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式中战车一一决战兵器?还是炉渣一块?
三式中战车一一决战兵器?还是炉渣一块? 在各个有关三式的评论区里,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今天我们就试着从理论上来解答这个问题
(一名日寇在三式中战车上) 三式中战车,即Chi-Nu中型坦克。作为日寇二战时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坦克。这款战车是为了填充四式中战车无法及时投产而出现的应急产品。在我看来,这实际上就是把一式中战车的机体放上个扩大了座圈的炮塔,然而再加上一门削了不知多少次的75炮。但即使已经如此让步,三式仍是姗姗来迟"1943年开始研发,1944年8月才安装上三式战车炮进行初试,10月完成测试定型,12月才开始投入量产"。明明是为了赶工而赶工中继性产品,却耗费如此长的时间,三式可以说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不过此时老美已经打到了家门口,那蝗军也就不嫌弃了,小手一挥,大产160辆,陈兵九州,然后。。。然后就是投降,所以战绩为零。这,就是所谓“大东亞绝虎”的一生。不过仅仅这样讲,并不能充分三式那没用的一生。因为实话说,二战末那帮好汉,没参战的多的是,什么T-44A,IS-3A,百夫长MK.1,T29/30系列。。。在年代优势加持下,都成了同行中的佼佼者,只是可惜在没有赶上欧洲战事的尾声。 那么我们的三式,即然是45年初才实装入列的,那实力该总有点了吧? 不错,有一点,但不多。 如果把三式和蝗军之前捣鼓出的那堆小东西(九五轻,九七中,一中)比,三式无疑是王中王
(七九式中战和三式大小差异明显) 然后我们再和同年的欧战中坦房御三家(四号H,简八,T-34/85)比一比,好的,我们三式烧火棍闪亮登场。至于为什么?下面,是数据时间。
(30t御三家) “坦克的数据,有三大重心,分别是火力,装甲,机动。。。"火力方面 三式装备了一门三十二倍身径的三式二型七糎半战车炮,这门炮的母炮为九零式野炮,和《亮剑》中李云龙那门“意大利炮”(其实是法国施耐德的)颇有血缘关系。作为野战炮,九零式不仅不丢脸,还少有的在冲绳打出了近距伏击连续击毁七辆M4A1的战绩。
(九零式75mm野炮) 不过,这与三式无关,因为三式战车炮是九零式的缩闩缩径版本,38倍缩到32倍,还减了初速以延长炮管寿命,性能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跳水。
(三式中战,炮管明显短了了一截) 由于原厂资料亡轶,因此三式中战车的资料都是整理而成,具体性能没有实证。目前,网络上对这门炮的性能有如下四种不同描述: 发射一式穿甲榴时: 说法1.1000米垂穿86mm 说法2.500米垂穿89mm 说法3.600米垂穿70mm 说法4.500米垂穿84mm 这几种说法的描述下,三式主炮性能有强有弱,但总不过一个词“拉跨” 因为这个数据在1944年的欧洲真的不够看 这门炮在某些人口中所谓的优秀,仅仅只在于他勉强赶上了各国军队1942年的水平。下面我们可以对比一下1942年30t级德苏美御三家的穿深,三式我们取较为折中的五百米84穿 T-34/76的F-34,用BR-350A,五百米77穿
M4A1的M3,用M72,五百米92穿
四号F2的KWK40/L43,用pzgr.39/40,五百121米穿。。。
也就是说,这门炮仅仅只比F-34略好一些。而且等到1943年,34/76换装BR-350B,M4换装M61,四号换装L48之后 这门炮更是沦为了真正的小丑 我们也可以直接带上T/D表来找找三式的乐子
(关于AP穿甲弹的T/D表) 理论上标准AP弹药在 对抗M4/A1的55度51mmRHA首上时 需穿深127.5mm左右垂穿 即使应对角度更小的M4A2/A3也需要120穿(实际上这种轧制机体抗性比M4/A1更强) 三式能做的只有打打M4/A1的漏风首下和两个角度较小的成员位罢了(日寇还要感谢75炮塔相对较脆),因为三式那破炮即使在WT也不过10米103垂穿,现实只会低,不会高。
