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6日 产品?】鸽子窝特产历史复习资料?!
## 一、思想工具(E.g.:王安石变法) *任何时候:承前启后* 前因:(客观)冗官冗兵、财政紧张、(主观)宋神宗大有可为之志 后果:富国,但没强兵,并且一些政策在客观上加重了百姓负担。 (王安石变法:效率性变法——中央的强权强制进行高效率的改革——问题:中央权力没了,改革的成果立刻就会被反对派否定——党争(文官集体)) (改革开放:活力性变法——中央权力跟着民意走——充分调动底层人民自主创新的能力) *任何时候:越是全面的,越是深入的* ——主观题回答的利器:论证思路;史实 ——语文:越是具体的,越是抽象的——从真实中生发出哲思和真情。 *主观题:利用题目* 题目:给了一段史料,描述王安石变法的措施(裁官、裁兵、中央借贷)/描述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官员被裁、军队被裁、中央财政压力缓解),请问王安石变法的时代背景是啥? ——基本概念特征明晰:改革(把不好的改成好的,把现在的改成更好的) 答:冗官,冗兵,民间有高利贷行为,中央财政压力紧张…… ## 二、三个“史” 1、中国古代思想史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 (1)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封建生产关系产生的思想理论基础 (3)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 结合春秋时期的社会需要:诸侯国都在积极变法,力求富国强兵,试图一统中原——儒家?法家。 秦朝——法家独大 法家:不近人情(?)——暴政苛法(秦其实很强)——百姓造反——秦朝翘辫子了 西汉(分封和郡县并行)——黄老无为——民间自己长好了,天下大治——中央摆烂,七国之乱——是时候加强中央集权了——董仲舒:设五经博士,独尊儒术。 儒学第一次大兴,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王莽(靠自己的道德声望和社会各阶层的拥护篡位)——儒家人心目中的圣贤君王形象——百姓拥护他登基——新朝 国策:死磕儒学——搞复古(周朝)制度建设——15年之后寄了 东汉:不能死磕儒学——霸王道杂之,儒为主,法为辅——朝内:外戚专政,地方:地主势力太大(皇帝太年幼了,外戚、宦官立刻掌权)——东汉寄了 三国两晋南北朝:大分裂,分裂是常态,统一是变态。能够进入权力中心的人:士族——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魏晋玄学:政治上“无为”,生活作风上“自然”,社会风气上“清淡”——对标当时浮躁、被功名利禄推着走的社会。 隋唐——三教并行:佛、道、儒——为什么不死磕儒学?因为底层分裂惯了,没有什么忠君爱国的思想,并且缺少关注“人”本身存在的哲学——道教最受尊崇(信道教好管好养,正统性:李) 武则天:周——佛教最上,道其次,儒学最下(道教正统性没了)——这个时期的佛教对后世影响很大。 辽宋金:儒学第二次兴盛(在一般情况下,一种思想发展或落魄到极致都会触底反弹)——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有一个不变的理,存在于具体的事物之前,所有事物都按照理的样子存在)——社会需要:忠君爱国是理,必须要遵守。——格物致知:解构主义。 元(“大中国”,大一统从秦开始,多民族在元鼎盛):——儒学同化契丹、女真——金世宗,“大定之治”,“小尧舜”——女真契丹接受了中原文化(儒学)、汉族承认了女真契丹的华夏正统地位。 明——陆王心学:主观唯心主义,“致良知”——明清的时候中央集权太厉害了,思想钳制太严重了——科举制发展到极端:八股取士——赚得英雄尽白头。 生产力发展——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焚书》、《藏书》专治帝王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工商皆本”。 明清之际:经世致用,西学东渐。 经世致用(实用主义):理学、心学,太形而上了,不够实用。 西学东渐:相对和平——传教士(根本目的:传播宗教信仰)披着“传播自然科学知识”——西方的自然科学确实进进进进来了。 清初期:外来政权要稳固本土统治;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是祭祀祖先,没有特别强的对一神教的信仰——和外来宗教产生冲突——把外来天主教全部赶走。——下一次见面:鸦片战争,不那么和平的一次文化、科学技术交流。 ——从清中叶开始就不算古代史了—— 2、经济重心南移史 直接原因:北方战乱,人口南迁。 春秋时期:“华夏正统”——楚国那块地方——南方——“霸王”就是比较强的国家——南方比较有钱。 为什么要讲“南移”史? 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国。首都:咸阳——北。 古代首都的一个特征:经济和政治重心是叠加的——为啥?小农经济,生产力跟不上,只够发展一个;南方开荒比较难。 汉:汉承秦制,首都都没变,经济重心没变。 *第一次大规模经济重心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为啥这时候南方经济能开始发展起来? (1)北方政治重心开始乱了嘛,开始打架了——人口南迁。大量汉人带着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逃往南方。 (2)南方的自然环境有先天优势。地好!好得不得了。气候、地理环境都是很适合发展农业的。 (3)南方社会相对稳定。基本上不打;有长江天险。苟着发展。 (4)江南丘陵地区,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融合,协助开发江南。本地人帮忙,很快就混熟了,好过日子。 隋唐:行政单位数量:南北均衡——经济发展程度:南北相当,北方还是略强于南方。 *第二次大规模经济重心南移* 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 也是北方开始打了,人就都逃到南方了。