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话之把月亮给我们吐出来
小时候,一见有月食,我就瞧着个破铜锣出来喊,准备把天狗给吓跑,每次都未果,然后取水盆,屏住呼吸看,天狗是怎么一点一点把月亮给吞掉的。
《史记·龟策列传》中孔子说:“月为刑而相佐,见食于虾蟆。” 《淮南子·说林训》也说:“月照天下,蚀于詹诸。”翻到此书,我才知道,原来在汉代传说里,是蛤蟆(蟾蜍)把月亮给吞掉的,根本不是小时候大人嘴里说的天狗。
而在我们的印象里嫦娥是绝色女仙,但这里的蟾蜍却是嫦娥姐姐,一下子又刷新了我的审美观。

《淮南子》:“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
古人认为吞月的蟾蜍是嫦娥,虽然现在看起来蟾蜍很丑,但在古代,也是吉祥的寓意,代表着太阴星君也就是嫦娥;月宫也叫蟾宫,更有玉蟾的说法,李白的《古朗月行》“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就是对此的描绘。
远到在马王堆出土的锦画中代表月亮的也是蟾蜍,在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只兔子正是月亮上的环形山,宋代吴曾《能改斋漫谈》中说“虾蟆蚀月乌蚀日”,近到了晚清时期,还有诗“蟾蜍蚀尽瑶台月,对舞时闻凤鸾泣。”
那么古人为什么会认为蟾蜍蚀月呢?一个“蚀”字,极其形象生动,古人有没有可能知道月食形成的真实原因呢?

在我们的印象里,中国古代就是天圆地方的认知,但这并不是唯一的看法,甚至有古代先贤认为天圆地方仅仅是为了方便向世人描绘世界的运行而已,并不是宇宙的真实模样,如《曾子·天圆》“如诚天圆地方,则是四角之掩也”,卢辩为之注解曰“道曰方圆耳,非形也。”
在这里,我还要谈一下发明地动仪的张衡,他的观点是“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于地外,犹卵之裹黄,周旋无端,其形浑浑然,故曰浑天。”在这种正确的天体观念下,张仪的《浑天仪说》“浑天如鸡子。
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子中黄,孤居于天内,天大而地小。”张衡在《灵宪》中更是精确的说出了月蚀的成因:“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
众星被耀,因水转光。当日之冲,光常不合者,蔽于地也,是谓虚。在星星微,月过则食。”现代学者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的土壤,却不知道在汉代张衡已经准确描绘了月食的形成原因,甚至张衡也在继承古代先贤的智慧,《周髀算经》中就有“日兆(通照)月,月光乃生,故成明月”的说法。
正是因为对月食的认识和古代科学精神,虾蟆蚀月一直占据主流,那么天狗吞月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

佛教经典《百喻经》有一个故事,说是有阿修罗王,看到日月之光明净,就用手遮挡它们;没有智慧俗人就以为是天狗吞了日月,然后就去打狗。佛教目连救母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孝义戏剧,流传广泛到人尽皆知的地步,在故事里目连的母亲曾化为天狗吞月。
随着佛教在中国影响的深入,在元刘炳《承承堂为洪善初题》开始出现:“天狗蚀月岁靖康,血战于野龙玄黄”的句子,民间也有天狗蚀月的谚语,鉴于佛教的传播以及文化的断层,在普通人的口口相传中,天狗吞月就占据了一定的市场。
无论是蟾蜍蚀月还是天狗吞月,其实都是当面对一种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时,我们的先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力而给出的一种解释,这种解释未必科学,但很唯美,很符合我们对未知事物的一种内心期许。

(明日黄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