(M4首上装甲分布) 作为一门1944年末的量产型战车炮,性能如此落后,而且还只配备了既没有风帽也没有被帽一式穿甲榴,这也让三式的实际穿透力进一步下降。要垂穿,没有;要斜穿也没有;要存速,也没有。唯一能称得上亮点的只有他那84克的装药,在同样口径下处于优秀的水平。(至于那10度俯角,四号和馒头表示我也有)我想有人肯定会问,既然这门炮穿深比F-34用BR-350A略好,那是不是在打垂直靶时就可以算是合格了呢?抱歉,也没有,因为我们FHA(表面硬化装甲)正是垂直装甲区的守关大将,专门让没被帽的穿甲榴破防。而即使是BR-350A,也拥有为防止碎弹而开发的裂槽(虽然因为设计问题不是很可靠)和保存速的风帽,这让BR-350A保证了最低限度的对FHA和远距离目标的战斗力。
(BR-350A的钝构弹体) 至于一式穿甲榴?就乖乖碎弹和钻土堆吧。另外,三式没有同轴机枪,只有车体有一挺性能平庸的7.7mm的九七闪铳,因此反步兵能力肯定是一般般。倒是九四式榴弹略长了脸,810克tnt颇为吓人,甚至胜过谢尔曼的M48榴。 装甲部分 如果三式中的设计师出生在德国,那等待它的不是薪金,是盖世太保的枪弹。因为即使是小胡子也不会容忍如此鬼畜的装甲。
(1.装四式中战炮塔的三式中战,2.直接将长75炮装入三式中战炮塔的计划) 三式的装甲极为薄弱,车体装甲首上/侧/后分别为50/25/20,炮塔为50/25/25。
即使是纸皮四号F2,侧面也有30mm! 如果说四号F2是薄而精的书写纸,这三式则告诉我们:有一种纸,叫劣质厕纸一一又薄又糙! 三式在装甲钢上选择了FHA,却没有足够的资源和人力去支持工厂搞渗碳和细处理,导致了一大批装甲质量极差的三式被送到了军队。虽然没有明确文献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在1944年还用FHA装甲,完全是多此一举一一此时的各国早用上了花花绿绿的被帽弹,这让FHA的抗性沦落到不如RHA的地步,而冤大头FHA还更多了一道工艺。至少,在对抗BR-350B这种加了裂槽的炮弹时,德国人的FHA抗性只是RHA的91%左右。不过一点可以明确,三式的确是啥也抗不住,这首上即使是二号坦克的20mmKWK30/L55的pzgr.40也可以在100m打穿。像M5斯图亚特的37mmM6坦克炮,打这东西用M74B1和M51B1都能1000米穿,放1944年属实是丢大脸。
(M5斯图亚特,这门小小37mmM6型可以很容易地打穿三式) 唯一挣了点面子的是这车一改往日本子喜爱的铆接工艺,竟然是焊接的。
(即使是有50余度的肩膀,也没啥抗性) 机动部分 三式用了一台2000转每分240马力的百式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带动18.8吨车体。近13的推重比,满速39,倒车满速7.3,理论上推重比和倒车都挺不错,较轻的吨位也支持其,但这满速一言难尽。有电动方向机,但因为故障频发不得不常常用手摇,这也使其近距作战反应能力严重不足。这对于其他类型车辆尚可以理解,但考虑到三式的纸皮。。。不能容忍。同时三式火炮射击后的废气问题在设计初似乎未考虑,因此,此车战斗室完全没有抽风设备(T-34/76甚至还用45mm级的小风扇敷衍一下),火药燃烧的毒气使得操作人员在车内待久了会出现流泪以及流鼻血的问题,这让战车完全不能在战斗中维持长时间作战。 总结:三式中战车 火力:战斗环境不够用,同期拉跨,烂 装甲:纸糊,啥也抗不住 机动:灵活性还行,但速度太慢 人机功效:和T-34/76半斤八两,考虑设备问题,甚至不如34 总之,三式中战车作为一款1944年的产品,只能说是失败,还是失败中的失败 但对于小日子而言:能用,但不完全能用
(结尾,放一张GP的三式,不过现实中的战车兵当然是没有如此臂力滴)
本文到此结束,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