主要原因还和第一次大规模南移相当,但是有一点不同。 皇帝也跟着跑来跑去了:跑到洛阳。——(即便是临时的)南方也有了一套和北方相似的中央行政体系。——南方也有了正统性——南方的经济更加充分地得到发展。 从此南方(南京)成为了中央跑路的备用基地(?),从侧面说明南方的可以统领全国的中央行政体系是相对完整的。 北宋:农业得到了发展——农作物商品化(粮食:稻麦复种,一年两到三熟;经济作物:南方植棉)。——手工业发展。——商业发展。——(加一点前提:南方人多)——南方的经济还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第三次大规模经济重心南移* 北宋寄了,南宋建立。 直接原因:北宋寄了,正统政权倒台了,另一正统赵构在应天府称帝了。——汉人要么逃要么投奔,反正结果都是到了南方。 南宋国策:偏安。政治上面:党争。——百姓小农经济自由发展。 南宋内部没有民族矛盾——南宋内部汉人可以集中力量搞发展。 汉人在当时代表着先进的生产技术。 南方的经济就可以再一次蓬勃发展。 元朝:杭州——世界最富贵明丽之城。 海外贸易大发展,主要的港口城市在东南沿海——南方的经济依旧是腾飞的。 大部分人口依旧集中在江南。 南方教育垄断——官僚垄断——上层阶级都出自南方。——南方的经济发展更有条件。 明朝:朱棣迁都北京。 政治重心和经济重心分离。——从此我国政治重心移到了北方,经济重心留在南方。(近现代的格局,之后基本上没变) 3、君权相权爱恨史 【秦朝】: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君权:刚刚建立,正处于初生的极度统一的阶段。 相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很大的实权。 【汉朝】:承秦制,三公九卿。 君权: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帝权力。 ——皇帝削弱相权的原因:相权太大了;皇帝需要集权,保证统治稳固。 ——皇帝削弱相权的手段:设立直接由皇帝私人掌握的政治组织,绕过官员体系直接行使权力。 相权:有了一个比较有力的工具——儒学:主流意识形态——调动官僚、士人阶层的积极性,使得这两个阶层的意愿可以限制皇权。 ——相权制约皇权的原因:决策需要科学民主;防止皇帝滥用权力。 ——相权制约皇权的手段:利用官员体系,从舆论上和权力的行使流程上对皇帝行使权力加以干涉。 跳过【三国两晋南北朝】——没有制约。 ——臣疑主而反,主疑臣而诛,臣疑主而不反则主疑而诛,主疑臣而不诛则臣疑而反。 【隋唐】:乱世之后的重组,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 君权:高枕无忧。——主要担心对象:外戚——为啥?杨坚是外戚夺权——武则天篡唐建周。但总体上,君权与相权的相处是比较平和的。后期的主要矛盾点也不在君权相权之争,而是地方的节度使拥兵自重。 相权:三省六部制——明确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权力分工——分工明确,相互制约——决策更加民主科学。三省长官同为宰相,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相权被稀释了。 【两宋】:对地方的极度不信任,内部的党争激烈。 君权:政权来源的暧昧;唐朝死于藩镇割据——态度:我不相信你们任何人,我要把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 相权: 分权:军政:枢密院和三衙(统兵权和调兵权分开);财政:三司。 进一步稀释:设副宰相参知政事。 相权被稀释得有点冗杂——冗官——职权重复,行政效率低下。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庞大的官僚体系,用“祖宗之法”,一整个阶层的舆论,织成一张网用来限制皇帝的权力。 为什么这个时候庞大的官僚体系可以制约皇权?因为这个时候皇帝行使权力是要通过官僚体系审查——官僚体系可以在皇帝权力生效前对它进行制约。与此同时,在两宋期间,政治风气:因循守旧,君权和相权遵守着“祖宗之法不可违”这同一套规则。(保守主义) (个人观点:两宋是君权相权之间相处得最科学最和平的一个朝代。) 【辽金元】:外来者开倒车。 辽:一国两制——南北面官制,因俗而治。 金:猛安(10谋克)谋克(300人)入中原——游牧民族登记兵役的体系用于行政管理。 元:皇帝直辖枢密院(军权)、中书省(事务)、御史台(行政),类似三公九卿。——为啥开倒车?疆域太大、民族太多,皇帝一个人管不了这么大的地方这么多样的人,所以要找几个二把手,并让他们有很大的权力。 【明】:君权和相权之间的关系变得扑朔迷离的开始。 君权:已经开始高度集中——锦衣卫、东厂(初步具有机密性,是直属于皇帝的监察机构),皇帝可以直接越过官僚体系行使部分权力。 相权:宰相没了,没有明面上的相权了。起来了内阁。 内阁:说白了就是一群权力很大,官位很低的人充当国家的行政中心。这也算是一种制约相权的方式,但是后期被兼职制度干碎了。大官兼职内阁大学士。 从明朝开始,君权和相权出现了一种奇妙的关系。 君权非常集中,相权也非常集中。 相权可以把持朝政,当站着的皇帝(明朝几位内阁首辅),但是动摇不了君权统治。 君权只需要两指宽的条子递给锦衣卫或者东厂,就可以直接把任何人干掉,君权的统治不会被相权威胁。是否行使权力取决于皇帝自身。 【清】:君主专制之鼎盛,天下之大害。 基本上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外延拓展。 君权:奏折制——机密性——皇权可以不受制约地施行权力,因为他对所有官员都可以开私聊小窗。君权达到顶峰。 相权:内阁还有,但只负责一般文书;军机处在皇帝的监督下处理主要政务。相权很集中,权力很大,但全面落败于皇权,几乎无法制约。 至此,中国古代君权相权爱恨史告一段落。 【总结】:皇权不断地削弱相权,强化自身的权力,但同时被越来越庞大的官员体系所制约;相权利用同一套规则、社会舆论、千秋万代的社会评价来制约皇权,并且因为皇帝精力有限而能够获得更大的行政权力;两者呈现二元辩证的发展关系。然而最终的结局是过于集中的君权发展出机密性,无法被相权依靠人数优势和社会舆论制约,全面凌驾于相权。 撰写人:安乡 2023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