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股部肌袋骨异位诱导成骨模型【动物实验代做】
小鼠股部肌袋骨异位诱导成骨模型【动物实验代做】
【模型机制】通过将骨诱导物质植入肌肉内,使其在肌肉内异位(ectopic site)诱导成骨,检测骨诱导物质的成骨活性。一般情况下,其成骨量与骨诱导物质的诱骨活性呈正相关。
【造模方法】取 35~40日龄的雄性昆明小鼠(约 20g)。用乙醚吸入麻醉或无需麻醉,将小鼠置于俯卧位,用大头钉把其四肢及尾部展开钉于塑料泡沫上固定。在一侧(通常在右侧)剪去术区毛发,碘酒酒精消毒,用眼科剪刀在大腿中部纵行剪开0.5cm长的皮肤及深筋膜,仔细分离股后群肌肉,在肌肉或肌间隙内做成约0.3cm?的肌袋,将 BMP或 BMP与其载体的复合物植入肌袋,逐层缝合伤口。术后不必包扎伤口,直接把动物放回笼内饲养。在第7天、第14天、第21天、第28天等不同时间点将动物颈椎脱位处死后取材,通过检测异位成骨骨块的干重、碱性磷酸活性及观察组织切片来评价骨诱导物质的活性高低。
【模型特点】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诱导成骨作用大致可分为4个时相:①趋化期:植入后0~3天,出现局部间充质细胞行为、形态和数量的改变,如解聚、迁移、再聚集以及肥大和增生等;②分化期:约在第 4~10天,发生间质细胞分化,出现软骨祖细胞和软骨细胞;③骨质形成期:第10~20天开始合成软骨基质,并在植入区中央的无血管区形成软骨组织,而在有血管区则发生软骨内成骨,出现骨细胞,并开始有骨盐沉积,形成新骨,即交织骨;④再建期:在以后的第29~30天内,新生的交织骨经重塑后,形成具有骨髓的板层骨。取材后组织切片显示有软骨形成即表明植入物有诱骨活性,但如果作为临床使用前检测,必须有明确的板层骨出现才能确定植入物的成骨活性。
【应用范围】以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为代表的骨诱导物质可诱导机体内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分化形成软骨和新生骨。BMPs可从动物骨或牙齿中分离纯化或通过基因工程重组得到,无论何种来源的 BMPs在使用前均需检测其成骨活性。此外 BMPs与多种材料(胶原或明胶海绵)复合形成的新型骨诱导体,以及处理动物骨得到的脱钙骨基质、骨基质明胶的诱骨活性实验均可用本模型检测。本模型也可用于 BMP缓释系统的效能检测。
【注意事项】
1.术中在闭合创口时需将肌袋边缘的肌肉连同深筋膜切口缝合一针,以闭合肌袋出口及深筋膜切口,防止术后植入物脱出至皮下。
2.由于动物较小,要求植入物体积不能过大。如果观察块状硬质骨组织工程材料的成骨性能,可选用兔等较大动物,应用上述正位植骨修复骨缺损模型。
【模型评价】本模型造模方便,成本较小,实验动物便于饲养和取材,并且效果确切。
文章转载于北京吉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可承接动物实验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