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逻辑学(3-2-4-1)——黑格尔的逻辑学不仅仅是他的本体论,...

3-2-4-1黑格尔《逻辑学》 个人学习笔记
原作者:未明子
黑格尔的逻辑学就是逻辑本身。《逻辑学》分三部分:存在论、本质论、理念论。黑格尔逻辑学是本体论,即世界本身符号学的结构,包含三部分:符号化动力(存在论)和符号化机制(本质论),最后是符号化的成果(理念论)。理念论中就有如分析判断全称命题等整套形式逻辑, 本质论相当于先验认识论,存在论相当于先验辩证法,理念论相当于先验逻辑学(甚至是形式逻辑学),形式逻辑最终走向观念本身,走向理念形而上学。逻辑学从符号化世界中产生出的是自在自为的理念,在存在论那里是产生潜在的理念。黑格尔哲学中最基本的存在者不是规定性,因为它要具有本体论地位,黑格尔宇宙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是理念,因为这个世界是一堆概念。黑格尔的世界是个现实的理念世界,最终抵达世界本身就是理念的历史运动。最终是理念的自在存在。
接下来回顾黑格尔的体系:先是逻辑学,然后是自然哲学,最后是精神哲学。逻辑学中,理念把自己拼出来,最后构建出了现实世界本身(也是理念世界),但理念接下来要超出自己进行异化,这里要与柏拉图的理念世界严格区别,因为黑格尔的理念会通过精神现象学(精神的运动)抵达绝对知识,可以在现实世界、历史中被把握。这是个嵌套结构,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论、本质论、理念论的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不停地被体验到、被使用。并且这三个环节可对应现象学的两种意向活动,比如存在论的“存在”是个动词,讲的是一系列的运动—从最开始的存有(也是动词,纯粹的存在)、存在、虚无、变化、定在、自在存在、自为存在等。以上每一个环节都是运动方式(符号化方式),都可以看成是底层的意向活动,是符号系统自发的。每一步都是自然的,Just do it,你不需要去回忆它。辩证法相当于说一串代码,让底层的、原初的意向活动跑起来,它们都是必须有的。存在论是意向活动中不具有超越性的,本质论是相对高阶的(可以生成实在、实在、物等等),所以到了本质论里,同一性、差异、实存、物、表象、实体(这里它们超出了物自体和表象的对立,因为物自体是存在论的环节,早已被扬弃),只要存在论走向自为存在(自己设定自己),它就已经给予对象他者性了。最终认识论会从因果网络、必然性走向理念,这是康德一辈子无法把握的。胡赛尔一辈子在做的形式逻辑往回推的先验立法,必须通过辩证法,否则就必须失败。思维的起点是A=A(A是绝对者对于自己的思维),终点也是A=A,用费希特知识学的方式,纯有是A,无也是A,无代表其可以走到一种普遍性,前面的等于是自在的,后面的等于是自在自为的。一开始是不得不的差异和变化,最后会在绝对知识(绝对者的自我认识、哲学)当中达成和解,绝对者在哲学中获得了无限的自我认识,这是逻辑学的终点。这个宇宙的目的是把所有人变成哲学家,让绝对者一直自己看自己,虽然整个运动会把所有环节吞噬,但每个环节能接下去的原因是因为前面一个环节的注定失败,所以前面读不懂不要担心,因为它就是失败的,每个环节都试图本体论闭合然后失败,那么一定要走下一步,这也是这个世界的演化,是本体论闭合的不停失败。最后最后的成功就是它接受自己的失败,人认识到一个有瑕疵的的世界后与上帝达成和解。这里就是罗德岛,就在这里跳,在绞架上看到玫瑰。
最终走向的理念论是有存在者的存在论,而在存在论里面的理念是连逻辑时间也把握不到的、转瞬即逝的失败。所以理念在存在论里是运动(所以用概念无法在这里把握理念),在本质论里是关系,在理念论里是东西。理念直到理念论才可以在现实中被把握到。比如“纯有”虽然可以在存在论里被写做“纯有”,但实际上它还不是个东西;在这个意义上,“纯有”之所以能被写在纸面上,是因为书写“纯有”这件事本身就已经是理念论的一个环节了。存在论中,“纯有”单纯存在,无规定性,是一个运动,因为无规定而不能有第二个运动;第二个运动就是“无”发现了“纯有”没有规定,也就成为了“无”。所以“规定”本身第一次被意识觉察到,就是“无”这个动作。
