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一、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朱庆之先生在“一个梵语词在古汉语中的使用和发展”一文中介绍过与"帝青/天青“(indranīla)相关的佛教宇宙论。他引《起世经》说:
诸比丘:须弥山王北面,天金所成,照欝单越洲;东面,天银所成,照弗婆提洲;西面,天颇梨所成,照瞿陀尼洲;南面,天青琉璃所成,照阎浮提洲。
朱文解释上文说:
佛陀告诉弟子,须弥山四边分别由天帝之金、银、颇梨和天青、琉璃组成,这些宝物以其光芒分别照耀四大洲,而阎浮提洲头顶的,就是天青和琉璃。
朱庆之先生认为,这里的“天青琉璃”指的是“天青”和“琉璃”两种宝石——它们都是蓝色的。
天青 + 琉璃
为什么其他三大部洲头顶各为一种(金、银、颇梨)宝物,而惟独咱们阎浮提洲头顶是两种宝石呢?这似乎不甚合理。(也不公平吧~~ ^v^)
其实,朱文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天青琉璃”一语可能的歧义:
“帝青(天青)琉璃”是指帝青(天青)和琉璃两种宝物,还是指帝青色(天青色)的琉璃?
此外,《起世经》中另外三大部洲天穹宝石名字之前各有一“天”字:天金、天银、天颇梨,照此模式,则应该有:
天 + 青琉璃
根据《倶舍論.分別世品》:
妙高山王四寶爲體。謂如次四面北東南西金銀吠琉璃頗胝迦寶。隨寶威徳色顯於空。故贍部洲空似吠琉璃色。
这里明确地说,须弥山的北、东、南、西四面分别由金、银、吠琉璃、颇胝迦四宝构成。宝石的颜色分别映照到各大部洲的天空中,于是,阎浮提(贍部)洲的天空就呈现吠琉璃的蓝色。
《倶舍論》里的这一段根本没有提到“帝青”或“天青”,而只说我们头顶上是“吠琉璃”色。
什么是“吠琉璃”呢?

二、“吠琉璃”与“琉璃”
现代汉语中的“琉璃”大家都很熟悉。北京故宫的屋顶上都是“琉璃瓦”,就是施釉的陶瓷瓦,北京的地名有“琉璃厂”、“琉璃河”等。
但要注意啦:如今的“琉璃”和佛经中的“(吠)琉璃”并不是同一种东西。现代汉语中的“琉璃”翻成英文是“glaze”(釉),比如:“琉璃瓦”就是“glazed tile”。“琉璃厂”原本就是烧制琉璃瓦的地方。
而据研究,“琉璃河”其实与“琉璃”无关。那条河原名“刘李河”。据说河北面有个刘李村,住着“刘、李”两大姓。后来叫着叫着就谐音了,变成了“琉璃河”。
后人不知为什么叫“琉璃河”,就编出了个“康熙御赐”的传说故事:一次皇上从这里路过,看到河水波光粼粼,就说:“这河水跟琉璃瓦似的。”这句话被随行大臣听到,于是就传圣旨,把该河改名为“琉璃河”。
“俗词源”(Popular etymology)就是这么来的。(这是题外话。^v^)
此外,“琉璃”还可指“玻璃工艺品”。
但佛经中的“吠琉璃”既不是“釉”(glaze),也不是“玻璃工艺品”(glassware)。
“吠琉璃”(巴:veḷuriya,梵:vaiḍūrya)是个纯音译词,又译毘琉璃、鞞头梨、鞞稠梨夜。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天然矿物,有人说是“绿柱石”(beryl),也有人说是“青金石”(lapis lazuli)。
“Veḷuriya”发音为“吠琉璃亚”,其真正的词源并非印欧语系的巴利语或梵语,而是古印度原住民的达罗毗荼语(Dravidian)。远在4000年前,在亚利安人到来之前,达罗毗荼人就已经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明。
“吠琉璃”(veḷuriya)一词源自地名Belur (Velur:白卢尔),这是位于班加罗尔附近的一座古城。大概这里曾出产一种蓝绿色的宝石,“物以地名”,于是,这种宝石就被称做“Veḷuriya”(吠琉璃亚)——来自“白卢尔”的宝石。很多地方特产,如“古龙水”(科隆产的香水)、“开司米”(喀什米尔产的羊绒),“香槟酒”(香槟地区产的发泡酒)等等,其名称也都是这样来的。
“Veḷuriya”(吠琉璃)是青绿色的,因此,也被借作颜色词,常用于描述孔雀颈部羽毛的颜色。我们头顶上的天空也是“吠琉璃”色。

是希腊人最早将吠琉璃从印度带到了欧洲,同时也把“Veḷuriya”这个词引入了欧洲语言,它从希腊语beryllos,再辗转经拉丁语beryllus、法语béryl,最后进入了英语,变成了“beryl”(绿柱石; 绿玉,绿宝石):
Veḷuriya → beryllos → beryllus → béryl → beryl
化学元素“铍”(Be),英文是“beryllium”,就是因为发现于“beryl”(绿柱石)中而得名的。
另一个英语同源词是“brilliant”,意思是“聪明绝顶,才华横溢”,它来自法语动词“briller”(闪耀)。这个词同样来自拉丁语beryllus。宝石都是闪闪发光的吧?金刚石的“火彩”就是“brilliance”,从宝石的“闪光”引伸为人的“才华横溢”,就只有一步之遥了。
而在现代汉语中,同源词“吠琉璃”(veḷuriya)则演变成了“琉璃”,青绿色宝石变成了釉料。材质变了,但宝石和釉料有个共同特点:两者都是“闪闪发光”的。
三、剑光照空天自碧
昨天曾引李贺的《秦王饮酒》: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
从“剑光照空天自碧”一句,我们似乎也可看到佛教宇宙论的影子。
据说秦始皇有三把宝剑,一把叫太阿,一把叫鹿卢,一把叫定秦。《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
这里没有说剑的材质,或剑身上是否嵌有宝物。但诗中说“剑光照空天自碧”,这是否让我们联想到佛教宇宙论——那映照阎浮提洲天际的“吠琉璃”蓝色呢?