜游作出如下富有哲学韵味的点评:
是兴亡载覆的峥嵘:听到此句,我第一时间想起的是《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的峥嵘之下,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历史循环。
千年的涨落谁道破机锋:机锋,佛教禅宗用语。指问答迅捷锐利、不落迹象、含意深刻的语句。
苏轼《金山妙高台》诗:“机锋不可触,千偈如翻水。”
歌词应该是改编自《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以乾配(代表)天,坤配地,兑配泽,离配火,震配雷,巽配风,坎配水,艮配山,依着阳自左边转,阴自右边转的原则,天尊而地卑
天居上,在南方,阳爻组成的四卦在左边,依次逆时针由乾到兑、兑到离、离到震排列出来
坤居下,在北方,阴爻产生的巽、坎、艮、坤四卦自右边顺时针方向,由乾到巽、巽到坎、坎到艮、艮到坤排列出来
坎卦,坎为水,为阴卦,合上善若水之意。
(行路之上) 辩日无言岂是 偶相逢:典故为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
道家的列子故意让孔子成为这个辩日故事中无法判断的主人公,自然是有意为之。
若是连圣人都能被难倒,那我们的世界之大,之无穷,就更令人信服了。
(人间琐事) 管中窥得更多差错 总异同:“管中窥豹”出自《世说新语·方正》“此郎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管中窥豹比喻见识狭小,看不到全面;而另一个类似的成语“管见所及”出自葛洪《抱朴子·勤求》,意为自己见识不广。
(皆有禅悟)走过万类霜天此道 世事中:回顾古往今来求道的思想与实践,也许我们会发现,“道”就在天地之间,万物之中,等待着我们去探求
就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自古有谁堪知道 一叶障目彼岸迢遥:一叶障目语出《鹖冠子·天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彼岸为我们前文提及的佛教意象,而迢遥出自颜延之《秋胡诗》:“迢遥行人远,婉转年运徂。”
千百年来,儒释道互相影响,已是浑然一体了,都是“中华文化”
身在局中又怎知晓全貌 此地更高:此句的意境,不禁令人想起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也曾叩问) 遂古之初道以谁传 如夜钟 :“遂古”句出自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一江东流) 往来是非成败 转头空:此句出自杨慎《临江仙》“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后毛宗岗父子评刻《三国演义》时将其放在卷首。老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将其作为主题歌歌词。
(再度捧起) 遥远时节烟海典籍 再吟诵:浩如烟海是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出自隋·释真观《梦赋》:“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而今了然) 看破万象霜天此道 不言中:道德经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 名。”
老子对道的理解是:道不可名状,只能强名,强名也只是为了方便人们了解道的存在和作用。
(天地有道) 万里旅途又一年:明代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有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
道,变化无穷,即使窥破天机,亦不可道(顺便吹爆《不可道》!)
(往来有声) 人间载道多一篇:“载道”,意为表达一定的道理。
明代宋濂《文原》中写道:“世之论文者有二:曰载道,曰纪事。”
(往来有声) 人间载道多一篇:“载道”,意为表达一定的道理。
其中,二候麋角解指的是冬至后五日也就是12月27日左右。词作在此处代指的可能是整个冬天。
“覆载万物,洋洋大哉”化用自《庄子·外篇》“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覆载万物) 又到麋鹿的角解: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淮南子·天文训》有“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
(洋洋大哉) 亘古一片月:李白的《把酒问人》有类似之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庄子可以用齐物论模糊我们对生命长短的认知,但却改变不了生老病死的客观事实,
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依然可以用求道之心照亮前路,用有限的人生在人类历史的夜空中留下属于自己的轨迹
此处沛然苍冥化用文天祥《正气歌》:“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
古往今来,无数先贤穷其一生寻道,他们的灿烂思想,就如历史夜空中的流星,成为照亮今时今日我们的光辉。
(万古毕一 曷其有极)如夜空飞星的炫烈 正霜天:流星短暂而美丽,用生命换来一次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