关于自在存在和自为存在的差别,自在存在=为他存在,自在存在自身当中只能感受到被他者限定,是不能感受到自己是被自己规定的,是被束缚的。如果停留在康德的阶段,你没办法从存在论过渡到本质论,因为自在存在无法走到自为存在,规定性无法被康德感受到为不停地自己设立自己的自为存在。比如,一个杯子一支笔,它正不停地自己设立自己。自在存在对应康德先验表征主义,是由一个主体设立自己,比如四个点划成一条线,在康德看来是个自在存在,是由一个理念形而上学大厦降临到这些点上,使其成为一条线,可黑格尔反转了这一切,是四个点自己设立自己成为一条线。是概念自己形成自己涌进了我的意识里面。
自为存在这个运动本身是要走向后面的环节的。只有“自为存在”里面有“一”,“一”会走向“多”,所以“自为存在”要过渡到“纯量(many)”,“纯量”走向一个限定的“量”,这些都是基本的意向活动,他们会逐渐越来越具有超越性。如果胡赛尔学过逻辑学,他该知道数的超越性奠基不是晚于逻辑的超越性奠基,这也符合胡塞尔的问题发生学顺序,因为他先写出《算数哲学》,然后写了《逻辑研究》,因为“量”比“逻辑”更原初,数学比形式逻辑原初。
最终要走向理念论,理念论里面使得思维活动、逻辑判断活动、命题活动具有实在和可靠性。也就是说康德是站在理念论(the theory of notion)的基础上运用一个跛脚的本质论(参杂了错误的存在论的本质论),然后用这个本质论去建构本体论,之后去建构道德、精神、伦理、审美学。黑格尔的逻辑学是认识论、本体论、前符号学的意向性构成和发生学机制,数学逻辑学的先验构造的正确答案。但每个环节通通都失败了。也就是说如果你用符号化(一种形式规则)的反思性(自己看自己做了什么活动,自己对自己分类)进行体系建构,它的终极形态就是黑格尔的逻辑学。
读懂逻辑学的终极心法:存在论是原初运动,本质论是关系(延续了存在论里的开放关系,最后又闭合、对先验表征主义的遗忘),理念论是成果(本体论装配)。下面每一个环节都包含上面所有环节,每个环节都失败,所以它必须要运动到下一环节,比如本质论里:“同一性”到“差异性”,“差异”比“同一”更屌,“差异”把“同一”包含在自己里面,成为纯差异之流,类似德里达和德勒兹的“差异”,“差异”包含“同一”,所以“差异”内部是“同一”的。后现代哲学家之所以回到本质论做文章,因为本质论介于一个纯动态的不可捉摸的存在论和纯静态的理念论之间,聪明的辩证法家和解构主义者都跑到本质论里面,拿里面的关系下手,因为这些关系是本体论的张力之所在。但无论如何这些关系会走到一个稳固的、被装配起来的不停自己存在的理念论里面。但这些理念最终要超出自己,走向自然世界(自然哲学),然后自然哲学里会有演化,之后演化出人类,人类进行精神现象学的运动,之后运动到绝对知识的和解。如果你把握到逻辑学的话,后面的环节你甚至可以自己做。当然后面的数理逻辑主义者走了歪路,所以后现代哲学家觉得本质论里面出了问题。
黑格尔的存在论(the doctrine of sein)不是本体论,是存在运动的理论,是我意识体验中最基本的醒觉响应,是什么让你觉得有事发生,里面的环节和意向活动。存在论告诉你,这里有纯粹存在,有无规定的无,有他们的变化,有定在,而“定在(dasein)”在这里不是物,dasein在这里是be-this,是个动态过程,但它可以成为一个东西,“定在”是规定性保持他自己,但“定在”不是自己保持自己,是被迫地保持自己,是被符号系统的暴力保持自己,“定在”不指某物的存在,在存在论里指的是一个“规定性”莫名其妙地被迫存在。存在论里面全部是动词。存在论是the doctrine of BE。然后存在论分裂,然后导向闭合,也就是存在论最后走向一个不可避免的二分,然后二分被本质论接到,然后本质论将其闭合成一个必然性网络,必然性就是一个东西和其符号性天命完全适配。整个宇宙成为一个符号系统,之后就走向了理念论,一系列名词性的事件。
黑格尔逻辑学是从动词的存在,走向名词的存在者,最基本的存在者单元就是理念。黑格尔逻辑学就是存在论的搭建过程,最开始的“存在”还没搭建好呢,是符号学最基本的响应,他在但是啥都没有,然后发现啥都没有成为第二个环节,然后从一开始的“存在”到“无”是发生了一个“变化”,从此有了第三环节“变化”,“变化”本身是冒出来的,冒出来是个规定性,那么“定在”就有了……它是一个符号系统的自我醒觉,是符号系统自己意识到自己在反思,黑格尔此时把他的意识就当成一个绝对者,是绝对精神自己在书写自己。存在归根到底是符号系统自激发的过程,走向被理念填充的世界,这是个历史的过程。接着理念不得不变成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接着出现人,然后通过人类的文明理念又开始自己认识自己,也就是从单纯存在到为他存在到自在自为存在。
格是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