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回顾】戏乃屁也与戏比天大(秋思)

著名京剧教师王思及老师生前,曾多次受邀到黄浦京昆之友社讲课,内容主要是教授京剧“余派”老生的演唱、表演技巧以及法则,王老师的这种类似于提高班的教学模式很受大家欢迎,因为王老师不光会教,而且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不但是教唱教演,还告诉大家为什么这么唱、这么演,不时还会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来,提高大家的学习兴趣。
比如,有一次王思及老师就问:“大家都学戏,也能上台演出,有些人学的演的还不少,年头也不短了,想问问大家,戏是什么?”这一问把当时听课的大家都给弄懵了,说真的,学了那么长时间的戏,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从未有人提过这样的问题。那戏到底是什么呢,大家都很想知道答案,王老师的回答是:“戏乃屁也,这是我的老师产葆福产先生说的。”这个问题王老师只说了它的答案和出处,并没有进一步解释为什么说“戏乃屁也”,算是留了一个扣子,也答应大家下次教学的时候一定解释给大家听,很遗憾的是,王老师自己学校的教学繁忙而且身体又一直不好,我们也就没敢再打扰他,直到他因病去世,我们也无缘再听他讲课了,这样一来似乎这个问题的答案成了一个谜团。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这些当时的年轻人,如今也都成了中年大叔大妈了,戏也越看越多,越学越多,慢慢地也开始觉得“戏乃屁也”中蕴藏着的无穷无尽的大智慧和大道理,说“戏乃屁也”,大概是它存在诸多的不合理和不确定,首先不合理的就是服装行头,但凡听戏的大概都知道,戏中的服装行头是“明制”的,无论什么戏,什么人物,基本穿的都是按明朝服饰改良的行头,只有清宫戏是有专门旗装和清宫服饰的,当然这也得益于戏曲在满清时期的大繁荣和大跃进,一个朝代的服饰要演绎,上至三列国,下至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故事,确实让初涉戏曲的人匪夷所思,也难以接受。但也正因为这种服装建制才让戏有了无穷无尽的外延和内涵,也让戏这种娱乐方式传遍大江南北,历尽数百年而连绵不绝。自有戏开始,剧团也好,演员也好都是要靠跑码头来养家糊口的,只要带上一堂行头就可以演出所有的剧目,不必根据一出戏、一个人物来制景,做行头,这样即大大节省了演出成本,在那个交通不发达的年代,也给运输带来了相对便捷,这样一种建制就给这种流动演出形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看出前辈们的大智慧了。
其次最不合理的大概就是剧中人物扮相了,比如《杨门女将》头场,穆桂英是青衣扮相,梳大头穿红色团花女被,而年纪与她至少相差十几岁的婆婆柴郡主同样也是梳大头青衣扮相,所不同的是穿蓝色团花女被,再到柴郡主的婆婆佘太君却又是老旦扮演了,虽然她们分属不同的行当,但这种在扮相上的模糊概念,直接让不怎么看戏的观众觉得云里雾里,难以分辨。还是柴郡主这个人物,在《状元媒》中是未嫁少女,扮相却和《杨门女将》中那个婆婆柴郡主同样青衣扮相,这其中的年龄跨度至少得有五十年了,像这样的例子在戏中是举不胜举的。其实前辈们的聪明才智往往也体现在这些地方,正因为穆桂英和柴郡主的扮相差不多,所以才用行头颜色加以区分,突显出她们的身份和年纪。而《状元媒》和《杨门女将》中的柴郡主,演员更是根据不同的年纪身份和故事进程,在表演上加以区分,也正是有这样扮相上的“不合理”,才让演员的表演有了可看性和创造性,老前辈们在同一行当塑造不同人物方面,精雕细琢,创新求变,为后世做了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说到这里,有人会说了,豫剧大师常香玉有一句名言:“戏比天大”,看似跟“戏乃屁也”是一对矛盾,其实这个是两位先生对戏和演戏的完美注解,产先生的“戏乃屁也”说的是戏本身,所有演戏的,看戏的都不必太较真戏本身的合理性,只要故事情节流畅,人物表现合适,演员能演,观众能看,并可以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流传就是一出好戏。而常大师说的“戏比天大”,则是一个艺术家对待自己所从事职业的态度,敬业、认真,把观众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全心全意的为观众服务,用认真严谨的职业姿态来对待自己在台上的每一分钟,是每一个演员,无论头牌、二牌,还是龙套底包、四樑四柱应有的职业操守。
无论是“戏乃屁也”还是“戏比天大”,总之,戏对演员来说是一门手艺,他们指着这个成家立业、养家糊口,对观众来说戏是一种娱乐方式,让自己紧张的时候放松,放松的时候愉悦,并且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能从戏中领悟一些道理,演戏的,看戏的都不必太过较真矫情,让自己在演戏看戏中学习升华,在演戏看戏中享受人生,这样才是双赢的美好结果,也是戏得以传承发扬的根本保障。(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