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制片往事
说起译制片,就会回想那个年代,起初看译制片,好像大都是苏联、阿尔巴尼亚、越南、朝鲜等国的影片,影片也同样扣人心弦、情节生动。如阿尔巴尼亚影片《海岸风雷》、《伏击战》、《第八个是铜像》、《战斗的早晨》等等,虽然大部分是黑白片,但是影片里的镜头还是记忆犹新的,如《海岸风雷》中老大在酒店喝酒从地上去拿别人掉落的钱,手却被人踩住的镜头,还有老三被跟踪,带去的传单从墙封里被搜索出来的场景,让人还是那么记忆犹新。同样的《伏击战》中坐在小汽车里骄横的年轻德国军官,用手摆弄着铁十字勋章,那张得意忘形的脸,还有机枪手射击时的那种英姿让人不会忘记。当时越南电影记忆最深的是影片《阿福》,里面阿福猫着腰爬椰子树为美军摘椰子的场景,还有装甲车上的美军用绳索套越南孩子的脖子拖行等许多画面,都是那个时代对外国影片的记忆,当时并不知道这些影片的译配人员是谁,现在再重温一下,发现当年上译厂的伍经纬、戴学庐可是当年的小生啊,影片中年轻男主角好像大都是他们配音的。
苏联影片最多观看的是《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对《列宁在十月》印象不深,大都从连环画上了解这部影片,后来,在看这部影片,感觉连环画真的太绝了,好像影片情节都用手绘方式表现出来了,这个是非常神奇的,《列宁在十月》,《列宁在1918》都出版过连环画,以后又出版过宣纸版,成为收藏家的佳作。《列宁在1918》影响较深,影片中列宁的声音是那么果断和清脆,到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才知道是上影著名电影演员张伐的配音,看过电影《红日》就知道里面的沈军长义正辞严的讲话与列宁的声音几乎一样,这部影片有个长着鹰一样眼的反动头目康斯但丁诺夫给人印象深刻,同样对为他配音的邱岳峰慢慢开始熟悉起来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